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31.第228章 十年大明,硕果累累,东林初显
    第228章 十年大明,硕果累累,东林初显
    玉熙宫。
    大殿之内,道台之上。
    “嗡。”随着一阵空间波动荡起,嘉靖的双眼缓缓睁开。
    “呼,”轻吐出一口气后,嘉靖缓缓睁开了双眼,叹道:“金丹中期了。”
    “可惜,金丹后期的门槛都没有看到,这十年间,朕使用了将六枚‘悟道菩提子’,却好似牛入泥潭,虚空无路,再难前进一步……”
    虽然对自己突破金丹后,修为速度也会相对慢下来,可十年时间,才从金丹初期突破到金丹中期,仅仅只是一个小境界的提升。
    终究是让嘉靖感受到了一丝的打击。
    这十年时间,大明仙朝可谓是高速发展,尤其是京城和南京,更是“灵气工业时代”下直接的受益者,再加上“启思革新”的不断深入和影响,京城从里到外,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这个字,就是:“新”!
    没错,从里到外的新,这种新,有百姓的思想,也有整座城市建筑的外观改造。
    京城内外,宫殿、楼阁耸立。
    虽不似后世记忆中那般,钢铁森林遍布,但古色古香的高楼云阁也是高低错落,密集分布,从远处俯瞰京城,完全就是一座仙环之城。
    除了雄浑,巍峨壮观,美轮美奂之外,很难用更贴切的词来形容它。
    至于南京城,那更是不得了,十年时间,嘉靖又批下了两条七品灵脉。
    在“灵气工业时代”的催化下,整座南京城都完成了一次翻新扩建。
    与京城一样,南京城直接将整个应天府范围内的所有府县给涵盖了进去。
    若是在嘉靖六十年之前,提起南京城,那就只是一座陪都之地,修仙大城,但现在,若要提起南京城,那说的就是整个应天府了。
    十年时间,南京城算是彻底发展成了一方名副其实的修仙大城,光是生活在城内的修仙者数量,就多达三十万。
    与修仙相关的各行各业,更是多如牛毛。
    甚至到了最后,朝廷都懒得去一一统计,只能以归类的方式,进行规整管理。而这其中缘由,自是与“修仙界”野蛮生长,不无相关。
    此外就是南京城外,大大小小的山川之地,大大小小的修仙宗派也开始林立。
    家族跟宗派这些修仙势力的存在,从最开始的藏匿、低调、不显山不露水,随着修仙大城的不断发展,“修仙界”也开始融入进来。
    用“修仙界”之人的话说就是,如今的南京,一板砖砸下去,都有可能砸到一个修仙者,只要“修仙界”不作乱,朝廷也懒得查。
    不过十年时间,朝廷始终在克制着,没有将修仙一事,扩散到南京和京城之外。
    而两京之外的十三省,则是在“灵气工业时代”的发展下,开始不断的翻新。
    十年时间,政绩评级,六个省级封疆大员,获得了一品,被朝廷赐下了仙法和仙禄。
    当然,这也意味着,这六个布政使司下辖的各府县政绩极其出色。
    要知道,现如今的大明,各布政使司下辖,百姓丰衣足食,吃饱穿暖,已不再考核之内,因为对朝廷来说,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
    而衡量政绩的标准,也是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不断优化,调整,考核方式细化为十条。
    一,民生。
    说通俗点,就是考核各省,府、县经济状况和百姓的生活水平。
    二,财赋。
    “财”,自然是代表财富,“赋”指赋税。包括农业税、商业税和其他形式的税收。
    三,岁入。
    指的是各省,府,县一年内的总收入。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种来源的收入。
    四,谷帛之数。
    顾名思义,就是粮食和布匹等物资。以谷帛数量,来具体衡量一地的经济实力。
    五,户口和田亩。
    一省之地的人口,田亩。
    六,货殖。
    所谓“货殖”,取字《史记·货殖列传》,意为财富的积累和流通,主要是考核一地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状况,毕竟大明可是百业具兴的。
    七,府库盈虚。
    指的是一地仓库中的储备情况,这是衡量当地财政状况的一个标准,也是考核重点。
    八,稳定盛衰。
    这一点,主要考核为官一任,所管辖之地是否稳定,比如冤假错案,贪污受贿等等。
    九,百工所出。
    如今的大明,自从“启思革新”开始,各行各业都已经开始兴盛,十年时间,为了让“启思革新”的国策,更好的贯彻落实,朝廷在官员政绩考核中,加入了这一条。
    主要就是考核为官一方,管辖之地,百业发展状况,若是依旧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套,那等同于不合格。反之,若是考核中,百工兴盛,政绩评级上甚至可以算是加分项。
    十,财用。这一点,考核的比较宽泛,主要是每年的财政的使用情况。
    而以上这十条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在嘉靖六十六年的高原议政上,被命名为:
    “国计总赋”!
