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政事繁忙,天佑大明
寅时中,大约早上四点,
夜色尚未散尽,应天皇城依旧蒙着一层幽沉薄纱,静谧中透着凝重。
太子朱标高大挺拔的身躯在皇宫御道上挪动,脚步急切又轻巧,生怕惊扰这破晓前的安宁,一路向着武英殿赶来。
踏入殿门,却见殿内灯火通明,光晕在幽暗中撑开一方天地。
头发已近全白的朱元璋早已稳稳端坐于主座之上,
仿若一座历经岁月雕琢、饱经风霜的古岩。
他身形略显清瘦,常服加身,
袍上金丝暗纹于光影交错间闪烁粼粼波光。
面庞皱纹纵横交错,高挺的鼻梁下唇角习惯性微微下垂,不怒自威。
眉头紧锁成川字,双眸深陷,目光如炬。
此刻,他正全神贯注于案前奏疏,手中朱笔划动,
笔尖在纸面摩挲游走,沙沙作响。
此等场景,朱标已是见怪不怪,
随即整理袍服,下摆轻扬间,恭谨参拜大礼,朗声道:
“儿臣拜见父皇。”
朱元璋手中笔锋不停,只微微抬眼,
目光在朱标身上一扫,淡淡道:
“标儿,起来吧,天还未亮,倒来得不迟。”
朱标起身,垂手立在一侧,轻声回应:
“儿臣知父皇每日操劳国事,不敢懈怠,没想到父皇要比儿臣早上许多。”
朱元璋搁下朱笔,靠向椅背,揉了揉眉心,倦意一闪而过:
“天下大事,桩桩件件皆如乱麻,朕这双眼都快被这些折子糊住。
你既来了,便同朕一道看看,这各地呈上的事儿,没几件省心。”
说着,随手将几本奏折扔至案前空位。
朱标轻轻一笑,上前两步:
“父皇,不如传膳吧,您先歇息,儿臣来替您操劳。”
朱元璋下垂的嘴角勾起,如鹰般的眼中露出笑意,
歪身看向身旁恭敬站立的大太监,
手指着朱标,来回点着:
“看看,看看,儿子长大了,知道为朕分忧了。”
大太监矮身,抿嘴一笑:
“太子殿下贤德,陛下您也能省些心。”
“哈哈哈。”朱元璋发出大笑。
太子朱标站在桌前,也笑了笑,
而后打开奏疏快速游览,眼中闪过惊喜。
[会宁侯张温、北平都指挥使周兴奏修大宁等城,制:
大宁城门五,城周三千六十丈,濠长三千一百六十丈,深一丈九尺,
会州城门四,城周一千一百二十丈,濠长一千一百八十九丈二尺,深一丈八尺;
富峪城门四,城周九百丈,濠长九百八丈二尺,深一丈三尺;
宽河城门四,械周八百一十二丈,濠长八百五十九丈,深一丈五尺。
创盖仓廒四十七所,计五百五十间,营房计七千三百三十三间。]
太子朱标又阅览了一遍,而后抬起头,声音郎朗:
“父皇,这城池居然修建得如此快?
若是儿臣没记错,折子是正月时才送下去,
现在才四月,居然已经修完了?”
