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两军相持,请立太子
自从徐元正式脱离朝廷,举兵叛乱的消息被死里逃生的使者传回长安后,王莽就一刻都没有停歇,抓紧调遣分散在关中各地的禁军。
如今已经在长安北侧囤积了十八万重兵,修筑防御工事,势必要挡下这第一波攻势。
但由于时间过于紧迫,还是没有准备充分,毕竟洛阳也要布下防守,南阳同样要防备。
这常备的二十多万军队就显得相当紧张了,大范围征兵需要时间,粮草、甲胄运输,以及新兵操练都需要很长时间。
和始终处于战争状态的凉州相比天然就是有劣势的。
但也不是完全没得打,西凉毕竟贫穷,提前储存的粮草又能支撑多久呢?这可是十几万张嘴,再加上大量的民夫,每天消耗的粮食都是天文数字!
只要能把最猛烈的攻势给挡住,慢慢拖成拉锯战一切便迎刃而解。
最多三个月,对方便会因为粮草不足而撤兵,等到河北补给运到时,长安朝廷早就反应过来了。
几十万大军,足够应对局面。
居摄二年八月,西北镇军大都督徐元亲自挂帅,领兵十万,朝长安外围郡县发起猛烈进攻。
直接和防守在这里的官兵交战。
面对经过鲜血洗礼的虎狼之师,隔壁抵挡不下,基本一个照面就被骑兵冲散,一触即溃。
接连攻下了数个重要县城,距离长安越来越近。
整个朝廷人心惶惶,敌军攻势实在太猛了,这真的是自己这边能够抗衡的吗?
差距太过悬殊了。
现在能调动的军队最多就是十几万人,还都是多年没有见过血的“少爷兵”,恐怕真正有战斗力的八万都不到。
毕竟吃空饷的也不在少数,鬼知道这十几万里掺杂着多少水分。
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向徐元写信投诚了,两面保险嘛。
虽然众臣都在上表迁都洛阳,可是王莽始终没有松口,不打算放弃长安这个用了百年的都城,更不打算将关中乃至巴蜀的广阔土地拱手让人!
要是这两块地再没了,自己还怎么与叛军对峙?
河北以及整个南方都几乎沦陷,因为徐元起兵没多久,幽州的徐旻也开始大规模向冀州进兵。
那里本来就是老家,自然是连装都懒得装,义军每打到一处,戒望风而降,打开城门,箪食壶浆,喜迎王师!
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能彻底掌握冀州和青州一部分,并州那边则是在整顿内部。
董崇和徐家的州牧还不同,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被安插进去支持王莽朝廷的也有很多。
所以董崇宣布响应徐元之后,并州其他反对势力当然坐不住。
可也是时间问题罢了,并州的亲徐派还是占据上方,反叛者只有两个郡而已。
等幽州徐旻腾出手来就是最晚期限了,河北地区已经失守。
“太宰前线吃紧,叛军势如破竹,我军根本无法抵挡啊!”
前线将领进京,向太宰汇报道。
双方虽然兵力差不了多少,可兵员质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凉州兵,特别是西北军,绝对是如今天下最精锐的一支军团,由大都督徐元亲自挑选出来的,活跃于战争一线。
杀的匈奴人胆寒。
禁军则是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南北二军基本上就是只有朝廷控制力强的时候才最精锐。
比如当年的王凤,他便是将边军混编进了禁军之中,才拥有了足以掌握局势的武力,现在虽然训练不断,朝廷抓的很严,可毕竟没怎么见过血。
军队不打仗,战斗力迟早会下来。
王莽也站了起来,心中十分慌乱,但脸上尽量保持淡定,他不能因为自己而扰乱军心!越是危机时刻越不能慌。
“麻烦诸位撑住!我推测叛军攻势最猛烈的时间也就是现在了,最多两个月就会出现疲软,最终因为粮草补给缺失而撤兵!”
“传令前线将领士兵,无比要拖住敌人的步伐,不得踏入长安半步!”
