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人生大事,老奶奶动了动脚感受了一下,慢慢走回去是不成问题的,考虑着时间也觉得该走了。
刚背上背篓,就听见下方传来一道略显幽怨的声音。
“外婆,我是你大孙女呀。”
老奶奶:“???”
李老师:“???”
老奶奶手一抖,被一声叫得差点又绊倒。
李老师难得有尴尬的时候,以为小学生是听了他们的话搞着怪。
扣了扣她的小脑袋瓜,警告着她。
“别乱认亲戚。”
老奶奶不介意地挥手:“没事没事,都是小孩子嘛。”
说完就准备离开。
然后就听到了小姑娘一本正经地说道:“我妈叫姜爱红,我爸叫穆显叔,你不是我外婆吗?”
“!!!”
老奶奶要迈开的脚步立马停住了。
她微微弯着腰,瞪大眼睛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看了小姑娘的眉眼后,啪地一声拍了自己大腿。
“这大眼睛,这小嘴巴,哎呦!不就是像咱家爱红的嘴巴眼睛吗?一模一样啊!”
“天啦,这不就是我大外孙女吗!”
姜老太太激动地问道:“你咋认出我的啊?”
穆建宁:“您刚不是提过一嘴吗?我小时候见过您嘞。”
姜老太太吃惊了。
“一岁啊,一岁的时候你都记得我啊?”
穆建宁不谦虚地道:“我打小记忆好。”
姜老太太想起了她在李老师这里上课的事,原本唏嘘的感叹,一下子变成真诚的夸奖。
“我大外孙女真了不得啊!”
看见这一幕婆孙多年未见再相认的戏码。
李老师难得地又沉默了。
谁又能想到,开头对自己大外孙女熟稔夸奖的外婆认不出外孙女来,反而是只看过外婆一面的三岁外孙女率先认出了外婆?
这下子姜老太太是真一时半会走不了了。
姜老太太现在是对大外孙女好奇得紧,打听着情况。
姜老太太一生一共生了四儿两女,养活了的只有三儿一女,姜爱红排老幺。
姜家是个比较严格的人家,准确来说严格的是姜老头儿这个人。
比起三个哥哥,姜爱红这个闺女,从小到大过得竟还要自由一点。
因为在姜老头儿的思想里,闺女长大后就是泼出去的水,始终要嫁出去的,嫁出去了就代表是别人家的媳妇,也不归他管教了。
但三个儿子是不一样的,三个儿子都是一辈子姓姜的,生的孩子也都是姓姜,于是他的严格全都放在了他们身上。
姜家三兄弟从小到大基本是在姜老头儿的棍棒下长大的。
去河里摸鱼捉虾游泳,打!
天天在村里鸡嫌狗憎,打!
学校上课被老师批评,打!
不事先写完作业就玩,打!
饭桌上吧唧嘴,舔筷子,扒拉菜,甚至在姜老头儿动筷前先伸了筷子,使劲儿打!
可惜在他这么严厉的教导下,姜家三兄弟也始终不是学习上那块料。
于是到了十二三岁的年纪,姜老头儿又一个个把儿子们相继赶到地里,开始跟着他学种地。
同样保持着严格的水准,他不下工回家,三个儿子就JSG必须跟着在地里干,这就是他们走不了学习那条路后要经受的苦果。
既然学习搞不好,那就尽早适应下地干活的日子吧。
硬是把三个儿子培养成了村子里里外外都夸赞的老实敦厚、勤劳能干之人。
姜家三兄弟并不丑,虽达不到妹妹姜爱红能称作村花那地步,但整个人看上去都还是端端正正,看得顺眼的那种。
再加上有好名声的加持,三兄弟的婚姻大事解决得倒很顺利。
三个媳妇正式进了家门,姜家才真正热闹了起来。
姜家的事一向是姜老头儿做主,姜老太太和三个儿子也早已习惯了他的性子。
但三个儿媳妇并不是啊。
她们嫁过来之前有想过会和婆婆闹矛盾,也许会和婆婆在某方面的意见上不和。
却没想到多事的不是婆婆,而是公公!
村里很少有人家讲究饭桌上的吃相问题的,只要不太过分,也没人去管你。
前几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没分家,一大家人住一起吃喝,很多时候吃饭都像打仗一样。
尤其是去坐席的时候,肉菜端上来,手一慢了什么都没有了。
三个儿媳妇虽不至于一哄而上抢着吃,但还是有翻菜找肉的习惯,还有轻微地吧唧嘴。
姜老头儿就这个问题,曾当着全家所有人的面,把三个儿媳妇严厉批评得面红耳赤。
第二天连夹菜都不敢夹了。
这点暂不说,让姜家彻底热闹起来的还得是姜老头儿坚持的嫁出去的闺女就是泼出去的水的观点。
在他看来,三个儿媳妇已经是姜家的人了,那么就该安安稳稳在姜家过日子,除了过年过节,其他日子都没必要回娘家。
不巧的是,三个媳妇的娘家都离得不远,要么一两个月总回娘家一两次,要么就约着娘家人一起赶市集。
姜老头儿就看不惯了,指责儿媳妇回去得太勤,和娘家牵扯得太深,不该插手娘家那边的事儿。
儿媳妇回娘家总不能每次都空着手回去吧,这在姜老头儿看来就是用婆家的东西去补贴娘家了,万万不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