朱元璋笑了起来,干涩的声音在武英殿回荡:
“北平行都司设立,看来这二人是提前做好了准备啊。”
“极好,极好若天下官员都如二人一般,
事事早有准备,那父皇可是能安稳许多了。”
朱标一边说,一边拿起了另一封奏疏,
[陛下圣裁,命天下军丁习工艺,以强军体,富国用。
臣等闻命之下,无不欢欣鼓舞,誓必躬行实践,以不负陛下厚望。
遵陛下旨意,臣即行文五军都督府,
令其遣官分赴各都指挥使司,传达圣意,并监督执行。
各卫所积极响应,迅速设立工艺学习局所,
严格选拔军丁,每百户中选四人,并兼顾正军中体力稍弱者,
使之有机会学习一技之长,既增强体质,又为国家培养实用之才。
至于所需物料,如丝、铁、箸、角、皮革、颜料等,皆已遵旨由官府统一供给,未曾丝毫累及百姓,
确保民力不失,民心安定。
时至今日,四月已过,
天下各处,从京师至边疆,各卫所工艺学习局皆已布置妥当,
军丁们正按部就班,刻苦研习各项技艺,预计一年内即可初见成效。]
朱标眼中闪过满意,轻轻点了点头:
“父皇,自舅舅得胜而归后,
都督府办事的章程倒是快了许多,没有以往那般拖沓。”
“哼,这些人,就是得有人压着才肯干活。”
朱元璋冷哼一声,右手放于长椅一侧,轻轻敲打,眼窝深邃。
他的眼神在宽大桌案上看了看,示意一旁的大太监拿过一本奏疏递了过去,
“标儿,看看吧,都察院送上来一些折子,
其上所言民间疾苦,朕听后都触目惊心,
如今国库有些结余,原本用于打仗的银子也省下不少,朕打算发些银钱赈灾。”
朱标听后抬起脑袋,若有所思,轻轻点了点头:
“父皇,工部昨日曾与儿臣禀告,
新式的马蹄铁经过测验,要比以往的马蹄铁少上两成损耗。
恰好北边与南边的战事都结束了,马蹄铁大多都要更换,
若是一同打造,能省下至少二十多万两银子。
这些钱.既然朝廷省下了,
就断然没有拿在手里的道理,发给百姓使其渡过难关也好。”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
“极好,金银财帛、邦国之赋税,不过是驭世之器具耳。
若不能以其善民生、壮国力,此等物事,与废纸无二。”
“儿臣记住了。”
朱标恭敬答应后,转而低头看向手中奏疏。
[闻知九江、黄州、汉阳、武昌、岳州、荆州诸郡多贫民,
其遣人运钞前往赈济,每丁钞一锭,
沿河递运所水驿夫每人五锭,共九十一万二千六百一十七锭。
赐居京师的山东流民每人钞二十锭。
赈山东莱州、兖州二府饥民钞共二十六万九千二百一十锭。
赈湖广常德、长沙、辰州、靖州、衡州、永州、宝庆、郴州、德安、沔阳、安陆、襄阳贫民钞共一百四十六万八千七百余锭。]
看着上面的诸多银两,饶是朱标已经做好了准备,还是有些心惊肉跳。
“父皇,这一月共发银钱将近二百七十万,
户部虽有结余,但下月都督府就要开始制定西南一战的赏银,是否一并裁定?”
上首的朱元璋摆了摆手:
“赈灾是赈灾,军饷赏银是另一码。
告诉都督府,打仗的银钱要快些算,由麓川出,下旨让思伦法将银子送去云南。”
朱标脸色有些古怪,迟疑道:
“父皇,云南布政使司的折子直言,
此行思伦法匆匆出兵,有其国内遭灾的原因,他们恐怕没有这么多银钱。”
“银子不够,就用其他东西抵!
盐、、矿石、木材、瓜果,大明什么都要。
前线将士厮杀,打生打死,
若这钱还让咱们来出,那这仗岂不是白打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目光审视,缓声道:
“标儿啊,你性子仁厚,有时需刚硬些,莫要被人拿捏,
麓川人的死活,与咱们明人有什么干系?”
朱标还是面露迟疑,沉声道:
“父皇,儿臣还是觉得,要广济天下,
思伦法倒行逆施,正是我们拉拢麓川百姓的好时机,
工部和户部已经算过了,麓川国内的甘蔗不知多少,
深山老林里尽是木头,算是个好地方。”
朱元璋忽然笑了起来:
“标儿是个有志气的,麓川的确是个好地方,
但不是现在,云南还未彻底平定,等云南百姓与土人归心,再想着开疆拓土不迟。”
“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淡淡道:
“既然麓川国内的甘蔗、树木极好,
下折子,每年让麓川送一批过来,
如此,东西有了,也不用操持麓川那些烂事。”
朱标脸色一僵,猛然语塞,
最后.
