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生死之战才开始
天子重回紫禁城,这一次李太后亲自到了午门外迎候。
重臣们只以为这是因为长生天汗的尊号、慑服诸部的功业,似乎她昔年那么信任张太岳的用心如今落到了孙子头上。
这当然于国朝旧制不合,然而如今圣君在位,旧制算得什么?
当然,只有朱常洛知道是为什么。
随驾离京的定国公主持了在通辽的万寿大典,回京之后也像他爷爷一样去祭祀。
而入得宫门,自是先去奉先殿。哪怕是按照旧制,天子巡狩回京后也应该到后殿祗告。
这一回更算是李太后想解开自己心里的结。
庄肃典仪不表,陪她回到了慈宁宫,佛堂里李太后才放怀痛哭,既喜且悲。
“皇祖母,身子要紧。命数如此,就此释怀吧。”朱常洛轻声道,“父皇后来……不是也都放下了吗?”
“好孩子,好皇帝!”李太后连连点头,擦拭着泪眼。
风疾或者难愈,但她是做出决断,或者推波助澜了的那一个,尽管当时情势使然。
后来,儿子临终回光返照能够开口说话了,没怪她。
可正因为没怪她,李太后自然越发自责。
好在,孙子已经铲除了那夺了大明江山的建奴,北疆诸族臣服!
“皇帝亲见了那奴儿哈赤头颅?”李太后拉着他的手。
“亲眼见到了。”朱常洛重重点着头,“连他在内,建州逆贼诸多头领,还有他带在身边的一大一小两个儿子,都已授首!如今,扶国公已经一路追剿到了朝鲜,他那二儿子在朝鲜脱逃不得。他长子虽从乌拉城败逃,但北疆既平,他们再翻不起浪!”
“该重赏,务必赶尽杀绝!”
她毕竟是初闻反讯就直接下懿旨杀了努尔哈赤送入京城的一子一女的狠人。在李太后心里,有过去的种种,这件事就是绝对逆鳞。
朱常洛笑了起来:“如今孙儿先解了北面心腹大患,再有十年时间,大明必定焕然一新。列祖列宗……父皇在天之灵,都看在眼里。皇祖母,万勿再自责过甚了。”
说罢严肃起来,退开两步行了大礼:“皇祖母当夜教诲,孙儿旦夕不曾忘!”
李太后又情绪涌动,含着泪眼点着头:“快起来,真是苦了你,社稷重担,都只皇帝扛着……”
“孙儿能一步步到今日,皇祖母扶助不辍,孙儿也不敢忘。就说诸王……”
这便是李太后现在开心的另外一件事了。潞王是她另外一个儿子,而皇帝把朝鲜国主一脉都拿下了,让潞王去做这朝鲜国主,不也是投桃报李?
于是她现在连连说道:“皇帝被各族尊为长生天汗,接下来九边如何经略、诸省如何革弊,皇帝还要祖母帮着做什么?你尽管说!趁祖母还在,必定帮你压好该压的人!”
朱常洛如今还十分在乎她的感受,就是因为李太后仍旧有着难以替代的影响力。
他再怎么努力,旧思想、旧观念仍旧还是主流。孝字上做得好,就意味着皇帝终究还有些人情味。这样的话,有些事办起来,就能柔和顺利不少。
李太后当然有发挥作用的地方,那就是宗室、勋戚。
到此时,朱常洛想对宗室、勋戚做的事情当然也到了成熟的时机。
“首先便是宗学、武学……”
通过新拓土地和工、商业的利益,朱常洛能为宗室子弟和勋戚族人提供一个新出路了,但这个出路还不够。
他始终要解决这些人凭出身就要让国家付出越来越多成本的局面。
譬如宗室,如今是由宗人府直接发放俸粮了。这份俸粮就完全不需要他们做什么,凭宗人府的册籍就能领。
虽然通过宗明号、昌明号尽量集中了他们的资产创造收益能够弥补很多,但这个原则没有改。
现在朱常洛准备动一动这个原则了。
就像十年前一样,他还没正式登基,当时要从宗室勋戚想些法子;现在他威望正隆,想要正式动士绅了,同样要先从宗室勋戚想些法子。
君子恩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勋戚尤如此,士绅全体面积的优免,凭什么?