“我不会离开,太子也不会厉害,大汉永远不会靠迁都这种事来逃避麻烦!既然叛军造反,我们的就不能怕他!”
“朝廷与诸位将士同在!安心吧。”
王莽安抚了一番,他虽然心里很慌,但理智还在,不打算听从朝臣的话就这么迁都洛阳。
一旦放弃了长安关中,巴蜀也会顺势被夺夺走,如此自己就彻底没有与徐家抗衡的资本!只靠一个洛阳抵挡整个天下吗?
开什么国际玩笑。
王莽清楚那些劝迁都臣子打的什么心思,无非就是认为朝廷兵败自己就是换一个朝廷而已,反正都是刘姓。
自己这边的太宰也确实图谋不轨,没有真正当上皇帝,那也就没什么忠君可言了。
“是!太宰如此器重我等,我等也不能让太宰失望!”
这名将领大为感动,在他看来就是太宰放弃了逃离战火的机会,和他们站在一起!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太宰不正是这个是知己吗?
接着,就抱拳离开了,打算回到前线继续对抗叛军。
而之前一脸平静的太宰王莽总算支撑不下去了,一把瘫坐在了原地,他本来就是胆小感性的人,只不过抗压能力调节能力很强罢了。
“徐元…徐元……为什么偏偏是你呢?如果没有西北军,我何必沦落到如此地步?”
王莽即愤怒又无奈,他痛恨这个人才降生在了徐家,也痛恨哀帝偏偏将他封在了雍凉,还设立了什么镇军都督府。
导致凉州的精锐军队全部落入了徐家手里。
可惜啊。
“唉…罢了。”稍微抱怨了两句,他便调节好了自己的心情,重新站了起来。
自己不能就这么被叛军杀死,绝对不行!
至少也要等到心中那份抱负消失后再倒下!
………
随着前线战争的屡屡胜利,官兵也逐渐反应了过来,依托城池和防御工事,与对方打起了攻防战。
拒不出城,拒不出关,就在里面防守。
粮草很富余。
慢慢的,凉州军也难免陷入了乏力期,无法继续攻城掠地,缴获粮草。
他们战斗力虽然强,如果出城野战能将其打的亲娘都不认识。
可对方就窝在龟壳里不出来啊!攻城器械也缺的,毕竟打羌人匈奴人需要攻什么城啊,提前打造这些就是浪费钱,不如多造点甲胄呢。
所以后续的那些器械都是临时打造的,数量和质量当然是完全不够的。
西北军帅帐。镇军大都督徐元拿着战报脸色凝重的走来走去,因为情况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他的构想在短时间内通过凉州军的晓勇打进长安,宰了奸臣王莽,重塑大汉。
可果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军在逼近长安外围时处处碰壁,被军心大振,遂誓死的中央军所阻拦。
已经半个月了,战线一点都没往前推,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禀大都督,属下求见”
“进。”
副将通报一声,走进了大帐内。
“张将军进攻受挫,我被死死拦在关门之外,不得寸进。”
他的语气也有些沮丧,整个西北军的士气都是低迷的,从来没打过这么憋屈的仗。
以往哪次不是势如破竹?一路直接将敌军统帅斩首,大胜而归。
就算战败,那也是真刀真枪干过的,技不如人而已。
可现在呢?敌军就窝在城墙之后,任怎么挑衅就是不出来,死守,硬拖延时间,大家都没遇到过这样的。
6=9+
当然还有一点最主要,那就是少拿了不少军功,大汉本质上还是秦国的军功爵那套,只要有足量的战功,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敌军不出来,那就少拿了首级,甚至自己还可能被敌军箭雨给射死。
“唉…退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徐元没有怪罪对方,上次连自己亲自带兵都没能攻下来。
对方不出城,纵然你本来通天,晓勇善战也很难。
自己的兵力是守军的几十倍,但还是不够的,这可不是普通的防御工事。
除非上天眷顾,来一场暴雨,这样徐元就能趁此机会蓄水决堤。
“没关系,如果打不下长安就打不下,我们就拖住贼军主力,为其他人争取时间便可。”
“二哥啊二哥,你说的还真他娘准。”徐元在心中暗自想道。
之前自己兄长信中就说过,王莽肯定不会迁都洛阳,而是死保长安关中,所有必然会转攻为首。
如果西北军无法快速横推的话,就会陷入泥沼之中。
之前他还不信,现在是信了。
既然如此,那就掩护函谷关外吧,等到并州内乱平定,河北归附,徐旻就会联合荆州军共同进攻中原。
压缩王莽可以掌控的土地,朝廷一直认为徐家会将重心放在夺权长安洛阳上。
实际上他们压根就不想速战速决。
徐元知道,但不认可这个养蛊策略,可如今不认可也没用了,自己无法快速攻进长安,那么计划策略就是直接破产。
只能听从兄长的话。
“遵命。”
“攻势需要削减吗。”副将又问道。
“不用,改成袭扰迷惑就行,将敌军主力死死拖住!”
