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章
    ◎裴玄出场(三更合一)◎
    十来平的厨房呈细长型,右边墙壁上开了两扇窗子。
    窗子外是夏家房子的墙壁,两面墙之间就离着几十公分。
    所以窗子虽然大,厨房里的采光却并不好,白天做饭一定要开着门才行。
    左边墙边是柴火灶,右边靠窗摆了张桌子和两口蜂窝煤灶。
    姜向北看肉沫剁得差不多,右手拿刀把菜板边上的姜末赶过来混合到肉里。
    两只手两把刀,继续咔咔地剁着肉。
    “彩霞,帮我拿下葱。”
    夏彩霞站旁边一动不动,只是转头朝灶台前傻乎乎愣着的姜成军说:“成军哥,拿葱。”
    为什么不使唤就在碗柜边的姜向南,问……就是不敢。
    “妹!你啥时候学的做包子?”
    碗柜上陶盆里有一团正在发酵的面团。
    两把菜刀上下翻飞,一整块刚换回来的后腿肉眨眼间变成了肉沫。
    要不是亲眼看着姜向北一步步做下去,姜向南甚至怀疑有别人代劳完成。
    “我们学校外边不是有家包子铺吗!”
    姜向南想了好久才终于想起,姜向北说得那间包子铺其实是家国营饭店,里边大肉包两毛一个。
    “里边的包子师傅是北方人,我偷摸在窗子外边学了好久。”
    姜向南惊。
    国营饭店的后厨靠着条巷子,为了光线所以全部修建成玻璃窗。
    看是能看到,就是那边上是饭店的排水沟,天气一热学生们往巷子外边经过都得捂鼻子。
    姜向北就蹲在臭水沟上学会了做包子?
    姜向南怎么想都觉得震惊,凡事三分钟热度的妹妹还能这么持之以恒?
    可眼前的一切又不得不让人相信。
    姜向北把所有切好的材料全放盆里,放调料的动作一点都不像新手。
    盐少许,酱油适量, 第一次变得如此具象。
    姜向北搅动肉馅时眼睛和脑子也没停,往厨房里看了一圈,发现没有蒸笼。
    “哥,你问问爷咱家蒸笼呢?”
    姜向南应着,转身去找蒸笼。
    姜向北继续环顾,想了想又吩咐:“彩霞,洗洗菜板,一会儿没地方揉面,”
    这回没人可使唤的夏彩霞只能自己动手。
    “向北姑,肉包子最好吃了。”
    能使唤的都被姜向北支走,屋里就剩一个娃娃流着口水继续加油打气。
    肉馅搅好,姜向北踮起脚尖把面盆端下来,用手扯了团查看发酵情况。
    恍惚中,竟然有了种很陌生的感觉。
    在她看来很是生疏的动作已经足够家人朋友们震惊。
    蒸笼找到,与之一起进厨房的还有姜爱国和姜半。
    “我姑娘真会做包子?”
    菜板撒上干面粉,发酵好的面团在姜向北手下变成各种形状,光滑洁白的没有一点面疙瘩。
    姜爱国砸吧口旱烟,点头。
    “向北不仅会做,而且做得很好。”
    会做饭的人光是用眼睛瞧就能看出姜向北到底会不会……不仅会,而且相当熟练。
    “她从小就没进过灶房,上哪学的做包子?”姜半觉得不可思议。
    瞧这熟练的样,不说几十年,几年估摸着肯定没跑。
    姜半问,姜向南就把刚才妹妹说的又重复了遍。
    “累着我姑娘了。”姜半作势抹泪,说着很是夸张地长长叹气:“要是她妈看到还不晓得要多高兴。”
    “少在这胡说八道,要是没事就去烧蜂窝炉!”
