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我不接盘谁接盘?
上代家主袁汤的政治资源的大部分都归了袁逢。
袁汤的长子袁成命不好,比袁汤还早死,所以袁汤死后,大部分传承都给了袁逢,少部分传承给了袁隗。
袁成的继承人袁绍那时候还小,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袁逢手握袁氏家族的主要资源。
所以由袁逢稍微操作一下,让袁树多拿一些政治资源,并非不可以。
真要操作成功了,那袁树另立门户的条件绝对比当年袁良、袁昌父子二人另立汝南袁氏时的条件要好得多。
这件事情确认之后,袁树就铁了心要留在右扶风发展自己的势力,决定要在这里把未来的“扶风袁氏”的根基给打下来。
不过袁逢到底还是有点担心,他还是觉得右扶风不够安全,想让袁树换一个地方发展。
“术,如果你当真有这样的想法,为父会支持你,不过关中之地到底艰险,又有羌人、匈奴人威胁,无论右扶风还是京兆尹,都很难说是立身之地,为父还是建议你选择弘农郡,你以为呢?”
袁树想了想,摇了摇头。
都决定走上一条高大上的造反之路了,越安全的地方就是越危险的地方,越危险的地方就是越安全的地方,这种事情袁树并非不懂。
关中、凉州固然危险,时不时的会有动乱,但是动乱,就意味着统治力的不足,就意味着朝廷掣肘的可能性降低,就意味着可操作性大大增加。
混乱,就是阶梯,不管是针对出身寒微者,还是出身高贵者。
但凡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没有混乱相助,那成就自然十分有限。
而且,他在这里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成长,他的恩师马融就在这里长眠。
他也在这里战斗过,跟随他、保护他的一心会员也有一百多人战死,他们的血洒在了这块土地上。
所以袁树回绝了袁逢的好意,表示自己如果真的自立门户了,那么一定会在茂陵,在右扶风,如若不然,袁树总是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些因为相信他而死的人。
对此,袁逢也没有勉强。
他觉得袁树经历过一场战争之后,的确也成长了不少,对这片土地有感情,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便没有进一步劝阻。
随后,袁树开始积极营建良庄。
应该说袁树在右扶风获得土地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
主要右扶风那么大一块地方,在册人口还不到十万人,多的是荒废的无主土地,还因为战乱成为了人口净流出地区,想送人都找不到送的对象,土地价格自然不可能高到哪里去。
难得袁老爷心善,愿意点钱买走这些土地恢复生产,对于地方财政来说,还真是一件大好事。
就是之后的风险需要袁树自己承担,万一被羌人突袭了,被土匪抢劫了,那些损失官府可不会赔偿。
所以沈恪一开始还好心的劝说袁树不要买那么多土地,要买,也别在右扶风买,有些东西便宜是有便宜的道理的,他担心袁树想要经营田产不得,最后亏得血本无归。
袁树笑了笑,大义凛然地表示——大汉处在危难之中,为国接盘是王道!我不接盘谁接盘?
右扶风度则肃然起敬,对袁树刮目相看,表示大汉朝居然能出现您这样一位出身高贵的大冤……不,大善人,那可真是天子陛下的福气啊!
他可不知道袁树这是在为养军队做准备,所以二话不说,就用比较低廉的价格半卖半送,给袁树批了一百顷土地,火速办好了交接手续,快速交割土地,拿到卖地款项,生怕袁树反悔。
养军队,需要人,需要土地,需要粮食,需要装备,需要训练空间,需要其他的日常销,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良庄就是袁树的根据地。
他钱买那么多土地,就能搞起屯田了,就能自己培植武装力量了。
有了土地,有了钱,他就能收拢流民、难民,把那些离散在外的人口都收集到自己的良庄内,给他们提供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
然后,他们就是良庄的一份子,就是袁树和一心会的铁杆支持者。
一心会成员是袁树的骨干,那么良庄里的农户就是血肉,一方面是助农的旗帜高高飘扬,一方面则是暗中积蓄人力、物力。
一心会旗下有很多逐渐成长起来的农业人才,他们背靠袁树和一心会,拥有充足的物资,所以大行代田法,推广农具、牛耕,将最精良的农耕技术传授给良庄的农民们。
这些操作大大提高了良庄的农业生产水平,使得良庄的粮食产量远高于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
且一心会还有配套的一心钢铁有限公司。
良庄建立起来之后,袁树就把位于右扶风和京兆尹的两家作坊都给迁移到了良庄内,从此主要为良庄提供高品质农具。
随着时间推移,良庄收纳的难民和流民越来越多,甚至还有来自羌地的逃难的羌人,袁树二话不说,一并收下,使之与汉民杂居。
人数多起来了,土地就要继续增多。之后的两年里,袁树又打着助农、恢复生产的大义旗帜分批购置了更多的荒地。
这些行动也非常顺利。
主要新上任的右扶风度则干脆就是袁氏故吏出身,对袁树更是予取予求,而且袁树经营良庄、恢复生产对于当地是挽留人口、增长繁荣度的好事情。
且袁树和其他纨绔子弟不同,十分守法,也不忘记给官府纳税,每季税收那是稳稳当当送到官府,一点都不少,以至于袁树和良庄在右扶风官方系统内的印象非常良好。
这种对自己对袁树都有好处的事情,身为袁氏故吏的度则怎么会拒绝呢?
