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3章 解决之策
    第433章 解决之策
    王仲策看到皇帝苏河和众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他胸有成竹的向众人介绍,对于蒙古势力,他想到的解决之策。
    在说出具体方法之前,王仲策先介绍现在朝廷实施相关政策遇到的难题。
    “陛下,对于我们已经掌控的河套省、察哈尔省、东北三省这些地方。
    执行朝廷既往的政策,通过拆分当地游牧部落和原住民势力,移民大量汉人的方式,掌控这些地方。
    河套省发展的早,移民人数最多,它最为稳定。
    东北三省的女真部落,大部分都没有逃过清算。
    少量躲过清算的部落,也被移民到其他地区。
    朝鲜地区也是同理。
    东北三省原来的势力被清扫一空,这些地方基本被汉人占据,我们掌控力度也极强。
    察哈尔省它能代表漠南蒙古。
    军方在察哈尔占据绝对优势,加上当地最大的部落,察哈尔部落配合朝廷的政策。
    哪怕是这样,我们对于察哈尔省的掌控,也只是控制大方向。
    这里依然有汉人牧民和蒙古人牧民争夺草场,发生械斗的情况。
    但随着当地蒙古部落被移民,基层官府的推进,法律的普及。
    朝廷对于察哈尔省的控制力渐渐加强。”
    王仲策先是向众人介绍最基本的情况。
    他看到众人心不在焉,听着他说这些话。
    这个情况,乾清宫众位大臣,早就了解的很清楚。
    王仲策说明白这个情况,他主要是为了承上启下,防止其他人从这个方向,否定他提出的政策。
    王仲策刚才的语速比较快,现在说到重点问题。
    他逐渐放慢语速,让所有人都能听清楚他在说什么。
    “外喀尔喀蒙古等势力,距离中原地区太远。
    大部分地域都是荒漠,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再加上这里地广人稀,布置大规模军队驻守,成本太高。
    布置少量军队驻守,解决不了突发情况。
    这里生存环境恶劣,本来就没有移民愿意来。
    遇到危险的情况,军队没办法短时间支援,生存环境危险,不适合大规模移民。
    还有一个重要情况,国内人口密度高的省份,经过这些年长期移民分流。
    河套省、察哈尔省、东北三省等新占领的省份,这些年一共向这些地方移民两千多万人。
    再加上向南洋移民四百多万人。
    山东、四川、广东这三个人口大省,人口规模已经降下来。
    其他省份人口密度更低。
    内陆地区人口相对密集,但人地矛盾已经不算紧张。
    百姓们移民的意愿急剧降低。
    只凭借现在的移民条件,对百姓没有多少吸引力。
    他们会衡量风险和利益,漠北蒙古地区风险非常高,很多百姓都不愿意去那里。
    提高移民条件,移民总数太大,朝廷没法负担这个成本。
    朝廷即便现在扩军,把漠北蒙古等地区,按照漠南蒙古那样治理,想要完全把这个地方掌握在手中。
    这些地方缺少移民填充,只是单纯由军队驻守,这个成本实在太高,取得的效果又不好。”
    苏河听着首相王仲策介绍相关情况。
    这确实是朝廷现在遇到的难题。
    明末经过战乱,特别是北方长期战乱的省份,例如陕甘和河南,人口急剧减少。
    大华现在的情况属于人少地多。
    经过扩张之后,人少地多的情况更加恶化。
    现在主流的百姓安于现状,这也是苏河没有急剧向外扩张的原因。
    等到工业占经济比例上升,工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商品倾销地。
    哪怕朝廷不想扩张,工业产生的强大力量,也会推动朝廷扩张。
    大华王朝鼓励百姓生育,底层百姓生存环境又比较好。
    特别是福利待遇普及到乡村。
    生孩子,朝廷会给予奖励。
    养不起孩子,朝廷会帮忙抚养孩子长大。
    百姓没了后顾之忧,现在又没有其他娱乐活动。
    特别是普及到乡的医生,让难产不再是绝症,百姓生育的意愿很高。
    每年新出生的人口,都在三百万以上。
    这些都是小娃娃,能移民的人口,等他们长大还有一段时间。
    现在能作为移民的百姓,都是经历过明末战乱的人。
    这些人数量有限,方便移民的人,早已经移民。
    除了异族和天灾,移民主要靠自愿。
    近期的移民人数,已经在逐月减少。