“……孙儿的想法,就是不论如何传到六代以后,大抵是定然有口饭吃,有个工做,凭自己勤劳养家,这个饭碗孙儿给他们留着。五世之前,代降一等,并且要经考较才可袭替。另外,不拘哪一代,只要确实有才干,朝廷便可择贤任用为官。”
与李太后聊的,便只是宗室和勋戚。
正式的改革自然不是立刻开始,但正式开始之后,李太后就可以帮着安抚一些人了。
从慈宁宫回到乾清宫,后妃们都来问候。叶赫那拉·东哥挺着大肚子,她现在自然柔情似水。
储秀宫多了好些新人,乌拉那拉·布顺达则先册封为婕妤,安置在了范思容宫里。
看着二柱子这些稍大的儿子女儿们围着朱由检问一路上的见闻,朱常洛脸上有微笑。
接下来先休息几天,一路确实并不舒适。
时间已近九月底,各省乡试已经放榜,明年又是大试之年。
京城里自然一直洋溢着大明威震草原、皇帝被尊为长生天汗的故事,另外则议论着承德府、辽宁省和九边悉数编订为民籍的事。
回京后的第一次朝会之前,朱常洛就只召问了一下五相,分别关心一下各个领域的事。
其中担子最重的其实是田乐。
毕竟牵涉到大明九边的边军和边镇改革。
而这件事筹备许久了,眼下则又关系到施政院。
“改籍,必动黄册。清查九边军屯和民田,必动鱼鳞册。仍报南京户部,夜长梦多。”田乐看着皇帝,“是不是把黄册库移到北京?若如此,南京六部……”
朱常洛早就想过这些问题,这时只是笑道:“有折中过渡的法子,倒不是说不把两京衙署先理清就办不了。其一,新库换个名字,用新体例。其二,主持这件事,朕会在御书房下专设一司,协调诸衙。”
“……新体例?”
“不错。”朱常洛深吸了一口气,“为将来的统一国库和钱法考虑,为将来管理得宜考虑,为细化度量衡、将来促进各业繁茂考虑,都该用新体例了。新的记录规范,新的印刷标准,新的管理体制!”
田乐所做的筹备工作是首先准备好九边的高层人事通气,筹备好治安司体系的架构,估计好工作量、准备好人手。
但这些可以另外准备的,他并不能做,或者也没想到这么多。
但对于朱常洛来说,这一项浩大工程当然不必像明初时那么落后。
举国的“户口本”、“土地证”都保存在南京后湖,各县虽然也有一册,但共同的特点便是:只有官府手上有。
数字,以官府那里的黄册和鱼鳞图册为准。
朱常洛要做的事情都不只牵涉到一桩。譬如既有黄册,官府又何必再另签路引?
把人口固定在某些地方固然便于管理,却也会被抑制活力。眼下技术虽然还不是特别先进,但至少印刷业已经不错了。朱常洛在詹事府搞了司经局、司报局,这些年的时间也不仅仅是让他们搞好宣传而已。
从《学用》朝报及举国学政的教材体系、民间出版出发,京城其实已经有规模不小的印刷产业。
既如此,给他们一个更大的市场:大明的每一个人、每一处田地、宅店,将来应该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式数份的证。
在对士绅优免动刀之前,朱常洛首先要做到大明的人丁和田土都无所遁形。
治安司查户口了解一下?
别说这样压抑,比以前衙役们随心而动、遇贵人而反要好多了。而如此庞大的帝国,也必须配以有效而缜密的管理手段。
叶向高喜从天降。皇帝打压了他一阵,如今终于给他扩大权力了。
“诸多新政,重臣们既议定,具体协办、督办,以后就放在御书房下新政改革司了。”朱常洛看着叶向高,“总领中书大臣亲自领办,以奏疏公文为绳索,定期呈送各具体事项进展。”
一切都来到朱常洛熟悉的节奏,现在是他说一不二的时代了。
尽管效率会比他熟悉的慢很多,问题类型也会完全不一样,但架构是有的。
御书房就是贯彻皇帝意志的地方,只不过如今诸多大政皇帝会先和重臣们议定。
朱常洛面前,萧大亨、沈鲤、李廷机、叶向高、田乐五人都感觉到了皇帝这次回来后的不一样。
而他又严肃了起来。
“鼎定北疆,不过是让大明接下来做的事少些外患。大明是不是真能中兴,是不是在朕百年后人亡政息,接下来才真的是生死之战!”朱常洛看着他们,语气庄重,“改革旧制,厉行新政,凡有为国家社稷呕心沥血之君臣,这都是应该一直进行之事。世情人事常变,大明从此绝对不变的定律,便是应当永远因时而变,不拘泥于旧制!”
