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明军不满饷
后世有句笑话。
明军不满饷,满饷便无敌。
万历原本以为这就是个笑话。
不过,这会儿他却发现,这不是笑话,是真的。
明军将士如果能满饷,那真的无敌。
不说别的,光说明军将士的数量,那就是无敌的。
大明哪个皇帝要能给两百多万屯卫满饷试试,光靠人堆那都能横扫这年头任何势力。
当然,这个满饷不单单是指每个月给发一石粮和一两银子的粮饷,这个满饷指的是该给的都要给。
比如,军功奖励也得及时兑现。
如果杀敌没有奖励,谁会去奋勇杀敌?
这是个士气问题,杀敌没有奖励,很多将士为了保家卫国那也会上战场,但是,那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如果是被动的,明军的战斗力根本就发挥不出来。
说白了,打仗打得就是钱。
这也是后世的一句名言。
如果上战场打仗没有任何好处,那边军精锐上了战场也会没有精气神,如果上战场能有足够的好处,平民百姓冲上去那都浑身是劲。
这一点万历也深有体会。
神武左营那就是明证。
他们狙击朵颜三卫大军的时候都被打残了,光阵亡的就有上千,重伤的也有上千,剩下的几乎全部负伤。
这种状态下,若换做以前的京营,那肯定早就被打崩了,而且是大溃败那种崩法,人马都会四散而逃,人影都会找不到。
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京营就是这样,瓦剌几万骑兵冲上来,几十万京营将士莫名其妙就崩了!
现在的京营却是两万人马就敢堵着将近十万北虏打,而且怎么都打不崩,打了还想打,受了伤还想上,就怕不能上!
说白了,这就是军功奖励的结果,如果不是杀敌一人就有五十两的奖励,如果不是杀到规定的数量就能封侯进爵,谁会这么瞎积极?
这满饷状态下的明军有多无敌万历是看到了。
不过,这个是需要钱来看的。
他的钱都快光了!
这其实就是明军不满饷的主要原因,满饷着实太费钱了,以前的皇帝全加起来都没他会赚钱,就这,他还是赚多少多少。
现在明军的消耗着实恐怖,不说别的,就说粮饷,这会儿京营、边军,包括禁军、锦衣卫的粮饷都是他的内库在撑着呢。
这会儿光是京营就是三十六万人马,禁军腾骧四卫两万两千多人那是满编,锦衣卫十七个千户所将近两万人马也是满编,密卫还有上万,光是这些就是四十一万人马了。
还有边军,除了大同镇,那都是两万五千人马的粮饷,八个边镇就是二十万人马的粮饷,大同镇现在十万人马全饷,这又是三十万。
还有水师将士,他都还没开始大规模扩充呢,那都上万了。
七十多万人马,包括各级将校,包括伙食,包括武器装备乃至戎装等等,全加起来两百万两一个月都打不住。
他从代藩抄的那点钱都不够扛三个月的。
还好,代藩存粮多,三千多万石的粮食足够七十多万将士两年之用了。
也正是因为这三千多万石的粮食每个月能给他抵一百多万两的粮食消耗,他才敢给大同镇再征召五万人马,他才敢疯狂征召匠户去修建卫城。
匠户那也得给工钱啊,也得管饱啊。
还有,他还要打造水师战船,征召水师将士,这又不知道需要多少钱。
这钱总是不够,怎么办呢?
十一月初,御驾亲征将近半年的万历总算回到了避暑山庄。
他只是匆匆和王皇后、小公主、小皇子等团聚了一番,便召集相关人员来商议赚钱的问题了。
这天一大早辰时许,天空还是阴沉沉的,京城那也要下雪了,气温那也低得很。
避暑山庄那就宛如隐现在黄昏中一般,朦朦胧胧的,万历还是召集众人来到原县衙大堂之中,点着油灯商议起来。
这次他召集的人还有点多。
彭国公戚继光、成国公朱应桢、英国公徐文璧、定国公张元功、武安侯郑维忠、临淮侯李言恭、永年伯王伟、国丈张榛、郑大年等等负责各门生意的都来了。
李时珍父子和万家兄弟全来了那都站不下,他也就叫来了李时珍和万邦忠。
这会儿靠什么来多赚点钱呢?
铁、布、药,好像就这三样了。
对了,还有煤。
万历缓缓扫视了一圈,随即问道:“文璧,怎么样,煤炭生意做起来没?”
