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景圣王,安汉公
“徐司徒过于迂腐了,没有尝试怎有突破呢?”王莽还想继续争取,这事关自己的成败,拉拢不到儒生,在朝中寸步难行!
想要让谨慎了二百年的儒家放心下注可不容易啊。
“王司马这件事没得谈,徐某不可能同意的,我不觉得独尊儒术会比儒法并用更加优越!”
“这是圣师徐恭留下来的铁律,我们身为后人学生怎么能擅自违背呢?不合理,更不合规!还说你另有用意呢?”
徐华也不给他留面子了,针锋相对了起来,反正对方想抬儒生他是不可能同意的,这置自己身后无数的法家学子于何地呢?不能因为捡这点芝麻,而漏了身后的西瓜。
而且这是孝武皇帝时就定下来的国策!既然是国策怎么能随意改变呢?
百姓已经习惯了法家的治理模式,突兀的替换肯定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自古以来,舍本逐末都是取乱之道。
不过,王莽的想法不纯,他此举是想趁机将儒家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他理政会大幅度增加儒生的比重,可若是他倒台别人上位了呢?那可就完全不同了,会悉数废除这些政敌留下来的策略。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东西不丢,只能支持王家。
手法相当高明了,没有人愿意失去自己已经有了的东西。
“我的用意当然是为了我大汉的未来!徐司徒何必怀疑一个忠臣呢。”
就在这时,王太后总算看不下去了,挥了挥手,旁边的宦官马上吼了一嗓子。
旁边互相吵的面红耳赤的大臣们总算安静了下来。
目前来说,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还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徐王之争,真正获利的人是这位太后!两者相互制衡,裁判的地位就尤其之高。
历史上,王莽能逼迫姑母交出玉玺,篡汉自立就是因为自己在朝中经营多年,早就将朝廷变成自己的一言堂了。
篡权之路相当清晰,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从安汉公到宰衡再到假皇帝,最终当上皇帝,堪称是历朝历代最为平稳的登位流程,几乎没有鲜血与杀戮。
甚至说,他当皇帝还是众望所归的,这也得益于汉朝百姓的迷信,王莽可以通过各种祥瑞来表示自己乃天命所归,进而得到支持。
“肃静,这件事容我再思索一二,先暂且作罢,徐司徒所言不无道理,祖宗之法轻易不可变,因为这后果根本无法想象。”
“巨君倒是你唐突了。”
王政君这次罕见的支持了徐华,她也认为徐恭促成的儒法兼用才是大汉生存之道!
过于抬高儒家地方只会导致国家失衡。
王莽见状,拱手道:“是臣靠谱不周了。”
“退朝吧。”
“臣等恭送太后,恭送陛下。”
半月一次的大型朝会结束。
这次将徐忠召回长安的图谋也是泡汤了,依然没有起到削弱徐家地方影响力的图谋,始终还被其因此得到了好处。
得不偿失。
当然,好处也是有的,初步掌握了朝局,迫使这位老牌丞相让步,只要有这一次那就有第二次,总有一天能够将之扳倒。
在朝廷上击败他并不算太难,有小皇帝在手,太后的大义加持,等再成功拉拢到另一位辅臣大司空孔光。
那整个大汉就没有人能其匹敌了,外戚加上首席辅臣,如虎添翼。
但可惜徐家如今的根基并不在朝廷,而是遍布天下,扎根多年的地方势力!特别是幽荆凉这三个州,连威逼利诱都不需要用。
特别是雍凉,镇军都督府的独立性超乎想象,是唯一不需要经过朝廷,就能任命地方太守级这种两千石官职的机构,徐忠的车骑将军府都不行。
军师这种职位虽然实权大,但却不吃朝廷俸禄的,本质上是车骑将军自己的幕僚,沾点官僚性质,由州郡府库划拨。
接下来,徐忠依然在荆州,凭借平定长沙盗贼这个结果操纵军政大权。
与之相对的,一个辅政大臣居然无法插手长安事物,名存实亡,骠骑将军更像是一个昭示地位的名誉性官职。
