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百七十一章:下邳战将启
    第五百七十一章:下邳战将启
    乾元二十八年,五月初八,秦烈率领五万龙骧卫抵达雎阳城下,李秀成率领一众龙武卫将领出城迎接。
    “李将军,好久不见!”秦烈远远看到李秀成,连忙策马向前,来到李秀成跟前便翻身下马,笑着说道。
    面对秦烈的问候,李秀成尴尬的笑了笑,说道:“惭愧啊!在下不敌赵军,败退雎阳城,丧城失地,还得劳烦秦将军不远千里前来相助,在下真是愧对陛下,愧对大将军啊。”
    “哎!”秦烈摆了摆手,说道:“李将军这是哪里话,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这一次输了,下一次赢了回来不就好了吗?再说了,大将军也没说什么,当下只要你我同心协力守住雎阳城,不让赵军继续深入,待下邳之战胜出之后,失去的城池迟早都能够夺回来的,李将军不必介怀。”
    “多谢秦将军安慰,放心,我李秀成哦没那么容易被打垮的,此地不是叙旧的地方,还请秦将军随在下入城。”李秀成连忙请秦烈以及龙骧卫众将士入城。
    李秀成带着一众人来到太守府之后,秦烈提出道:“李将军,在下在酸枣的时候,听闻高顺将军受伤了,不知现在怎么样了?如果方便的话,在下想前去探望一番。”
    高顺受伤的事,早已经传遍全军了,秦烈自然也是知晓的,高顺作为邓军资历最老的那一批老将,加之性格随和,军中人脉非常好,所以来到雎阳之后,秦烈第一时间就是提出要去看望高顺。
    只不过秦烈不知道,就在他到来之前的半个时辰前,高顺就在一队精锐保护之下,往宛城而去,李秀成只好抱歉说道:“实在抱歉,恐怕要让秦将军失望了,军医说高顺将军伤势十分严重,耽误不得,需要马上送回宛城医治,所以在秦将军到来之前,高顺将军就在一队精锐的护送下出了城,回宛城去了。”
    “哦,原来如此,也好,军中的军医能力有限,如果耽误了高顺将军的伤势反而不美,宛城内,名医云集,定能将高顺将军治好的。”秦烈点了点头,说道,虽然不能看到高顺,有些失望,但是也是能够理解的,军中的医者也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伤势,而雎阳城虽然是梁郡的治所,有能力的医者肯定也有,可是和皇宫里面的太医比起来,肯定还有有不少的差距的,高顺是邓国的功勋大将,太医出手救治也是应该的。
    “对了,李将军,不是说雎阳城被赵军围困的吗?怎么在下一路走来,一个赵军也不见呢?”略过高顺这个话题,秦烈又向李秀成询问赵军的情况,在离开酸枣的时候,他就听闻赵军十万精锐将雎阳城重重围困,怎么自己一路上却一个赵军也看不到的。
    李秀成说道:“李将军有所不知了,就在今日一大早,赵军突然撤去包围圈,全军北撤,而据前去查探的斥候回报,赵军退到了蒙县,暂时动向不明。”
    “虽然本将率领五万龙骧卫到达,但是赵军实力仍在我军之上,赵军完全不需要畏惧的,可为什么突然退兵的呢?”秦烈也是很不解,为什么赵军会放弃如此的大好形势,退回蒙县的呢?