    而朝廷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整,通过帝玺汇总评级,可以直观的看到,朝廷每年的“国计总赋”提升或是下降,以此做出调整。
    此外以上这十条,还适用于具体的布政使司管辖的一省之地,一府之地,小到一县之地。
    而具体到省的话,则被称为:“省计财赋”!若是一府之地的话,就是:“府计财赋”!又或者:“县计财富”等等。
    也正是得益于如此细致入微的划分和管理,大明的国力在这十年时间里再次暴涨。
    最直观的效果,除了那一座座“灵气加气站”,一座座被推平的山川大泽,一座座城池的建立之外,就是对嘉靖本命的反哺。
    也是如此,他才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从金丹初期,突破到金丹中期。
    没错,用十年时间,突破到金丹中期,这种修炼速度,即便是放在修仙世界,中原大宗都没怎么听过,就算是书院,也是妖孽级别。
    也因此虽然没能突破到金丹后期,但嘉靖心中也没有太大的失望。
    反之这十年时间里,借着‘悟道菩提子’,的药效,他还修炼了‘帝经’配套的身法、攻击法和防御之法,以及一种神通。
    虽然都只是修炼到皮毛,但以他金丹中期的修为使出来,若是再动用一国之力,那就算是金丹后期,也是可以轻松一战。
    此外,嘉靖还对丹、阵、符、器四种修仙者必备的技能,进行了一番学习。
    总之这十年时间,他闭关之路非常充实。
    当然,除了没能看到中期的门槛之外,嘉靖还有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本命大明的意识,似乎一直没有被孵化出来,依旧混沌一片。
    但该有的本能还是有的,正如当初发现“帝玺石”的时候那般,若是自己集中精力沟通,它也会随着自己的情绪而出现波动回应。
    不过,嘉靖也不失望,他相信,等自己突破化神期,成就身外化身的一日自会有变化。
    除了大明的高速发展和自身的修为突破与充实之外,还让他比较满意的是,严嵩等人的修为,也像是自己预想的那般突破了。
    十年时间,其中总共进行了两次高原议政,闭关前他留了一道神识在帝玺之上。
    因此,这两次高原议政都是帝玺主张,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监督,完成评级。
    第一次议会在嘉靖六十五年举行。
    而经此一次,众人修为反哺,吕芳和陆炳的修为,双双突破到了筑基中期。
    清风从练气八层的修为,突破到了筑基初期。而禅霜的修为也突破到了练气九层。
    严嵩也从练气九层成功筑基。
    海瑞获得封赏自然不比严嵩少,再加上他的本命可是“大明律”,大明律的不断完善,就等同于是给他自己打磨本命物了。
    因此,反哺的修为也是越来越多,修炼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在嘉靖看来,若是有朝一日,自己突破到化神,本命有了意识,成为天道意志的话,那大明律就是真正的天道规则了。
    像是海瑞这种,本命是大明律的,直接就是水涨船高,神通就是言出法随也不一定。
    因此,要论潜力的话,海瑞毫无疑问,是超过在场所有人的。
    然后是徐阶,没有本命物的他,只能靠着政绩来获得修为,十年时间,整个瀛州府,将近七成是灵田,成为朝廷官员仙禄的主要产地。
    因此评级也相对较高,从原本的练气八层,突破到了练气九层,只差一线之隔可筑基。
    至于严世蕃与徐阶一样,都突破到了练气九层,之后,就是原本的第三梯队的张居正、高拱、黄锦、徐璠、陈洪、严绍庭等,也都从原来的练气七层,突破到了练气八层。
    最后是胡宗宪、王崇古和俞大猷,经过十年间,第一次高原议政,封赏过后突破练气八层。
    而等到了第二次高原议政,嘉靖七十年初,也就是三天前。吕芳跟陆炳,突破到筑基后期。
    裕王跟景王二人也一样,靠着嘉靖闭关前给赏赐下的宝物,还有二人自己从南京城“修仙界”收割的私产,修为成功突破筑基后期。
    清风跟禅霜二位国师,突破筑基初期。
    之后是严嵩、严世蕃、徐阶、海瑞四人,纷纷突破筑基中期。
    然后是高拱、张居正、赵贞吉,黄锦、徐璠、陈洪、石三、严绍庭、胡宗宪、王崇古和俞大猷,全部清一色的筑基初期。
    此外,还有大明仙府内的不少仙苗,以及仙武司、锦衣卫中,都有不少人突破筑基。
    而像是驻扎在外的,比如浙直总督唐顺之,还有戚继光和马芳这种名将,都有各自的靠山,自然也没有被落下,纷纷突破练气九层。
    预计再有个半年左右,最迟不会超过一年,这些人也会突破筑基期。
