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百五十四章 教育和钢铁
    金陵城,罗志学看着刚结束不久的四校联考的报告。
    这一次四校联考,乃是罗志学亲自做出指示,由礼教部,陆军军政部、海军军政部联合部署,由礼教部具体实施的一次教育改革的尝试。
    其他人并不知道,不过罗志学心里已经是把这一次的四校联考当成了统一高考的尝试。
    四校联考,考试范围也只覆盖到省一级,这样工作量比较小,容易控制,出现什么问题也能够及时的调整。
    现在根据报告来看,这一次的联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主要是初步摸索出来了一整套联考的制度。
    后续再试验个几年,等到更多高等院校建立起来后,那么也就能够逐步扩大高考的范围了。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huanyuanapp.com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放下报告后,罗志学自言自语道:“现在,也该把中小学体系建起来了!”
    现在大楚帝国已经有了四所高等院校了,但是却是依旧没有相匹配的中小学,,目前招生只能是结合科举,直接从各县学里招生。
    但是县学这种机构,并不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范围,因为这玩意的学生,都是由通过院试的秀才们组成,里头的老师说是老师,更不说是管理人员。
    前明时代的县学,以及大楚帝国接手过来后,并没有进行太多改革的大楚帝国的县学,说是学校,更不如说是秀才管理机构。
    这并不符合新式教育体系的要求。
    次日,罗志学召见了礼教部相关的官员,提出了要建立完善新式教育,在各地设立小学、中学的要求。
    各省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高等中学,要求每一个府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初等中学,每一个县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高等小学,每一个镇最少要有一所三年制初等小学。
    至于州,大楚帝国在承顺五年的时候就已经推行了废除不上不下,级别不一的州级机构,部分小州被改为县,部分大州则是被改革为府。
    由此,大楚帝国的地方行政体系变的更加简单而统一,由省-府-县-镇-村组成。
    为了降低推行新式教育的成本,也是为了顺利过渡。
    各县学、府学的建筑一律改革为新式高等小学、初等中学的校舍,原属人员或调入县礼教科或改为官办中小学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
    原则上不做裁撤辞退,这主要是为了降低改革的内部阻力。
    要是县学或府学改革为新式学校后,有县学的官员们发现自己丢了饭碗,那肯定是要有意见的。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内部,尤其是基层的阻力,更是为了保持地方稳定,避免太大的动荡,罗志学亲自指示要妥善安排原县学以及府学里的工作人员。
    各镇里的官办初等小学则是新办为主,这种初等小学以启蒙为主,对校舍以及师资要求都不高,耗费也不会很大,只要文件下去了,那么各镇办一个小规模的初等小学问题不会太大。
    而高等中学的话,受限于师资不足的问题,暂时由省级礼教司主导办,师资方面将会有四大院校提供一定的支持。
    不过为了进一步增加师资力量,尤其是理工科的师资力量,罗志学指示礼教部适当办若干所专门用于培养教育人才的师范院校。
    此外,大力鼓励民间自办初等教育,对现有的私塾进行审查考核,进行登记注册,并颁发相关的办学牌照,并按照新式教育体系进行统一的学制、学籍管理,并给私办学校的学生办理官方承认的毕业证书。
    同时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并且运营困难的乡村私塾进行适当的资金补贴。
    罗志学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其实不算高,一个县才一所高等小学,一个府才一个初等中学而已。
    对于官府而言,直接把原有的县学以及府学进行改编就行了。
    此外其实民间里本来也有极多的书院,学院……而且这些传统的书院其实早几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增设各类新学教育内容!
    为啥?因为这些书院存在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而大楚帝国的科举,哪怕是从县试开始就已经开始涉及数学物理这些基本理科知识了。
    这些书院们自然要研究科举考题以及科目,然后针对性的对学生们进行教育的。
    如今众多私立的书院们,办新学的积极性可高着呢。
    而预料中的读书人阶层对新学的大量批判和不满……其实并没有出现,顶多只有些许老学究说什么世风日下而已,但基本也都是一边骂,一边到处找关系试图让自家儿子或孙子去那些新学办的好的书院里读书!
