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234 大同世界(第二更)
    安置流民可不只是修建房屋那么简单,管理人员、药品、粮食、农具等等都需要调拨到位。
    粮食他们是不缺的,农具有缺口但问题不大。药品也不缺,前两年交易的时候从各国购买了大量药材,足够使用。
    最缺的是基层管理人员。
    这时候全民教育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唐国的百姓基本都识字,而识字群体就是最好的官吏来源。
    或许他们的能力并不突出,但经过简单培训担任基层官吏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为官的经验是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出来的,这远比死读书参加科举再当官更加的合理。
    前世国家就规定,有些岗位必须在基层服务满一定年限才能报名考试。
    当然,古代的条件不适用这种规定,可眼下的东宁岛却是个例外。
    主要还是小国寡民比较容易管理,又恰好赶在了这个节骨眼上。
    先选拔一些比较机灵又识字的人当基层小吏,其中表现突出的直接提拔重点培养。
    表现一般的也能作为苗子培养。
    实在无法胜任的,也可以让他们提前认清现实另谋出路,别在这一棵树上吊死。
    至于科举制度,还是等等再说吧。
    国家的底蕴实在太薄了,能把四书五经背熟的都没有几个,搞科举就是笑话。
    起码十年内没必要。
    “但学政体系一定要搞,还要大搞特搞,要让所有人都能读书识字知道华夏文明史。”
    “古卿家,虽然你现在是礼部侍郎了,但国子监还是你在负责,可不能把这件事情拉下。”
    古义道:“臣谨遵大王旨意。”
    文易又问道:“先贤经典的解读做的如何了?”
    古义羞愧的道:“让大王失望了,虽然有您给的提示,然依然进展缓慢。”
    文易无奈的道:“此事也不怪你,还是我们的底蕴太差。别说大儒,连真正合格的读书人都缺,慢慢来吧。”
    “谢大王体谅。”
    以前文易觉得望乡村的人学问应该很深,可真正了解过之后才知道,也就比普通读书人强一点。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流放,小一辈缺少同行交流只能闭门造车,最后就是越来越差。
    整个唐国真正能拿得出手的读书人就只有一个甘宪,所以对于法家典籍的解读是进展最快的。
    别的书籍解读,还停留在学习阶段。
    这时郭吉廷出列道:“大王,臣在流放期间倒是认识了一些被流放的读书人,其中有一些学问颇深。如果您允许,我可以写信尝试招揽。”
    文易意外的道:“哦?若真如此那再好不过了,郭中丞尽管写信,我派人去寻他们。”
    郭吉廷欣喜的道:“是。”
    其余人都纷纷皱眉,明显不想看到这种情况。但国家确实缺少优秀的读书人,他们也不好阻止。
    他们倒不是反对从外面招揽读书人,而是不想让郭吉廷招揽。
    郭吉廷在唐国就是孤家寡人,连他的直属部下都少有和他亲近的。除了甘宪不偏不倚之外,可谓是满朝皆是政敌。
    他招揽过来的人,不出意外都会成为他的盟友,讨厌他的人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文易也知道这一点,他倒是无所谓。只要是真的有才,用了又何妨。
    下朝后郭吉廷迫不及待的给了文易四封信,但没有封口,原因很简单,要等文易检查没有泄露机密之后才能送出去。
    文易也没有故作信任之类的,当面打开了书信。
    然后询问了这四个人的情况和喜好之后添加了一段话,让他重新誊抄了一遍。
    这四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寒门出身学问深厚,对士族多有怨言。
    对付这种人文易也算有了点心得,他添加的这一段话只阐述了两个意思。
    一科举选官制度;二建立大同世界。
    这两条对于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大杀器。
    第一条是给他们公平当官的机会,第二条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理想。
    建立大同世界不能光喊口号,必须要有实际的施政方针。
    文易根本就不用画大饼,把唐国现在正在做的一些事情描述一遍就可以了。
    学政体系、医疗体系、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对于追求大同世界的读书人来说,就是无敌的大杀器。
    看过文易的改动,郭吉廷也深感佩服,这么一改确实比之前他那种干巴巴的招揽更有说服力。
    誊抄过之后,文易把信给了赵正志,让他派人去见那四个目标人物。
    但这件事情也给了文易一个启示,受限于九品中正制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实在太多了。
    自己可以光明正大的招揽他们啊。
    之前因为害怕暴露唐国的真实情况,对外严防死守,几乎没有透漏任何有用信息。
    现在想想太过于保守了。
    这么做固然可以保持神秘感,但也无法吸引人才投效。
    完全可以把学政体系、医疗体系、科举制度,乃至税收制度等情报透露出去。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别国就算想学都没有办法。你让东晋朝廷搞科举试试,秒秒钟改朝换代。
    这么做固然会引起士族的敌视,可那又怎么样?难道他不这么做士族就能高看唐国一眼不成?
    他需要的是怀才不遇的读书人,是追求大同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们。
    有了这些人的加入,唐国的最后一块短板就能被补齐,底蕴快速夯实。
    想到这里他就把赵正志找过来,让他向外散步唐国的这些制度,炒作大同世界这个概念。
    然后多加留意,看有哪些读书人有意投效唐国,及时筛选把人送过来。
    赵正志接到命令之后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给他汇报了一个情况:
    “新迁徙来的人增多,打架斗殴事情频发,甚至出现了新村和旧村对峙的情况。”
    文易皱眉道:“原因呢?有没有人在背后指使?”
    赵正志回道:“暂时还没有发现有人指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高句丽俘虏,他们性情野蛮好斗,一言不合就挥拳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