    这时,龙武卫军师蒯里想了想,说道:“两位将军,属下以为涂郜如此做原因有二。”
    “还请军师明言!”听到蒯里有了想法,李秀成和秦烈连忙恭敬请教道,蒯里虽然是前齐降臣,但是担任龙武卫军师多年,在军中的威望丝毫不下于李秀成这个大将军的,所以每当蒯里有什么主意,李秀成也是很慎重的考虑的,之前就是没有听从蒯里的建议,才会导致蒙泽兵败,这让李秀成更加重视蒯里这个军师的意见了。
    蒯里说道:“属下以为涂郜之所以会放弃雎阳城,其一就是赵军实力不足,虽然赵军有着十万之众,但是只要我军死守雎阳城,赵军也只能是望城兴叹,现在有了秦烈将军率领五万龙骧卫来援,赵军就更加没有任何希望能够打下雎阳城了,所以只能退守蒙县,等待良机。”
    “其二就是,龙骧卫的到来,势必会削弱岳大将军手里的实力的,所以东郡的李如秉定然不会放弃如此良机,因此涂郜就算是退兵也不是直接退回济阴郡,而是囤兵蒙县,目的就是牵制住我龙武卫和龙骧卫,不让我们有机会前去增援大将军。”蒯里继续说道。
    众人闻言,皆深以为然,龙武卫虽然在蒙泽惨败,但是自身的兵力还有三万,再加上五万龙骧卫以及雎阳城在手,除非赵军个个以一敌十,不然休想撼动雎阳城半分,因此涂郜就算是继续留在雎阳城下也注定毫无作为的,而龙骧卫来到雎阳城,就代表着岳飞手里的实力下降,想必李如秉也会有所动作的。
    不过现在这些也轮不到李秀成和秦烈考虑了,毕竟他们也不可能真的放任涂郜和十万赵军在梁郡,而自己去增援岳飞的,现在只能靠岳飞了。
    秦烈叹了一口气,说道:“想来就是如此了,不过也不用太过担心,大将军既然敢派本将和龙骧卫前来支援雎阳城,那肯定会想到这一点的,就算李如秉趁虚而入,想必大将军也会有应对之策,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住雎阳城,涂郜想在梁郡牵制住我们,殊不知我们也在牵制住他,我们动不了,他也休想动。”
    “没错,虽然没了龙骧卫,但是大将军手里还有神武卫和神行卫两卫十万精锐,另外宛城之内还有二十万精壮,随时都可以增援中原,李如秉如果想就此击败我军,只能是异想天开,而且现在两军的焦点都在下邳城,想来下邳城一战没分出胜负之前,李如秉还是会按兵不动的。”李秀成点了点头说道。
    既然对于陈留方面做不了什么,李秀成和秦烈索性留在梁郡牵制住涂郜的大军,并且不断派出斥候监视住蒙县。
    就在梁郡的战事渐渐平息的同时,下邳城下却是风云渐起,杨延昭在经过我的短暂的休整之后,毅然率领十数万精锐北上下邳,并于乾元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抵达下邳城外,张捷、寇斐二人见邓军来势汹汹,也不敢怠慢,率领大军列阵相迎,两军就这样在下邳城下对峙起来,反观下邳城内的虞琦却成了一个局外人,原本随时都可能风云突变的下邳城,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寇将军,大将军派人传讯,言涂郜将军突袭梁郡,重创邓军龙武卫,取得大胜,他希望我们能够击败杨延昭大军,只要我们能够打赢这一仗,那这一次中原之战也可以落下帷幕了。”赵军大营,中军大帐中,张捷对寇斐说道。
    寇斐点了点头,皱着眉头说道:“却是如此,现在陈留、沛郡、梁郡等地的战事都陷入了焦灼,如果没有天赐良机,恐怕很难打破僵局,所以下邳一战就至关重要了,而在下邳城下,我军有着地利的优势,胜算尚且高于邓军,不过这一次邓军的主将乃是邓国三大将之一的杨延昭,此人恐怕很难缠,还得小心为上的好。”
    虽然这一战寇斐有着信心,但是对于杨延昭还是很忌惮的,虽然杨延昭这么多年来,一直镇守宛城重地,但是盛名之下无虚士,杨延昭能够在名将云集的邓国,挤进三大将之一,虽然名声不如岳飞和常遇春,但是想来也是有着几分本事的。