半卖半送,度则就又把一百三十顷无主耕地、荒地交给了袁树的良庄,使得良庄的规模直接翻倍,更加扩大,袁树也从三辅之地、汉中乃至于凉州收下了数目更大的汉胡流民进入良庄。
从永康元年年末到建宁三年,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良庄总共收下了八千多户、四万五千多口人进入耕种、生活。
有土地,有粮食,有人,那就初步具备了建立军队的基础,就可以拉出一支正儿八经的武装力量来保护自己了。
袁树也是这样做的。
一心会保卫部是袁树最关注的一个部门,也是他直接负责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就是他打造的军队的根基。
最初,保卫部只有三百五十名成员,扩编之后,里头已经有八百名正式成员和两千五百名外围协助人员,总人数达三千三百人。
正式成员很好理解,就是有编制的人,都是一心会会员,对于军事有兴趣,未来就算无法通过孝廉、茂才的渠道做官,也能通过勇猛知兵法等特科进入仕途,获得官身。
某种意义上,他们算是良庄的“职业军人”。
不仅精于武艺,也了解兵法,技战术齐全,文武双全,属于绝对的高素质群体,是非常接近受过良好教育的近现代职业军人的“职业军人”。
他们都因为袁树和董宣的约定,受到了正儿八经的射术、骑术锻炼,就算不当军官,也能成为技术兵种。
而外围协助人员都是良庄内的农户出身。
他们平时需要从事生产,但是农闲的时候会跟着正式成员参加军事训练,算是某种意义下的寓兵于农、且耕且战。
而且经过永康元年冬天的那一场战斗,袁树再也不管朝廷禁令,私下里命令一心会所属钢铁作坊打造盔甲、弓弩。
尽管朝廷明令禁止私人持有盔甲和弓弩,但是那是相对于一般人来说的,对于袁树这种级别的人,只要不明晃晃的拿出来显摆,还让人看到,还让皇家知道,那就等于没有。
而且身在右扶风,经营那么大的产业,面对羌、匈奴、鲜卑和各类土匪的威胁,没有这些武装又怎么能站稳脚跟呢?
三辅大乱之后,新任右扶风度则也明白这里头的要命之处,袁树也没有完全欺瞒度则,而是告诉度则自己有五十盔甲和三百弓弩。
度则也不惊讶。
私下里,他对袁树说——你们有就有了,官府也知道你们不容易,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你们别随便亮出来,不然的话官府也不好交代。
其实对于度则来说,良庄有这样一支处在灰色地带的战斗武装,他也很高兴。
因为这就意味着他这边即使没有足够的直辖武装,即使没有军费,靠着良庄的武装,他也能应付一些不那么严重的军事冲突了。
张奂出击之后、段颎出击之前,右扶风为代表的三辅之地处在一个兵力极度空虚的状态之中,
右扶风最重要的军事武装力量——雍营被打废了,还没来得及休整完毕,就又被羌人围攻,营兵损失惨重,几乎不能继续作战,亟待重建。
但重建进度缓慢。
新任都尉数次请求朝廷拨款送人,都石沉大海没有回应。
度则也心慌啊,害怕羌人卷土重来,他没有力量自保。
但是良庄部曲出现之后,他就有了依仗。
他这边庇护着良庄的武装部曲,良庄也会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对不对?
所以度则就和袁树约定,要是出了什么事情,直接把良庄的武装拉出来充当右扶风直辖武装,给个官面上的身份,让给官府临时统领,对于官府和良庄都是好事。
为此,度则那边还会定期向良庄部曲提供军械援助,帮助武装、训练良庄部曲,使得良庄部曲越发具有正规军的气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