    社会矛盾降低,生活比较充裕,绝大部分百姓,都不想移民。
    苏熊都督听到王仲策这么说,他眼神有些落寞。
    这些资料都由各地官府掌握,他们军方不涉及政务。
    内阁不给他们通报,大都督府事前根本不清楚这个情况。
    很多类似的情况,他们都是事后才知道。
    苏熊原先的计划,那就是军队和往常一样,继续扩军。
    为了让皇帝苏河放心,怕他掌握的军队太多,有不臣之心。
    他在刚才,还学习秦朝大将王翦的手段——自污。
    通过主动进攻当朝首相的方式,彻底让文官集团厌恶他。
    他也向外摆出一副蛮横无理的军人形象。
    苏熊这个手段很拙劣,他相信乾清宫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
    他只是通过这种手段,表明自己的态度。
    现在看来,这种手段很有效。
    这件事情对他自己的名声,也产生了极大的伤害。
    他不在意自己的名声。
    苏熊都督心中也有些了解,王仲策强烈反对驻军扩大规模的原因。
    事情真像他说的那样,没有移民作为新血补充当地。
    驻军就变成了一只孤军。
    扩大驻军规模,短时间能起效。
    长时间必然会引发其他事端。
    即便是这样,苏熊依然不准备服输。
    王仲策如果拿不出好政策。
    军方按照原先的计划行动,对于长期稳定蒙古,没有多大作用。
    但对于短时间控制蒙古,还是很有效的方案。
    至于今后怎么办,那就交给后人的智慧。
    王仲策介绍完之前的情况,他看着文武官员的表现。
    文官大部分人不意外,他们都了解这个情况,做出倾听的模样。
    武官很多人都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个表情一闪而过,但王仲策看得很清楚。
    大部分武官表情很快恢复,现在的表情,都是一副看笑话的样子。
    王仲策加大自己的声音,说道:“陛下,臣观看南洋地区新移民的情况。
    南洋总督府给这些新移民,发放相应的武器,让他们自己在雨林之中开阔出自己的家园。
    南洋金矿,就是这样发现。
    臣认为这种方式很管用,朝廷拿出足够的利益,自然会有百姓帮助朝廷守土。”
    苏熊听到王仲策说完,他忍不住笑了两声。
    “我还以为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政策,原来是屯田。
    我们军方是由军人屯田,王首相却想让百姓屯田。
    百姓屯田,纪律性和效果,那都没有军方强,这件事情已经得到验证。
    我们军方擅长屯田,之前的扩军计划,就有极多的屯田部队。
    他们和民兵一起,共同构成军队的预备役。
    朝廷现在困难,正规军无法扩大规模,扩大屯田部队的规模正合适。”
    苏熊都督听着王仲策的话,他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们军方也不是一根筋,准备了很多备选计划。
    其中在新占领土地大放异彩的屯田部队。
    河套、察哈尔、东北三省,屯田部队的表现,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苏熊作为大都督府都督,不可能忘记他们的功绩。
    王仲策看着被麒麟卫士兵架起来,还嘴硬的苏熊。
    他笑着说道:“我的这个政策,与屯田兵无关。
    军方的屯田制度太死板,遇到各种事情不灵活。
    他们也代表着朝廷的态度,一旦和蒙古部落发生冲突,只能继续闹大,没办法收场。”
    王仲策转向皇帝苏河方向,道:“陛下,臣认为应该像南洋那样。
    让百姓带着枪械,去占领蒙古人的地盘。
    为了激发百姓的积极性,臣认为表现突出的人,可以授予爵位。
    最低等的勋爵,对于很多百姓来说,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爵位。”
    苏河听着王仲策的政策,他认为王仲策提出的政策,有着分封制的影子。
    这是在开历史倒车,但这种手段确实有用。
    一旦分封,这些人就是为了自己势力的发展。
    他们一定会拿出全部本领。
    特别是一些野心家,看到这个政策出台,绝对会忍不住,举族赶往漠北地区。
    老祖宗们的丰功伟绩,已经给所有人展示出,分封之后乘势而起,能获得什么?