    为什么?还是那句话,学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当官。
    清末时期取消科举后,为什么会引起士林的大规模反对,学子们各种狂喷。
    就是因为清末取消科举,却是没有及时的补充完善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这不是搞什么新式教育,而是直接把读书人上进当官的路子给堵死了!
    人家读了一辈子书,不就是为了当官嘛……现在好了,你把科举都给取消了,那还玩个毛线,我不革命你还革命谁啊……
    而大楚帝国可没有取消科举,相反,大楚帝国还扩大了科举的录取规模,一大批所谓的读书人都被纳入了行政统治体系了,把他们变成了自己人……
    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参加院试后去当了个从九品的科员……但这也是官身啊,而且还能没有阻碍的继续往上爬,大部分读书人还是很满意的。
    毕竟大部分人也没那么大的野心,只想要一个体面的工作养家湖口而已。
    有野心的人,你也可以继续参加乡试,会试,考中状元来个一步登天,直接就是从六品,而且还能直接进入翰林院工作。
    大量书院以及大量民间的小规模私塾的存在,也是意味着大楚帝国内部私立教育的规模还是很大的,甚至比官办教育还要大的多。
    最关键的是,这还不用官方花钱!
    因此,鼓励并扶持私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礼教部那边得到了罗志学的指示后,很快根据罗志学的各项指示,做出了初步的新式教育计划。
    按照这一项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始,各地方将会进入筹备期,并在明年春季里,所有的官办新式学校都将会搭起架子,并进行招生。
    考虑到新式教育体系初版,早期的官办招生也会比较特殊一些,初等小学好说,直接在辖区里招收适龄入学儿童就行了。
    虽然镇上只有那么一所初等小学,但是也不用担心满足不了需求……因为不是所有适龄儿童都会来报名上学的……
    经过早期教育试点搞低收费义务教育失败后,现在官办教育不走什么义务教育的路子了。
    而是走常规教育路子,去读书是要学费的,而且还不便宜,大概和民间私塾差不多一个水平。
    学费收上来足以维持镇小学的运营,说不准还能赚一点多建几间校舍。
    如果报名人数多,那么就多开几个班……你说镇上的小学经费紧张,老师就那么几个,招收不了太多学生……
    开什么玩笑,学生多久可以多招几个老师,多修建校舍啊,收费教育都是嫌弃学生少的,没有嫌弃学生多的。
    哪怕是第一年时间上来不及,导致校舍不够,课桌不够,你不会租用房屋啊,不会临时招牌教师啊。
    总之,一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多多益善,来者不拒。
    嗯,实际上,大部分镇小学开办后,还不定能招收到足够数额的学生呢,不太可能出现爆满的情况。
    初等小学招生适龄儿童,而县高等小学以上,则是先从社会里招生。
    从各民间私塾里招生经过了启蒙教育,年纪比较小的学生入读。
    府里的初等中学以及高等中学也是从社会直接招生。
    在大量的三年制学生毕业报考之前,这些高一级的学校招生,都还是得依赖社会招生。
    这所谓的社会招生,其实主力军也是各私立学校,原来的各种私塾以及书院。
    根据礼教部计划,所有私立学校,不管是小估摸的私塾还是大规模的着名书院,都需要进行登记注册,后续按照礼教部制定的学制进行教学,同样施行四级三年学制,即三年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中,三年高中。
    同时也准许民间的部分着名书院,申请设立民办高等院校。
    不过所有私立院校,其招生体系也要纳入官办学校的招生体系,不能和以往一样私自招生。
    这一系列的新式教育体系推行,需要半年筹备期,明天春天正式推行,不过也没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先搭个架子,后续逐步完善。
    而这些都是涉及基础教育的事,短期内对科学技术发展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效果,现在大楚帝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要靠陆军军官学院军械科、皇家理工学院进行推动。
    尤其是皇家理工学院方面,尽管办学时间也没几年,但是因为生源质量高,教学严苛的缘故,再加上有一批早期罗志学亲自培养,以及接触过西学的学子以及各种懂得科学技术的西方传教士们,短短几年内还是速成培养了一批基本的技术人才。
    林弥坚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最优秀的一个!