这个。
英国公徐文璧颇有些尴尬的解释道:“万岁爷,微臣斗胆,这做煤炭生意成本太高了啊。
我们是搞大量批发的,最多也就能卖到一钱银子一百斤,也就是一两银子一千斤,挖出来那点人工费就不说了,关键运输成本太高了。
马车拉煤那一车也就能拉千来斤,而且一天还只能跑一百多里路,我们打造了上万辆马车,从河套买来了上万匹拉车的老马,光是这投入就是几十万两。
问题,我们拉一趟也就能赚一万两银子,哪怕就是从滦州拉到京城,打个来回那都得五六天啊,一个月那也就能拉五趟左右。
这赶车的我们也得开工钱啊,路上还得让他们吃饱,还有车马的损耗,我们一个月的毛利也就万两左右。
如果算上投入的几十万两,那我们做什么生意都比做这煤炭生意赚钱啊。
这还不算什么,关键边军将士和京营将士还要用煤,修建卫城烧砖也要用煤,这个我们都得保证。
现在我们拉煤的马车一个月就跑不了两趟京城,大多时间那都给边军将士和京营将士送煤去了,现在我们等于一个月还得亏将近两万两。”
这个运输成本的确是个大问题。
如果用马车拉,上了百里运输成本就高得吓人,水运还能好点。
万历想了想,随即问道:“你不能租沿海卫所的战船来拉吗?”
人家船不够啊。
英国公徐文璧解释道:“万岁爷,现在我们光是卖铁就把沿海卫所的战船租得差不多了,而且他们也不大愿意拉煤,那东西搞得船和人都乌漆墨黑的,太难洗了。”
呃,战船不够用了?
这貌似又是个矛和盾的问题了。
他赚更多的钱主要就是为了打造战船,征召水师将士。
问题,没有足够的战船乃至足够的水师将士运输成本又太高了。
怎么办呢?
这个运输的问题解决不了那就只能就近开采了。
京城附近好像就有煤矿,整个北方,从辽东镇到甘肃镇好像有很多的煤矿,关键现在探测到的煤矿还没几个。
万历想了想,随即问道:“国丈,现在我们探煤矿怎么探?”
他问的是永年伯王伟。
这个还把永年伯王伟给问住了。
他细细想了想,这才小心道:“万岁爷,工部遣人探矿一般是视石、视土、视草木。
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
这是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也就是说,金银铜铁铅锡都比较好找一点,这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探脉匠户也有不少传承下来了。
不过这煤炭,能不能探到还是运气成分居多,探煤视石者,数石则行,青石、砂石则否,视土者主要看土中有没有黑苗,视草木者,尚未有定论。
微臣听闻,工部派去探煤者主要是靠挖,他们觉得地下有煤,那就往下挖,挖个几丈深的坑看看,一般挖几十上百个这样的深坑总能找到一处煤矿的。”
这年头是这么探煤的吗?
万历闻言,想了想,随即问道:“挖几丈深的坑得多久?”
永年伯王伟估摸道:“这个得看土质,土质松软则一两天,土质紧实则最少四五天,如果土石夹杂而且石块还很大,那就不知道要多少天了。”
这都跟挖个水井差不多时间了,这年头的水井大多也就几丈深。
万历追问道:“那探煤的匠户一般多久能探到一个煤矿?”
永年伯王伟颇有些无奈道:“这个得看运气,运气好的,一两个月就能探到,运气不好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探不到也是有的。”
这么探边军将士估计会挖到吐。
后世怎么探的呢?
万历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国丈,你觉得百炼钢铸造胳膊粗的实心圆棒,铸一丈长有没有问题?”
这个自然没问题。
永年伯王伟不假思索道:“实心的好铸,一丈长没问题。”
那就好。
万历比划道:“朕想让你做的其实是胳膊粗的钻头,这种钻头就是用来探煤矿的。
不过,这种钻头是一截一截的,一截就是一丈,前面一截带尖尖的钻头,后面的都不带钻头,而是带那种往一个方向转就能扣住的卡扣。
这些圆柱表面都得磨光,而且,尾部不但要带卡扣,还要带个穿铁棒的孔,这样,两个人把铁棍从孔里穿过去才能铰动钻头。”
我的天,这么大的钻头?
而且一截就是一丈!
这东西倒是不难加工,问题这东西太重了啊。
永年伯王伟想了想,随即小心问道:“万岁爷,这种钻头我们做多少截?”
这也得看土质啊,有的土质太紧实又或者石头太多,那最多转个三四截下去就转不动了。
不过,有的煤矿的煤好像就埋藏在土层下面十多米左右,有四五截也就足够了,不管怎么说,先把所有能找到的煤矿找到再说。
万历估摸道:“这东西关键还得从土里转出来,五根怕是就得好几个壮汉才能抬出来了,一套就来五根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