    至于军中发展,自从嘉靖上次斥责了以胡宗宪,王崇古和俞大猷为首的新党众人后,三大营整整十年没有招兵。
    当然新党除了胡宗宪外,王崇古和俞大猷背后都是裕王跟景王,早早布局军中的二王自然不会就这么坐以待毙,直接创办了“大明军府”。
    目的,自然是为了与“国子监”、“大明仙府”对标,培养专门的将帅之才。
    但实则是为了储备兵力,等到嘉靖同意扩兵之后,这些提前修炼,提前储备的兵力就能直接投入使用,甚至“大明军府”还教授仙法。
    十年时间,“大明军府”可谓是在两京一十三省,以及部分繁华的府县都有开设。
    总兵力,已经突破到了百万大关。
    而当初,三大营的三百多万兵力,也确实如图当初所预想的那般,已经全部将仙武法,修炼到了后天三重境界。
    只要有足够的灵物资源批下,那么这些兵力,随时可以开启下一阶段,先天境迈进。
    接收完帝玺上,神识传回来的全部信息后,嘉靖满意的点了点头。十年时间,大明仙朝的发展,可谓是收获满满,硕果累累!
    “嘉靖七十年,”嘉靖目光,看向本命大明上的整个南直隶和北直隶两地,心中已然有了新的计划,“大明‘修仙界’也该扩充了。”
    ……
    嘉靖七十年。
    正月初三,京城。
    晨光初破云层,洒下一片祥和的橘黄色光辉。晨曦中还残留着冬夜的寒意。
    一夜重雪过后,整个皇城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银装,宛如仙境般静谧而纯洁。积雪覆盖下的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与彩绸。
    街道上,贩夫走卒更是早早起来开始奔走,街道两侧,吆喝声此起彼伏。到处都是飘香的饭摊,茶馆,酒楼吵闹声。
    “轰隆隆!”就在这时,天穹突然传来一声轰鸣,街上的百姓下意识的抬头看去。
    只见天穹之上,一艘体型庞大的飞梭从燕山的方向驶来,梭体长约六十丈,宽二十五丈。
    梭体表面犹如寒冰,缝隙间内藏金玉,寒属性阵法与金质骨架相结合,既能吸收敌方攻势,又能迅速反击,犹如神兵利器,无坚不摧。
    最为奇特的是,在梭体前端,一颗面目狰狞威武的虎头,梭体两侧各有两只锋利前爪,从下朝着天穹望去,好似一头飞在天上的白色大虫。
    看到头顶这庞大的飞梭,京城百姓每个人的脸上都不由的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唯独没有露出震惊,惶恐的表情。
    只因为这一幕,这十年里,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了,甚至比这艘飞梭庞大的他们都见过。
    “嘟嘟嘟。”就在这时,远处宽敞的街道突然传来一阵像是开水烧开的爆鸣之声。
    听到这声音,街道上的百姓,车马,还有贩夫走卒,纷纷让开至街道两边。
    只见那被百姓踩踏成积水的路面上,竟然露出两条漆黑的,镶嵌在地面上的铁轨。
    远处一辆长约十丈,宽约三丈,高四丈,看起来像是一个铁盒子一样的车厢驶来。
    透过车厢那明亮的琉璃窗户,百姓可以看到坐在车厢里的其他人。而在车厢两侧,则写着“导轨电车”,“二环内”的字样。
    仙轨,一种灵气作为燃料驱动的车厢,在京城范围内,最高速度可达每刻钟六里地,若是出了京城,每个时辰可行驶两千里地。
    为了“仙轨”的顺利铺设,嘉靖六十五年开始,工部对整个京城进行了扩建,同时对扩建后的京城道路,进行了重新修葺与详细规划。
    不仅如此,京城工部下辖,除了“一阁两院”之外,还成立了“道阁”,同年,刑部还颁布了“仙明道路法”,用于规范道路使用。
    之后,“道阁”又以皇城为中心,划分出了十二个环线,并按照十二个环线,在城内铺设了专门用于“仙轨”行驶的轨道。
    这些轨道,宛若蛛网一般,以皇城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铺设开来,然后一路朝着整个顺天府范围内铺设,为百姓的出行,提供便利。
    当然,最重要的是“仙轨”是以里程售票计费,还很便宜,普通百姓都能消费的起。
    十二里内:三文钱;
    十二里至二十四里:四文钱;
    二十四里至四十四里:五文钱。
    四十四里至六十四里:六文钱。
    至于六十四里以上的部分,只需每增加一文钱,便可乘坐四十里路程。
    不仅如此,从京城到整个应天府范围内,还铺设了“超速仙轨”,只加速不加价。
    比方说,若是“仙轨”的速度开到最大,从京城最东侧到最西侧,直线距离约五百多里,也就是两刻钟的时间就能抵达。
    可见“仙轨”的速度有多快!