    作为非着名海盗世家出生的孩子,此君的童年时期是在印尼渡过的,玩过火炮玩过枪,还和小伙伴们驾船出过海……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印尼接受了基本的西式学习。
    数年前,其父亲跟随郑芝龙一起归顺帝国,从海盗船长摇身一变,变成了大楚帝国海军少校船长!
    而林弥坚也是随父回国,没有多久就因为学过西学,加之聪明伶俐而被举荐报考皇家理工学院,顺利通过开始入学后,此君就展现出来了惊人的学习天赋,尤其是在化学天赋极其突出。
    一路吊打同学,最后成功通过毕业考试并留校任教。
    而这个时候的林弥坚,才十五岁……但是他已经皇家理工学院里的正五品讲师了!
    当他上课的时候,下头的一票学生们年纪都比他大……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任教的同时,还带着一票学生们进行各种化学研究,其研究项目里,重点项目就是钢铁冶炼。
    ————
    科学技术的发展,就离不开材料的发展。
    有了适合的各种优秀材料,才能够制作出来各种机械设备,有了各种机械设备以及材料才能够生产出来各种具体的应用产品。
    火炮的生产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要生产火炮,需要有合格的材料,不敢是铁铸火炮还是青铜火炮都一样,炮管先不去说,只说榴弹的弹壳,材料差了承受膛压的能力就不行,所以只能把弹壳做的更厚一些,而厚了内部装药量就少,爆炸威力就小,同时太厚的话进行预制破片的加工也更难,爆炸后难以产生大量的破片。
    但是,如果有优秀的弹壳材料,比如耐压能力更强悍的钢材,那么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而加工也对材料要求极高,如今大楚帝国生产的青铜火炮,是采取铸造后精加工的方式,先铸造一体化的空心炮管,然后利用大型水动力镗床对炮管内部进行扩径精加工,以便让炮管内部更加光滑,并且保持口径的高度统一。
    而这就对镗床的刀头材料要求很高的,刀具材料的性能不行,可是完成不了持续的高强度加工。
    不仅仅是火炮,火枪,盔甲甚至刺刀以及其他各类武器装备产品的生产,都是严重依赖于材料性能的。
    而目前来说,使用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材料自然就是钢铁了。
    而钢铁冶炼,也是皇家理工学院里的重点研究项目,不仅仅化学系研究,其实物理系,机械化那边都会参与。
    钢铁冶炼的一系列项目,都是属于重点攻关项目。
    而林弥坚,负责的就是钢铁冶炼问题,不是并不负责具体的生产工艺,而是负责深层次的原理问题。
    而林弥坚之所以能够迅速毕业并留校任教,就是因为今年六月份的时候,他通过实验证明了,工匠们打造出来的精钢,并不是纯铁,而是铁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这些其他物质里,就有陛下所说的碳元素。
    只不过实验条件有限,理论条件也很有限,尽管他们已经知道了铁和碳以及其他物质相互结合后,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性能,但是他们依旧无法通过实验尽心详细的验证具体比例……
    甚至他们现在都无法分析,工匠们打造出来的钢里除了铁和碳外,其他的剩余物质是什么,会起到什么作用。
    钢铁冶炼的研究,在目前阶段里依旧是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
    没办法,现在大楚帝国连个完整的元素表都还搞不出来……
    罗志学是告诉了早期的学生们,有铁元素,碳元素,硫元素等一大堆的元素,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元素是个啥玩意?具有什么特性?
    其中一些常见的元素都还好,罗志学还能凭借记忆给他们说一说,但是很多东西其实罗志学自己也记不清楚了……毕竟他已经不是参加高考的时候了,再加上学的还是文科方向,所以高考一过,基本上都脑之脑后了……很多高中知识都已经记忆模湖了。
    还有更关键的问题就是:空口无凭!