有些无奈地笑了笑,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朱元璋见儿子如此模样,心中涌现喜意,开口道:
“现在詹事院也建了,朕打算让唐铎去做詹事,
他做过兵部尚书,向来狠辣,你要与他多学一些。
为太子,行王道施仁政,亦不可缺了霸道。”
太子朱标躬身行礼:“多谢父皇!”
如今太子麾下的詹事院与朝廷六部的官员大多都是“兼领”,
可预防廷臣与宫官相构,而生奸谋,“离间骨肉”。
如此一来,陛下与太子共用一些朝臣,
能够减少大部分的矛盾,也能让父子二人更加亲密无间。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
“标儿,唐铎去做了詹事,
一些朝廷军务有关之事大可问他,他素来干练。朕以为,还要给标儿找一武将传授兵法。
朕是马上皇帝,一路打下了天下,
若是你也能学得一些军事,日后可以避免许多乱子。
至少一些乱臣贼子会顾忌你的军事,从而不敢犯上作乱。”
此言一出,太子朱标顿时面露苦笑:
“父皇,儿臣如今已经三十有四,整日操劳政务,
哪来的时间去研习兵法军事您就莫要为难儿臣了。
若是有机会,儿臣会与舅舅研习兵法,
这天下.还能有比舅舅更好的老师吗?”
朱元璋想了想,没有搭理朱标,自顾自说道:
“西南战场上,陆云逸又立大功,
他现在是太子宾客,入詹事院合情合理,如何?”
朱标满脸愕然,若是没记错,
那陆云逸不过弱冠,刚刚二十,
6=9+
让他来当自己的老师?倒是有些荒唐。
他连忙说道:“父亲,陆云逸年少,入詹事院倒是有些突兀。”
詹事院所属大多是朝廷重臣,要么是京畿之地有学识的老先生,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进入其中,古怪万分。
更重要的是,朱标觉得,
军务一道他不必亲自操持,有都督府一众军候在即可,
更何况,舅舅弟弟等人兵事强盛,仗怎么也轮不到自己来打。
朱元璋将身体向后靠去,手指不停地敲打座椅扶手,面带笑容:
“文英这次找了一个好女婿,年纪轻轻已经立下汗马功劳,
但让朕有些难做,
朕是不知该如何封赏,才打算将其塞进詹事院,
如此再多赏他一些银钱,等到时文英来京,问起朕来,
朕也说得过去,也省得他老絮叨。”
大概是想起了义子即将进京,
明皇朱元璋身上的戾气舒缓了许多,转而带上了几分柔和。
他继续说道:“至于研习军事..京中武将众多,也用不着他,
还是让他去大宁吧,正好大宁的城建好了。
咱们大明重臣,光会打仗可不够,
要上马用兵,下马安民。
若是他再做得好,到时候再提拔也不晚。”
至此,朱标算是看懂了父亲的安排,知道这是要重点栽培。
如今朝廷,能打仗的将领不缺,
但缺的是能镇守地方,忠于朝廷的将领,
在朝廷看来,此等将领才值得培养,才能够登上高位,进入都督府!
深吸了一口气,朱标微微躬身:
“父皇明鉴,儿臣懂了。”
话音落下,武英殿外突兀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二人循声看去,只见身披甲胄,
手握长刀的武定侯郭英手拿一封文书,快步走了过来。
他在下首静静站立,拱手抱拳行礼,沉声道: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云南急报!”
上首的朱元璋目光顷刻间变得锐利,
与太子朱标对视一眼后,沉声开口:
“呈上来。”
一旁的红衣大太监,连忙走了下去,接过文书,而后快步递给陛下。
朱元璋拿过文书,快速打开查看阅览,
当看到一半时,他脸上的肃穆就已经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惊愕,以及一些不可置信。
一旁的朱标见状眼睛眯了起来,发生了什么?
他还从未见过父亲如此模样。
朱元璋已经看完了奏疏,只觉得嘴唇干涩,
定了定神,他又将眸子投了过去,快速阅览.
慢慢地,他的嘴角勾起笑容,苍老的脸颊上多了几分红晕,
“好好!!!”
“天佑大明,天佑大明!!”