    当然,五年时间,仙轨虽然只覆盖了京城,完善了京城内的道路,但周边其他府县,也已经开始动工,铺设轨道,修葺、拆迁。
    此举可谓是大大增加了百姓的便利。
    “啾!”就在这时,天际传来一声嘹亮的啼鸣之声,只见两头体型硕大,翅膀张开,遮天蔽日的大白灵隼从众人的头顶飞掠而过。
    若是仔细看的话,还能发现,在这两头灵隼身后,竟然还拉着一辆豪华无比的车厢。
    这一次,百姓们倒是有些惊讶的惊呼出声,同时议论纷纷,这必是六部级高官的驾辇。
    仙明律法明文规定,严禁三品,包括三品的官员使用飞行法器,或是驾辇在京城上空行驶,尤其是二环内想要飞行,更是慎之又慎。
    基本上,想要在二环内御空飞行的,那只能是各王府,或是内阁诸老级别的人物才行了。
    此时,车厢里。
    严绍庭跟父亲严世蕃面对面而坐。
    十载岁月匆匆而过,严世蕃的年龄已经七十八岁,再有两年时间,便到了耄耋之龄。
    而严绍庭,从当初嘉靖四十三年,第一次接触修仙,到如今嘉靖七十年,当初不足弱冠的翩翩少年,已然是年过四旬,到了不惑之年。
    不过神奇的是,严世蕃七十八岁,容貌看起来依旧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形象,至于严绍庭的容貌,则是保持在二十岁的容貌。
    这其中缘由,自是不必多说,只因二人这十年时间里,修为早已经突破到了筑基期。
    “父亲,可还是因为今日文华殿内议政之事心烦?”严绍庭看着严世蕃,温声道。
    听到儿子严绍庭的话,严世蕃皱着的眉头,只是稍稍舒展了一瞬,而后又满面怒气,“一个小小的吏部主事,也敢太岁头上动土!”
    “简直是取死有道!”
    看着父亲严世蕃,即便是即将到了耄耋之年,依旧不能改自己那火爆狂悖的脾气,严绍庭不由微微摇了摇头,不过还是开口道:
    “父亲说的,可是那顾宪成?”
    (注:东林书院,复兴于明朝万历(1604年),书中时间是嘉靖七十年(1591年)。服务于剧情,东林书院复兴,有所提前。
    而东林书院,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它是当时著名的学术和政治活动中心,尤其与东林党密切相关。无锡在明朝时,属于南直隶下的常州府管辖,而不是应天府。)
    “哼!”严世蕃冷哼一声,道:“除了这个蝼蚁,还能有谁?”
    “老子为大明殚精竭虑,在朝堂之上大谈国策的时候,他算什么搓鸟!”
    “他今天竟然敢大言不惭的在我面前侈谈国策?他是不知道,这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是担在谁的肩膀上,被别人当枪使还不自知!”
    又来了!
    两京一十三省的承担人!
    听到父亲严世蕃这一番只要在朝堂上有不顺心,就会大发牢骚的熟悉话语,严绍庭也是心中无奈,这些话爷爷已经听的耳朵起茧了。
    他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今天自己回南京,爷爷严嵩,却反常地不来送自己。
    这是想到了老爹严世蕃必然会大发牢骚,这才躲起来,耳不听为静啊。不过,爷爷可以当耳旁风,自己却不可以视若无睹。
    “父亲,爷爷说过,这些从东林书院出来的江南士人背后,恐怕有人,”严绍庭组织了一番语言,而后对严世蕃缓声道:
    “恐怕这东林书院一脉有成党之势。”
    “最好别让老子知道他们背后站的是谁!”闻言,严世蕃恶狠狠地说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