徐元放弃了自己的计划,打算保存实力,以应对新朝建立后所面对的压力。
一旦乱世来临,徐家想要保持超然地位就只能抓着一支数量不菲的军队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做自己想做,确保皇帝始终姓刘。
而自己的西北军无疑相当重要!这十万精锐放在哪都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
居摄二年九月,王莽军与西凉军已经相持了近一个月,认徐元怎么进攻,怎么挑衅,怎么咒骂,对方就是不主动出击!
所幸徐元也没动真格的,基本上就是上点压力就撤兵,不做过多纠缠和损失。
就在长安朝廷的目光都集中在西北方向时,外边也在时刻变化着。
幽州,广阳郡(广阳国)。
无数穿戴制式甲胄的精锐士兵侍立在王宫周围,气氛庄严肃穆,大概有着两千余。
这些就是大名鼎鼎的幽州突骑,徐旻训练出来了精兵,是仅次于西北军核心部队西凉铁骑的骑兵,名冠天下。
他们一般不在战场之外的地方出没,所以这次显然就不是什么普通繁琐小事。
一名身着戎装的的男子踏着稳重的步伐越过士兵,走进了广阳王宫中。
身后是幽州以及刚刚宣布归附的冀州大小官员,他们则是穿着官袍。
等来到大殿门前,在徐旻牵头之下,众臣纷纷附身,脸色恭敬严肃,抱拳表达敬意。
“臣镇南将军、幽州刺史徐旻求见大王!”
就在这时,衣着正式的广阳王刘向也在侍从的簇拥下走出大殿。
“诸位不必多礼。”长相英武的刘向表现的十分谦虚,还主动为众人行李。
首先是礼数原因,还有一点,便是他知道自己能当皇帝,能坐稳位子要靠谁!这次无疑是要与王莽代替的朝廷彻底决裂了。
虽然有身死的风险,可这是皇帝啊!天下谁不想当皇帝?谁不梦想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足以让所有男人疯狂。
徐旻没有起身,其他人自然也不敢动。
而是继续说道:“今奸臣弄权,大逆不道,此人梭扶立的皇太子自然是伪太子,放着年长刘姓长者不用,偏偏要立一个孺子,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既然伪太子名不正言不顺,那么王莽所谓的太宰,代行皇帝事也不过是僭越之举罢了。”
“然,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宰辅徐华现身在宛城,君主暂时不可立,但确立太子却是当务之急!”
“臣已经接到宰辅手书,恭请大王为大汉之皇太子!也对抗汉奸王莽。”
“恳请大王一定要担当此重任!以拯救刘氏江山!”
刘向露出“为难”的神色:“孤德行有亏,实在难以为君啊!还请徐镇南回复宰辅,令请更加贤德的诸侯吧。”
虽然心里非常激动,但该有的“三辞三让”流程不能缺,要不然天下人就会诟病。
必须要营造出一种不得不当皇帝,无奈的感觉出来。
这是多年来的规矩,当年孝文皇帝做的就相当到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