    罗志学对着一块钢铁对学生们说,钢铁里除了铁还有碳,以及冶炼过程里可能混入了各种乱七八糟的元素。
    但是想要具体进行测量乃至进行微观观测,其实难度很大。
    试验仪器不行,很多试验其实它做不了。
    因此罗志学虽然早期亲自教授了不少学生,但是更多的情况是进行一定的科普,然后根据直接的记忆把所有还记得的东西都记起来。
    而这些理论知识要怎么学习,怎么转化为实际的成果,那就需要数量庞大的师生以及技术人员继续想办法。
    怎么说呢,至少要把各类的试验用的仪器给弄出来,才能做相关的试验啊,有了成功的试验才能够得出准确的数值啊,然后才能应用于生产啊。
    林弥坚他们,其实干的就是这些事,只不过林弥坚要偏向于理论方面以及比较前沿的一些实验。
    尽管到目前为止,林弥坚还无法在原理层面详细解释钢铁的微观现象,但是并不妨碍他通过多次对比的试验,得出了基本的结论:含碳量越少的钢铁越软,含碳量越高的钢铁越硬,而要想要得到适合打造各种武器或者机械设备的钢铁,就需要控制好钢铁里的含碳量。
    同时他还证明了,空气里也有碳,同时加热用的木炭或煤炭也有碳,所以提出了建议,在各个生产环节里控制碳元素的摄入量,就能够得到硬度不一的铁。
    当然了,有这些基本理论也不行,生产过程里其实很难进行碳摄入量的控制,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实际生产过程里,反复调整,然后得出一个最佳的生产工艺。
    具体到生产工艺方面,自能是让钢铁厂方面自行摸索了。
    尽管如此,但是林弥坚的对钢铁的研究,还是给钢铁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以前都是瞎几把搞,而且还是按照经验搞,知道要怎么搞,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搞。
    现在嘛,他们算是知道了一些东西,那么就能够针对性的去改进生产设备。
    这对大楚帝国的钢材生产提升其实没啥用……倒是对铁的生产提升有不小的作用,主要是建立了更加高大,并且使用水动力鼓风机的吹铁炉。
    如此就能够大批量的铁料。
    如果想要进一步获得性能更优良的钢材,也就是既有硬度也有韧性的铁碳合金钢,那么就要进行再加工了。
    目前大楚帝国方面采用的是炒钢法……当然了,不是以往的人力炒钢,那效率太低,也不好控制……大楚帝国采用的是大型的机械动力的炒钢。
    如此可以批量生产钢材,当然,这个批量是和以前纯手工生产相对比,远远无法和后世的钢铁生产相提并论。
    目前大楚帝国的钢材量,依旧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
    除外,现在的几个大钢铁厂根据传统炒钢法搞出来的机械炒钢法……练出来的钢其实质量也不咋地,杂质去除的并不彻底,同时整体硬度不也算高。
    放在后世应该算是劣质低碳钢。
    而在大楚帝国钢铁界,则是称之为软钢。
    目前楚军的各种胸甲,刺刀以及腰刀等各种制式生产的冷兵器,盔甲基本都是用这种软钢生产的。
    除了机械炒钢法外,其实炼铁厂往往还会用其他一些根据传统炼钢办法发展而来的其他工艺,只不过产量和炒钢法一样,都都有限。
    目前大楚帝国的钢铁生产,尤其是钢材的生产那是百花齐放,各种乱七八糟的办法都有。
    有摸到了工业化生产门槛的搅拌法,也有纯手工操作的炒钢法,还有坩埚练钢法……基本上以往在华夏大地能够找到的炼钢办法,甭管是啥样的,好还是坏,基本都被大楚帝国官方翻出来,然后整理技术并进行原理研究分析。
    只是到了最后,发现很多乱七八糟的炼钢法都是差不多,要么是为了减碳,要么是为了增碳,只不过采用的手段有所差别而已。
    而随着大型水动力吹炉不断被兴建起来,后续生铁的产量肯定是越来越多,因此钢铁届方面是注重于脱碳钢的研究。
    在这一方面,大冶钢铁厂是走在了前列!
    毕竟他们是最早高大型水动力吹炉的,各种生产产量大幅度飙涨,有也带来了大量生铁。
    这些生铁虽然也可以直接用于特定产品的铸造,比如火炮,但是依旧很不好使。
    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办法,把大量生产出来的生铁进行脱碳处理,然后加工成钢材。
    而林弥坚现在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帮助他们研究出新一代的炼钢法。
    只不过这项工作将会非常的漫长,短时间内估计是成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