慢慢的,卫将军王舜逐渐取代了其地位,在徐忠有意放手以及大司马王莽极力推荐的情况下。
太皇太后王政君以皇帝的名义下旨,拔擢卫将军王舜为车骑将军暂时取代徐忠成为辅政大臣,但地位要在大司空孔光之下。
毕竟他的资历还是差太远了,这次能够代替徐忠成为辅政大臣本来就是凭借外戚身份破格提拔的。
从此往后,长安彻底成为了王家的一言堂,徐家原本的人数优势也荡然无存,首席辅政大臣是王莽,王舜也有辅政身份,加上关系暧昧的孔光。
优势极大。
徐忠在步步紧逼下逐渐失势,元始二年,汉帝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追赠儒家创始人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子后人则为褒成侯,成为了如同景侯一般累世不变的封爵,也正式启用了周朝的四等爵制度。
原本大汉是沿用前秦二十等爵制度的,但在王莽的推动下,逐渐被废除。
这也是王莽在向儒家示好,徐恭是儒法共同的老祖宗,没有代表性和指向性,而孔子就不一样了,跟何况孔光还是孔子后人呢,乃是直接受益人。
大概孔子被封爵的三个月后,舆论再起,无数法家大贤和儒家大儒公开发文斥责太皇太后和大司马不知先后,忤逆先贤,大逆不道,频繁的抨击。
就算王莽是儒家首席博士也吃不消了,因为现在大多数儒生都还是更认圣师的,认为做的很不厚道,忘恩负义。
沸腾的民怨之下,朝廷尊初代景侯徐贞为景宣王,三代景侯,也就是所谓圣师徐恭为景文王,试图让儒生法士们满意。
可结果这些人完全不买账,抨击的更狠了,大致意思就是徐恭的尊号不满意。
有辱心中授业恩师的风范,觉得徐恭已经不仅仅是造福当代了,而是千秋万代影响着儒法两家,推动天下的发展。
完全当得起更高的赞美。
王政君迫于无奈,于两个月后再次以皇帝的名义下旨,重尊徐恭为景圣王,挪进太庙前列,与宣王徐贞共同侍立高帝左右,而在太学举行的文武庙更是排在了周公和徐贞前面!
在如此大的抬高之下,众学生众博士才总算满意,写了各种文章歌赋赞美,大致意思普遍都是“陛下圣明”,“太后英明”,从各种角度引经据典,论证这个决定的正确。
如今的徐恭完美代替了日后的孔子,成为被神话的那一个,徐家当政再加上太学蓬勃发展,这位圣师的地位几乎降不下来。这是王莽自从王者归来后第一次吃瘪,他曾经不只一次试图撼动徐恭在学术界的绝对地位。
这是徐家屹立百年兴盛的根基,如果不解决这个,那就始终是打不倒的小强,尊奉孔子也是有意让他代替徐恭。
可惜还是想太多了,这个时代,圣师的脑残粉数不清,无数大儒大贤都极其痴迷,王莽说到底也就是儒家的代表人而已,如何能动摇创始人的地位呢?
恐怕想让徐恭跌落神坛没个百年时间是难了。
这是两家的创始人,法家现在的势力和儒家还是差不多的,短时间内想越过他们很难。
就算元始元年的时候,成功说动徐华也没用,地方的法士们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都要和他们羌工作岗位抢饭吃了,无动于衷才有鬼呢,有着这份阻力存在,改制就是很艰难,至少也要等王莽击败徐家这个反对者,完成内部统一后才有可能。
未央宫。
刚刚过完十岁生日没多久的小皇帝刘箕子……或者说称呼他的新名字刘衎坐在上首,太皇太后则端坐于长帘之后,控制朝政。
“禀太后,圣师的席位已经移到了高帝庙左侧,相应的封号也已经发下去了。”
新任太常拱手出列,徐真已经被王家排挤到了边缘位置,整个徐家都开始衰微了起来。
“嗯…切记,不可怠慢宣王圣王两位先贤,这都是我大汉的立国功臣。”
王政君点头,她也是被狂热粉给冲老实了,即使是身为太皇太后之躯也不敢怠慢,生怕再被人指着鼻子痛骂。
之前追封孔子为公爵已经是顶着很大压力了。
孔子为褒成公没什么,问题就在于他凌驾在了徐恭之上!这是万万不可的,在大汉就是政治不正确。
能在徐恭头上的,除了皇帝外,就只有他父亲徐贞了,其他都不配。
姜尚和周公也仅仅是名义上可以同列而已,实际上文武庙的排位在其之上!