    自小姜半这张嘴就喜欢乱说,刚才那话叫外人听去还以为儿媳妇死了呢。
    姜爱国硬是忍着用烟杆子抽他的冲动,把人使唤去帮忙。
    一个个圆咕隆咚的包子摆在蒸笼里,每个大小差不多,包子褶随便数数也都一样。
    夏彩霞一个从小在洛川长大的南方人,就没见包子的制作过程。
    “向北,你上辈子是北方人吧。”
    “我上辈子也是南方人。”姜向北笑。
    上一世的姜向北出生于西南,生长于西南,因为喜欢才求师父教西点之外又教了中式面点。
    第一堂课,师父教她做馒头。
    一遍遍揉面,一遍遍寻找手感,那样枯燥的日子却让人觉得无比有成就感。
    最开心的,莫过于品尝的人说好吃,吃过一个又会去拿第二个。
    思及此,姜向北心里忽然一动,揪了团白面放到边上。
    第一屉包子上蒸锅,姜向北又特意做了笼馒头合在一起蒸。
    发面馒头蒸熟的过程中,会有淡淡面香气飘出,混合葱香,随着雾气飘散开来。
    香味四溢……
    ***
    三水胡同,十七号院。
    不大院子中全部被各家围的栅栏所占据,原本好好的青石板路全被撬开种上了瓜果蔬菜。
    不知道是谁家刚上了肥,满院子都是大粪味。
    留出来的路勉强只能容得下两个人侧身而过,几个女同志就坐在自家菜地边,忙着手头的事有一搭没一搭地随便聊着。
    他们院不像隔壁,有个说话顶用的姜爱国镇着,院里干干净净的没人敢围。
    十七号院一家也不服一家,有人带头大家都生怕自己吃了亏。
    围起来的菜园子其实就巴掌大小,平日里吃菜大都也是上菜站买。
    有心想恢复院子,可又怕吃亏。
    一日复一日的,这院子里臭味就没没断过,不是这家浇粪水就是那家烧草木灰埋肥。
    “今晚当家的回来,咱们几家开个会。”
    肤色黝黑的中年妇女绣完最后一针,低头从箩筐里拿出线团。
    “秀娥姐说得对,院里这么下去不行。”短发妇女捏着针,指向院门口:“只要一下雨咱们院门口这稀泥就没干过。”
    红褐色的泥水溅得一裤腿都是,胶鞋就没哪天能干干净净走回家。
    大家都不想做带头人怕吃亏,眼下崔秀娥提议,剩下几家人连忙应和起来。
    只要各家婆娘点头,男人们更是巴不得连夜还原。
    “还原了也好,过不久我们家老二要相亲,总不能让人女同志来家闻着大粪味吃饭吧。”
    短发妇女拍拍裤子站起来。
    猛地,一阵微带着点酸的面香夹杂着臭钻入了鼻子。
    “秀娥姐,你闻是不是发面馒头的味儿?”
    短发妇女叫张贵英,和崔秀娥一家以前是同屯邻居,后来又一同跟随丈夫调来洛川。
    这一来就是十几年,都不知道多少年没闻过发面酸味了。
    崔秀娥拿着鞋底子就站起来,仰头细细闻了闻:“是馒头味儿。”
    循着气味往院墙边走过去几步,那淡淡的酸香味就更浓了些。
    “是隔壁院的谁家。”崔秀娥肯定道。
    “咱们去看看?”
    “走!”
    崔秀娥立刻放下鞋垫子,拍拍身上的线头,兴高采烈地就和张贵英一起往外走。
    “至于吗!几个馒头就兴奋成这样,哪来的土老帽。”
    剩下一家人门前,显摆半天都没得到回应的沈琴沉下脸,瞪着两人背影走远。
    这两人平时瞧着清高得很,除了院里的人跟谁都不来往,沈琴没少在背后说她们坏话。
    忙着绣鞋底的卷发中年妇女似笑非笑地瞟了眼沈琴。
    “我劝你以后在她们面前说话可小心点。”
    女人其实也不想跟沈琴多来往,可谁叫两家人沾亲带故,想断也没法子断。
    “小心什么!”沈琴不屑:“难不成她们还是王母娘娘下凡,一指头就能让我少十年寿命不成。”
    卷发女人侧过脸,轻蔑地笑了笑。
    既然想找死,又何必拦着。
    匆匆走出院子的崔秀娥两人有说有笑走进了隔壁院子。
    此时挤满人的厨房里,姜向北在万众期待下打开蒸笼,端开了第一层馒头。
    “香。”
    第一层的馒头个个有拳头大小,洁白蓬松,看得人食欲大开。
    随着水蒸气渐渐散开,第二层肉包子出现在眼前。
    夏彩霞离得最近,那股子香味冲出来时,她很不得把味道全吸进自己鼻子里。
    “都来尝尝。”
    包子皮薄馅大,热气带着香味扑面而来,姜向北用手拿时甚至都能看到松软包子皮凹陷下去个坑。
    夏彩霞不由自主地吞了口口水。
    第一个包子当然是给姜爱国,长辈们都拿到后才轮到两个哥哥。
    夏宝华着急得抓耳挠腮,哈喇子流了一下巴,最后白白胖胖的包子终于到了他手里。
    嗷呜一大口咬下……
    滚烫的油汁溅起,鲜美滋润在口腔中翻滚。
    姜半想不到确切的形容词来说明有多好吃,但他吃过洛川市好几家国营饭店的包子。
    ……都比不上闺女做的大肉包子。
    嚼吧嚼吧,满口生香。
    “向北,你去考国营饭店的大厨吧!”夏彩霞嘴角流油,吃得摇头晃脑。
    “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包子。”姜成军说。
    姜向南默默吃着,眼底的震惊越发浓重。
    姜爱国用手抹了下嘴角流下的汁水,乐呵地直点头:“向北是聪明,光是看看就能做这么好吃,不愧是我姜爱国的孙女。”
    “我姑娘是天才。”姜半更是直接表示。
    一大群老老少少都被姜向北的手艺所征服。
    以至于自行车铃声都被大家不约而同忽略了过去,直到司文兰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崔大姐,你们这是找谁?”
    “没找谁,就是闻到馒头香,顺着味儿来瞧个热闹。”
    “馒头?那你看看是不是夏大姐家,我家没人会做馒头。”
    姜爱国做的黏嘴包子历历在目,司文兰是怎么想都不会联想到自家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