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转过身去,闭上眼睛忍下眼眶的酸涩。
皇上抱着贞贵妃哭了许久,等哭到头脑发晕,再无眼泪可落,他望着贞贵妃的眉眼,悲痛道:贞儿已去,朕亦命不久矣。
太后如觉五雷轰顶,心里最后一点奢望被夺走,一时怒火攻心,晕了过去。
十三天后,大武盛华一十六年十月二十酉时三刻,皇上驾崩。
第153章 皇上驾崩的太早了
皇上驾崩当天,沉闷的钟声响彻整个皇宫,已搬回永福宫的淑妃挥退所有宫人,一人独坐在圆桌前,亲自在火盆上热了一壶好酒来庆祝,等酒温热,她端着酒盏站起身,执起一柄玉如意当做宝剑,在屋子里舞了三五下,却早没了当年的感觉,手一松,玉如意砰一声掉落在地上摔得粉碎。
淑妃笑了笑,扬起酒盏一口闷了。
这时,一阵婴儿的哭闹声从配殿传来,淑妃敛下眉眼征了征,方意识到皇上驾崩的太早了。
放下酒盏,在熏笼前站了一刻钟,让熏香遮盖住身上淡淡的酒味,淑妃沉声让宫人进来,摘下首饰脱下华服,穿戴素服素簪,交代奶娘要照顾好小皇子,便扶着云若的手出了永福宫,步行到乾清宫,在刺耳的哭声中走进殿内。
德妃领着跪地哭泣的嫔妃们自动让开些位置,让淑妃走到了最前面。
淑妃走到德妃身旁便停下来,她面容肃穆的跪在地上,低着头用手帕按着眼角,任眼泪一颗一颗滑落。
德妃悄悄往后挪了一点点,垂首轻声对淑妃道:太后因伤心数度昏厥,被抬回宁康宫休息。礼部官员已经开始协商丧程,这后宫的事
淑妃轻声打断:姐姐是太后定下协管六宫之人,这后宫事应当姐姐来主持大局。
如今万事未定,她应韬光养晦。
德妃抿抿唇,拿不动淑妃的主意,见她不想再多说什么,便轻轻点了点头。
次日,皇上停灵几筵殿,德妃领嫔妃从西华门开始哭奠,一直到几筵殿内。
朝臣着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到内府,再朝夕哭临思善门外。
皇上驾崩,举国哀悼,太后昏厥不醒,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谁继位为新皇成了文武百官争论的最大问题。
小皇子是皇上唯一的子嗣,由他继位天经地义。
但问题是小皇子太小了,大武国需要的是雄才大略、勤勉为政的君王,而不是一个刚满月的奶娃娃。
况且小皇子还未满周岁,能不能立得住,没有人敢打包票。
因此有部分朝臣提议,从宗室中选一位德才兼备的王爷为新帝,再立小皇子为皇太子,等小皇子及冠,新帝再禅位给他。
反对的声音紧随而至,若宗室王爷贪恋皇权不肯禅位给小皇子,该如何?难道作为臣子还能将皇上赶下龙椅吗?
更甚者,宗室王爷继位后为保皇位长久,暗中谋害小皇子又该如何?
继而,有朝臣提出,应拥立皇上唯一子嗣小皇子登基为帝,太后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有朝臣摇头,太后年迈,且因伤心皇上驾崩而缠绵病榻,无精力料理朝事,应让小皇子的生母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
冷哼的声音传来:小皇子如今刚满月,距离能亲政至少还有十五年,这十五年大武国是姓慕容还是随太后姓邹,或者随淑妃姓周?未免外戚干政,还是应当拥宗室王爷为新帝,至少能保证这天下还是皇室慕容家的天下。
朝臣争吵不止,宗室子嗣蠢蠢欲动。
傍晚,将军府因婉清还在坐月子不能出屋,老太太和大太太出宫回府后换下素服,喝盏热茶缓了缓心神,便去了梧桐小院。
几人坐定,大太太着急的问道:现在该怎么办?
她心里暗暗埋怨皇上驾崩的真不是时候,好歹再熬上两年,等小皇子能在龙椅上坐直身体,他再驾崩也不迟。
现在倒好,别说朝臣,连大武国的平民百姓都对小皇子继位争议众多。
正是紧急严峻的时候,周家作为淑妃的娘家,反而不能有所举动,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外戚干政,于小皇子继位更是不利。
但干等着实在磨人,大太太已经到了坐卧不宁的地步。
望见大太太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老太太微微叹口气,看向周以安,沉声问道:李相和彭、商两位阁老如何说?
周以安恭声道:回祖母,李相和彭、商两位阁老未置一词,任群臣聚讼纷纭,他们皆不动声色,孙儿也猜不透他们内心的立场。
老太太点点头,沉声道:他们是两朝元老,自是想千古留贤名,当下一步错便是国之罪人,他们定然谨慎,不过,若他们定下立场,文臣清流自会跟随。
而周家是武将,在文臣中并无多少声望。
大太太急声道:咱们家和李相的交情并不深,他会支持小皇子继位吗?
老太太面色不虞,周以安连忙向母亲解释道:这件事不在交情深浅,李相和彭、商两位阁老是国之肱骨,他们所思所虑皆是大武的兴盛安稳。
大太太望着老太太的脸色,识趣的闭上嘴巴点点头。
老太太望向婉清,语气慈祥:清丫头怎么看?
回老太太,婉清认为文武百官的拥护很重要,小皇子若想坐稳皇位,不能少了百官之首的李相和彭、商两位阁老的忠心。婉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