    “不然!”不同于寇斐对杨延昭的忌惮,张捷却是很不在乎,说道:“虽然不否认杨延昭确实有些能力,但是要说十分难缠却不见得,如果杨延昭真的有岳飞和常遇春这样的本事,邓皇又怎么会一直让他镇守宛城呢?这些年邓军名将辈出,如薛仁贵、李嗣业、慕容恪等人,那个不是大杀四方,声名在外,唯独杨延昭贵为邓国三大将之一却一直默默无闻,想来杨延昭能够跻身邓国三大将和他是邓皇早年的心腹重臣有关,毕竟是从龙之臣,抬举几分也是应当的。”
    张捷自从军以来,就一直听闻邓国三大将的名号,但是除了岳飞、常遇春之外,杨延昭几乎没有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一直都是流传着一个名号罢了,反倒是薛仁贵、李嗣业、慕容恪这些大将声名鹊起,如果不是有着岳飞、常遇春二人的衬托,恐怕杨延昭早就被世人遗忘了。
    寇斐见张捷对杨延昭如此不屑,心中有些不满,认为张捷太过轻敌了,杨延昭能够在名将云集的邓国屹立不倒,死死的占着三大将之一的宝座,又岂是易与之辈呢?但是寇斐并没有反驳张捷的话,毕竟这战十分凶险,还需要他和张捷通力合作,如果自己出言反驳,一旦引起张捷的不满,心存芥蒂的话,恐怕会影响大战,所以寇斐只好隐而不发。
    另一方面,邓军大营中,杨延昭也召集众将议事,这一战是杨延昭自灭湘之战后,第一次独领大军作战,也可能是杨延昭最后一次作为一军主将率军征战了,也是杨延昭的正名之战,所以杨延昭对此无比重视。
    “大将军,虞琦派人来询问,此战他们需要做些什么?”项铨对杨延昭问道,虞琦既然答应归降邓国,自然要出一分力了,毕竟邓国重军功,如果想要邓国之中谋取一席之地,那这一战虞琦就不能置身事外,必须要做出贡献,建立功勋才行,才会在杨延昭率军抵达的第一时间派人询问,自己是否要做点什么。
    不过杨延昭对于虞琦还不是很信任,毕竟虞琦虽然说名义上归降了邓国,但是现在还有着自己的军队,今日能够归降,明日就有可能会倒戈相向,倒向赵国,尽管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是也不得不防,毕竟虞琦手里有两万多兵马,在两军陷入焦灼的时候,这些兵马分分钟会影响大局的。
    杨延昭想了想,说道:“你派人回复虞琦,说此战他的任务就是守好下邳城,莫要让赵军有机可乘,如果真的用得上的,本将自会派人和他联系的,在没有本将的军令之前,让他按兵不动。”
    “喏!”项铨应了一声,他明白,杨延昭这是对虞琦不放心,说实话,他对虞琦的信任也很有限。
    “大将军,现在两军集结,不知我军下一步该如何做呢?”关羽问道,现在双方几十万精锐集结,没理由一直在这里对峙,怎么也得分个胜负才行,而且岳飞和李如秉也等着下邳之战的结果的。
    “不知你等怎么看?”杨延昭向众人问道。
    怒蛟卫大将军周瑜出列道:“大将军,下邳城地势平坦,很难施行计策,倒不如直接将大军摆出来,和赵军轰轰烈烈的打上一场,在战场上分个胜负,而且赵军之中,张捷和寇斐二人军中地位相同,很难统一指挥大军,只要大战一起,想必赵军的指挥就会乱,如此一来,我军就能够直接击败赵军了。”
    众人闻言,连连点头,既然大家都将全部筹码摆在这里,那就代表谁也不屑于使用什么计策了,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打一场,一战定乾坤。
    杨延昭想了想,说道:“好,既然如此,那本将也懒得和张捷、寇斐二人算计了,马上派人去给赵军下战书,三日之后,决战。”
    “喏!”众人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