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其实还是为了利益
万历正等着南直隶的消息呢,辽东总兵李成梁却突然间上了份奏折。
这天一大早辰时许,朝阳初升,他便如同往常一样带着李玄成和单思南等走出行宫后院,准备去二进书房中批阅奏折了。
此时避暑山庄之中的匠户也如同突然间接到了诏令一般,纷纷从自家院子走了出来。
大小道路上顿时人流涌动,塞满了密密麻麻的黑点。
这个倒不是万历下旨要干什么。
他们这是去干活呢。
每天这个时候,木匠就该去作坊里打造水车构件和纺纱机、织布机了,年轻铁匠也该去水车作坊里换班了,老铁匠则要去组装火枪火炮的作坊里干活了。
大家都在忙碌,万历也不例外。
他来到书房中之后,便翻开早已摆在桌上的奏折开始细看了,李玄成、孙海和客用也麻利的在书桌跟前的小条桌旁跪坐下来,准备给奏折批红了。
大明王朝那也不可能天天有特殊的大事发生,他平时需要批阅的也就是正五品以上的官员任免、千人以上的兵力调动和大额钱粮拨付等琐事。
没想到,这一天还凑巧来了两份特殊的奏折。
一份那是内阁首辅申时行上的,这狗东西竟然说内阁还是人手不够,请增补内阁大学士。
另一份则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上的,这家伙说什么辽东边军屯卫的粮食都快收完了,是不是可以集结骑兵去突袭朵颜三卫了。
这两份奏折还都相当之特殊。
申时行迟不请增补内阁大学士,早不请增补内阁大学士,偏偏选择这沈璟上疏请立太子的时候请增补内阁大学士,那肯定有猫腻。
这家伙肯定是想让许国入阁辅政,因为按道理就是礼部尚书最有资格增补为内阁大学士。
许国入阁之后,他们就是三个压着余有才一个,以余有才懦弱的性子,那恐怕写奏折票拟的资格都会被这三个家伙夺了去。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许国入阁了,这礼部尚书又得有人去接任,接任礼部尚书的人空出来的位置还是要有人去接任。
这些可都是正三品以上的朝堂大员啊,这么一搞,朝堂之上就要大动一番了。
不过,问题不大,武力在手,谁敢不听话就收拾谁。
万历细细想了想,随即提笔批红道:“准奏,增补礼部尚书许国,礼部左侍郎沈鲤入阁辅政。”
你想增补内阁大学士是吧?
行,朕一次给你增补两个。
你想三个人联合起来欺负余有才一个,那是门都没有,本来是二比一,朕让你变成三比二。
至于六部尚书和六部侍郎怎么动,朕就看看你想玩什么样。
申时行这个处理好了,接下来就是李成梁了。
他是说过今年秋收之后要去突袭朵颜三卫一波,好为明年收复北平行都司故地做准备。
李成梁这家伙明显是想趁机抢功劳。
因为蓟州镇总兵董一元手底下就没什么骑兵,宣府镇总兵董一奎手底下也才一万骑兵。
这两兄弟的骑兵加起来才这家伙的一半,如果就这么去突袭朵颜三卫,李成梁这家伙估计能把功劳抢去七八成。
不过,京营加进去就不一样了。
京营骑兵足有八万了,而且装备精良,李成梁那点骑兵在京营面前压根就不算什么。
万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传彭国公前来觐见。”
戚继光这会儿那是忙得很,他又要负责操练京营,又要负责给那些没学过兵法的新进公侯讲课,又要负责万盛堂药号的药材供应,他这段时间都是南苑和避暑山庄两头跑,忙得不亦乐乎。
还好,昨天晚上他正好跑避暑山庄这边来了。
所以,他来得很快,不一刻钟时间,他便疾步而入,拱手躬身道:“参见万岁爷。”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元敬,京营将士种下去的粮食应该收得差不多了吧?”