日后武成王庙也是成功被替换成了景圣王庙,文庙也是四圣之首,不单单指孔子庙,地位可谓是一骑绝尘了。
可能连徐恭自己都没想过,一个小小的举动,能让自己一个武将被吹上天,他对什么儒学法学几乎没什么很深的造诣。
也是唯一一个没什么著作传世的儒家大儒,法家大贤。
“臣代先祖谢过太后,谢过陛下。”徐华礼貌性的谢恩。
王政君淡淡道:“应该的,两位先王为我大汉立下了大功,被尊奉也是理所应当的,如此岂不是让天下人寒心?”
“当年高帝没有给宣王封王,主要还是顾及异姓王的影响,白马之盟规定,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但毕竟属于先人了,也就不在白马之盟的约束范围内,不过这王爵就无法传承下来了,规矩就是规矩,不可违背啊。”
这异姓王爵还是相当值钱的,虽然吕太后吕雉之兄吕泽就被追封为王,但这也算皇帝的家人嘛。
所以,徐家只有两个人谥号是王爵,其他的都是公爵,徐家也是唯一的公爵了,而且不会被推恩令影响,属于是特例。
徐华也是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景公。
这时,王莽的亲信甄丰、甄邯和王舜等人对视一眼。
王舜出列说道:“太后臣有一事思绪片刻一定要说。”
“讲。”
“臣以为,大司马王莽与昔日宣王一般有安定宗庙之大功,应该享受同等封赏。”
王政君顺势点头:“理所应当,准了。”
“太后不可。”王莽本人站了出来,装了装样子。
表示自己的功劳四辅之间共同商定的,要赏也不应该只赏自己,至少徐华就不能少的。
“臣恳请太后授予大司马安汉公的封爵,以表示朝廷的重视!”
“臣附议!”
“臣附议……”
众臣连忙附和,王莽则是表现的非常生气,知乎不可不可,颇有一点“你们真是害苦了我啊”的感觉。
当然,这肯定是王莽自己授意的,抬孔家直接导致徐家影响力膨胀,徐贞徐恭追封为王,徐家直接变成了公爵!
势力上了一个档次,如何不让他感觉慌乱呢。
所以,至少也要回到统一起跑线上,这个安汉公就相当关键,同时他还要推动四辅之职继续上升!
毕竟现在孔光王舜都是自己的人,此消彼长之下,徐华还是被削弱了的。
“太后大司马绝对放得下安汉公这个爵位!也请大司马莫要推测,您虽无法于宣王媲美,但也是足以与大将军霍光同列的存在!”
有人劝说道。
徐贞被盛赞为武帝之前第一人,而徐恭则是武帝之后第一人,那些博士学子巧妙的将两人分开,避免了父子冲突的尴尬。
“景公意下如何。”王政君则观察起了徐华的意思。
“禀太后,司徒无法插手封爵事宜,由太后决断便可。”徐华选择不表态,因为他知道,这个安汉公王莽势在必得!
如今长安的实力对比彻底颠倒了,随着孔光因为先祖封公之事彻底倒向王家,朝中几乎就是王莽说了算了。
“嗯…那便好。”王政君点了点头:“王司马也莫要再推辞了,这安汉公汝实至名归!”
“天下人无不信服。”
“这…臣遵旨。”王莽“无奈”之下接受了册封。
但也拒绝了公爵的两万八千户食邑,因为徐华就拒绝了多余的食邑,这保留了身为景侯的那一部分,也就说这是身份变得更加尊贵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