他看向身旁站立的大太监,快速吩咐:
“吉祥,去,叫那几个老头子起来,大明要变天了!”
一旁的大太监身穿红袍,脸色微变,
知道陛下所说的是谁,腰肢弯到了极点:
“是,陛下。”
说完后,他飞速地跑了出去,
身形稳固,但速度飞快。
上首的朱元璋又看了一遍奏疏,
而后看向从身侧凑过来的朱标,哈哈一笑,将奏疏递了过去:
“看,高老头已经做出定论,甘薯真的成了.”
朱标迫不及待地接过文书,快速阅览,脸色也一点点变得古怪.
[奏请甘薯引种疏]
[臣云南农政院少卿高福生,谨拜表以闻陛下。
值此麓川征伐之际,诸事纷杂,
然军中忽现一物,似携扭转乾坤之能,
令臣等不敢小觑,急向陛下奏明。
前军斥候部将领陆云逸,素以机敏干练著称,
大破麓川军后,惊见奇异薯类,呼之为甘薯。
虽目下尚未及广种收获,然经多方细致勘查,旁征博引问询当地耆老,又结合臣院中精擅农事贤能之辈研判,
臣可断定,甘薯潜力无穷,产量惊人,远超稻麦诸般常粮数倍有余。
观其植株态势,蔓藤舒展矫健,叶色葱郁厚实,覆地即有蓬勃之象。
所生块根,即便于原生水田之地,未施精细农务,单窝已见数枚,形态饱满壮硕。
且甘薯适应性之强,超乎想象。
无论红壤赤土、沙砾薄地,抑或山坳湿洼、坡岭旱塬,皆能顽强扎根,生发新茎,毫无娇弱难养之态。
想我大明山河万里,不乏诸多往昔斥为贫瘠、难以垦种谷物之地。
若甘薯得以遍植其间,仿若旱苗逢霖,荒芜可变膏腴,饥馁之虞可解大半。
诚然,臣等亦留意到些许隐忧。
甘薯类有大蒜伤地之象,地力易竭,后续恐难持续丰饶。
然瑕不掩瑜,相较其望之可见的高产潜能、几无苛求的生长适性,此等难题绝非无解。
臣斗胆建言,望陛下敕令部司即刻重视此物。
其一,甘薯原种已在路上,莫使遗落受损,到京后妥善安置繁育,以为种源根基。
其二,速调农事精英,偕同军中干练士卒,组成研习队伍,
一则钻研甘薯最佳栽种之法,
二则探寻化解地力损耗之策,诸如搭配何种作物轮作、施加何种肥料培土,力求保其长久高产。
其三,待种源充裕、技法成熟,
便可颁诏京畿郡县,择适当时机推广植种,
先以闲田荒地小试,再渐扩至常耕之亩,循序渐进,广惠万民。
臣深知军国大事纷纭,然农事乃国本根基,
此甘薯若能善加利用,于民生保障、税赋充盈皆有大用。
伏乞陛下圣心垂注,允臣所请,臣当殚精竭虑,不负圣恩,促此事功成,保社稷昌盛、苍生饱暖。
臣不胜惶恐,恭呈圣览。
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
云南农政院少卿高福生叩首。]
太子朱标此刻与朱元璋一般无二,脸色涨红,
握住奏疏的手掌都有些轻轻晃动,
他只觉得嘴唇干涩,不停紧抿,
又将奏疏看了一遍,这才有些恍然地看向父皇。
“父皇.天佑大明啊!!!”
“今年已过四月,黄河治理其效甚微,已经有数城遭灾,百姓食不果腹,
官府也未有余粮,只得从旁地调拨.
若此物真有如此神异,产量远超稻麦,又不挑地。
到时各地粮仓充裕,百姓又如何能挨饿遭灾.”
太子朱标只觉得心情畅快无比,
就连眉头一直紧锁的川字也慢慢舒缓,
他觉得自己轻飘飘的,此物的发现,
不仅能让大明百姓从此告别饥荒,
还能为迁都增添一大助力。
他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种到关中!!一定要种到关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