京畿可没辽东那么冷,这边粮食种得比辽东早,那就应该收得比辽东那边早。
戚继光连连点头道:“万岁爷,都收完了,现在都在晾晒呢,这活计家里的老幼妇孺都能干,就是舂米什么的有点费劲。
不过也没什么,反正冬天天寒地冻的,他们出门也不方便,在家舂米正好,还可以暖暖身子。”
这个其实也可以用水车来干啊。
万历琢磨道:“他们一年辛苦到头总该休息休息,这样吧,朕让国丈给每个百户所建造一个舂米的水车,他们轮流拿去舂就行了。”
戚继光连连拱手道:“多谢万岁爷恩典。”
万历微微摇了摇头,随即郑重道:“元敬,年初朕就说过,今年收完粮食我们就要去突袭朵颜三卫一波,为明年收复北平行都司故地做准备,怎么样,京营十二万新兵操练得如何了,能拉出去练一练了吗?
这个自然是没问题。
朵颜三卫才多少人马?
若不是收复北平行都司故地之后还要考虑后面镇守的问题,那直接让京营横推过去就行了。
戚继光连连点头道:“万岁爷英明,他们是该拉出去练练了,正好,那些学兵法的公侯勋贵也能上战场去跟着学学怎么指挥成千上万人马作战。”
万历闻言,微微点头道:“嗯,那行,你把京营所有人马都拉到北较场来集结吧,下个月我们拉出去好好练一练。”
戚继光连忙拱手躬身道:“微臣遵旨。”
这下好了,他不用两头跑了。
不过,他走了之后,万历却是皱眉看向窗外的落叶。
沈璟的问题还没解决呢,国本之争可大意不得。
大明其实不是亡在外敌手里,而是亡在自己人手里。
这个自己人就是指那些别有用心的文官。
他必须让那帮文官知道,谁敢跳出来跟他争,他就要收拾谁。
而且,他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革职查办了事,最少他也要给人家来个抄家流放,以儆效尤。
问题就是,沈璟好像就是个典型的清流,办事勤勉,廉洁奉公,他能因为人家上疏请立太子就把人家给抄家流放乃至直接斩了吗?
这样肯定不行,上疏请立太子并没有违反大明律例,他就算看着不爽,最多也就是将人家革职查办。
他要收拾人家,那还得有点罪名才行。
这家伙如果真的两袖清风,什么事都没犯,怎么办呢?
这次出征之前他再怎么样也要把这家伙收拾了才行,要不然,他真不放心。
还好,这会儿有水师快船拼命滑,而且常州府和苏州府还都在长江主干旁边,水路过去方便得很。
没过几天,骆思恭便收到了南直隶传来的八百里加急密报。
这天一大早辰时许,他又匆匆跑到避暑山庄来了。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掏出一份密报来,恭敬道:“万岁爷,查到沈璟老家的消息了,他原本是不接受投献的,但是,上个月,他名下突然间就多了两千亩地。
我们的人偷偷查了一番,那些地原本都是当地土豪乡绅的,他并没有出钱买,他甚至都没回去过。”
万历接过密报细细一看,不由冷冷一笑。
清流好像都学会了徐阶那一手,在朝堂之上是两袖清风,暗地里却在家乡疯狂兼并田地。
这个沈璟原本好像是纯粹的清流,连投献都不接受。
现在,这家伙名下却突然间多出来两千亩地,这明显就有问题。
说白了,这家伙就是为了利益。
这家伙自己或许可以过两袖清风的清苦日子,但是,这家伙的家人不一定能过,这家伙也不一定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过清苦的日子。
所以,这家伙被利益腐蚀了。
至于到底是谁腐蚀了这家伙,这个可以慢慢查。
现在,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理由将这家伙抓起来,严刑拷问。
他怀疑,这些地就不是投献的,而是别人送给这家伙的,就算是投献的,那也要借机大做文章。
投献没有违反大明律例吗?
这个可不一定。
他说违反了,那就违反了,毕竟,这是典型的损公肥私。
投献让朝廷不知道损失了多少税赋,这股歪风邪气是该好好治治了。
他细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传旨,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璟名下突然多出两千亩田地,涉嫌严重贪腐,即刻革职查办,交三法司会审。”
这次他还就不抓进诏狱审。
他倒要看看,谁敢护着沈璟。
谁敢护,他收拾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