“为此,中枢定要君臣一心。定下如何变之前,多议,多辩,这是好事。定了下来,那就轻易不能仓促再变,即便朕再想变,也要有制度上的制衡,而非全决于天子心意。虽然古来皆如此,但这回朝会上,朕会提出来,设立宰执总揽民政,一房四院外再添新衙,以应如今时局之变!”
众人心中一震,一起看向朱常洛。
“太岳公陪祀父皇在先,朕为国渴贤,必不负同心为国之干臣。”朱常洛站了起来向他们作了一个揖,“卿等应与朕同心协力、前赴后继!”
开始了,真正开始了。
如今的天子携长生天汗的尊号归来,去过太庙、奉先殿,按住了大明太祖激愤的心,决定正式设立这个实质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名为宰执。
面前的众人里,萧大亨、沈鲤、李廷机垂垂老矣,田乐不会是候选,叶向高离这个位置最近。
但他愿意吗?他之前就是怕事,所以才想方设法准备赖在进贤院。
现在……形势似乎不一样了,毕竟大明有了这样一场大胜,大明勇将悍卒如今忠勇异常,皇帝威望无双。
细想一下似乎也没有那么险了。
所以田乐先开口之后,众人立时一起附和。
“陛下壮志,臣愿附骥尾!”
“好!”朱常洛抚掌大笑,“那就让这股风开始吹!”
当然是风,大风!
大明将设宰执,中枢再添新衙,辽宁省、承德府是新制,将来的整个大明都会变样。
这里面,是规划更为细密的官品官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当然也是大危机。
愿附骥尾的,大明绝不缺人。
所以就看是哪边风压过哪边风了。
先从换血开始。
太学已经办了很多年,今年是第一次新考法的乡试,明年是第二次新考法的会试、殿试,从万历二十八年、泰昌元年就开始感受到新风的少年、青年如今已经长大了不少。
他们该纷纷涌出来了。
这是一场漫长的准备。前奏固然已经算是惊动了太多人,但此刻才算揭幕、开演。
即将琐碎而血腥。
朱常洛当然十分清楚真正的变革会触动多少人的灵魂,为此,他已经准备了十年。
十年里,朝堂上仍旧还留用着诸多老臣,且行且停步,慢慢才走到这一步。
接下来只怕还要十年,才能见到真正的功效。
他必须构建一批真正能让他放心的班底去推动新政,就像当时朱翊钧信任张居正一样。
但李太后和朱翊钧是因为必须信任张居正。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幼年皇帝。
朱常洛不一样,他只不过还有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
他的工作,就是去提升技术水平,辅助这次变革走向成功。他是主导者,但他更大的作用是打辅助。
想方设法让变革成为一个不断膨胀的增量,这次变革才会真正成功。
在创造增量这个问题上,如今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臣子也难以比他做得更好。
毕竟他一手是科技创新,一手是宗室勋戚的庞大资产,两眼是更广阔的世界,满脑子饱受检验的后世案例。
现在他苦心孤诣,创造的是一个并不需要这个未来宰执堪比张居正的局面。
他只需要是个坦克,能扛得住伤害,往前坚定地推就是了。
或者说……野区里拴条?
当然,对朱常洛来说,更大的难题是传承。
夜里,他又在看星星。
朱由检很奇怪:“父皇,从草原回来后,您好像特别喜欢看星星。”
“我也喜欢看!我在大胡子那里用他的大千里镜看!”朱由柱也在一旁,他活泼很多。
朱常洛笑着问他:“哦?二柱子,你看出什么门道出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