    齐、楚、燕、韩、赵、魏、秦。
    这战国七雄,从数百个封国,发展成七个强大的国家。
    谁也无法预料,这些被分封之后的小贵族,会不会取代草原的游牧民族,成为新的势力,最终变成朝廷的心腹大患。
    苏河不准备用这个政策,哪怕能解燃眉之急,但这个政策后患太大。
    这个思路却值得参考。
    西方的殖民历程,给苏河很大的参考,特别是东印度公司和西部牛仔开发美洲西部。
    听完王仲策说的政策,苏河立刻就想到这两件事。
    他正在结合这个想法,思考有什么政策,能治理好蒙古地区。
    他就听到一个大嗓门在大声叫嚷。
    苏熊忍不住怒喷道:“王仲策,你这个政策完全是乱弹琴,分封出众多的贵族。
    现在宗族势力还很强大,朝廷为了控制宗族,下了多大决心。
    一个宗族的青壮,能占领一个乡镇大小的地域。
    宗族通过联姻,决出几个霸主势力。
    他们合众连横,发展壮大怎么办?
    现在可是枪炮时代,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工业,用枪炮武装自己。
    你刚刚说我们军方在养寇自重,我看你才想养寇自重。”
    苏熊这话一出,李凤鸣等军方将领纷纷出声,集中声讨王仲策这个政策。
    他们都能看出来,这个政策弊大于利。
    哪怕短时间能稳定蒙古地区,这个政策实施之后,后患也是无穷无尽。
    王仲策看到军方一致反对,他脸上还露出笑容。
    “众位将军,我可没说这是分封制。
    授予贵族这就是一个胡萝卜,他绝不能轻易被人得到。
    这个政策关键点,绝不是分封。
    它是成立劫掠小队,朝廷允许劫掠小队抢掠蒙古部落的土地和财产。
    我们都知道土匪极难彻底消灭,这种无本的买卖,有很多人乐意去做。
    我这是从欧洲国家官府发放掠私证,当海盗抢掠其他国家货船,这件事情获得的灵感。
    我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汉人学习草原部落。
    用草原上的生存法则,与这些草原部落竞争。
    刀剑无法竞争过枪炮,最终取得胜利的人,一定是我们的人。
    为了让这些人安心,让这些人认识到,朝廷不会过河拆桥,反而会奖励他们。
    听话又勇猛,准备洗白上岸的人,才会授予他们贵族爵位。
    他们在外是无法管控的劫掠小队,他们是马匪。
    成为贵族之后,这等于他们洗白上岸,必定会受到朝廷的制约。”
    苏河听着王仲策的想法,他还在想西部牛仔。
    王仲策的想法更狠,直接想到武装百姓去劫掠蒙古部落。
    这种官府武装的匪徒,小规模蒙古部落根本无法抵挡。
    苏河思考着王仲策的政策,这确实是节约成本,又极为有效的办法。
    还能把国内难以管理的人,送到草原去让他们立功。
    这种政策成本极低,朝廷只需要拿出一些老旧的武器,收获却极多。
    这些劫掠小队,基本都是小股部队,他们也没有工业基础。
    这些人的上限,就是成为一股强大的马匪。
    不会发展成一个诸侯国,影响到国内的安全。
    军方还没来得及反对这个政策。
    内阁大臣李志升语气激动的说道:“臣不支持这个政策,劫掠小队这个政策,就不是泱泱大国应该实行的政策。
    名不正则言不顺,朝廷这个政策一出,那就再也无法收服蒙古人的心。”
    王仲策打断了正在引经据典的李志升,他大声说道:
    “陛下,只要蒙古势力存在一天,我们就永远也不可能收服蒙古人。
    匈奴在何方?突厥在何方?鲜卑在何方?契丹在何方?女真在何方?
    我们难道完全杀光这些人?不是。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完成民族融合。
    只有消灭所有蒙古势力,我们才能真正收服蒙古人。
    现在是最佳的机会,错过这个机会,那将会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大敌。”
    苏河听到王仲策这句话,他才下定决心。
    如果能为子孙后代解决大患,朝廷增加一些骂名又如何。
    苏河选择支持王仲策的政策,但也让这个政策调整一些细节。
    军方不再扩大正规军的规模。
    但在蒙古地区,要留有大量的屯田兵,作为骨干力量。
    有着屯田部队掌握当地局势,这些发展起来的劫掠小队,也不会成为大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