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春皱——东坡暖阳 作者:依禾
第七章 还朝 3
瓦肆
“弗儿,快点收拾一下,带你去个好地方!”苏轼先声夺人,洪亮的声音自老远传来。
我急忙抱起迈儿,从花园中走出来,奔向他。
小家伙看到了父亲,兴奋得两眼放光,小嘴里“咿咿呀呀”嚷个不停,两只小脚丫使劲儿地蹬呀蹬,好像早已等不及了,想要自己跑过去。
苏轼大踏步走过来,接过迈儿,高高地举向空中,然后收回怀里,在小粉脸上重重地亲了两口,发出脆响。小家伙“咯咯咯”地笑起来,好似得到了莫大的奖励,周遭的空气也随之跳跃起来。刹那间,天变得好蓝,云,变得好白,空气那么清新干净,仿佛洗涤了一切,心情瞬间轻快起来。
“去哪儿?”我满心欢喜与好奇,不由流露出一副讨好媚相。苏轼太忙!自入京以来,他不是去拜访别人,就是别人来拜访他,初来乍到,需要熟悉环境,他整天忙于应酬,回家后累得连话都懒得说,我看着心疼啊。他能在如此百忙之中还记得抽出时间陪我去逛,我真的很感激。
“暂时保密!”他轻笑着,一脸的神秘,引得我满心神往。
汴京是个花花世界,藏龙卧虎,新奇古怪,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本不是我所能猜测到的。有时候我也想,就算是皇城,它的水能有多深?可是,事实往往令人乍舌,无法想象。也许,封建皇城真的不同于现代,它所要显示的是一种气势,一种威严,一种神圣不可冒犯的皇权,因此,它的辉煌与气派后者难及!也许,北宋时期市民阶层刚刚崛起,一个阶层的新兴,使得它的文化娱乐生活才更富有朝气、生机勃勃,才更显得丰富绚丽、多姿多彩,才更加吸引人的眼珠,更加令人神往!
“迈儿,就不用带了。”苏轼似乎知道我下一句要问什么,马上又作出了解释,“那儿人多繁杂,对孩子不好。”
是啊,苏轼十分懂得怜惜孩子,也懂得教养孩子,哪儿该去,哪儿不能去,他泾渭分明,绝不含糊。以前,去踏青,去游览自然风光、田园景色时,他从不弃下孩子自顾自乐;但凡是与人聚会,室内娱乐赏玩,他从不让孩子参与。孩子太小,对参与成人的场所,他该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苏轼这一点,很让我赏识。
乘着牛车,来到一处熙熙攘攘的庭院门前。抬头看,那门楼高大气派,气势恢弘,上方门匾上龙飞凤舞两个朱红大字:“北瓦”。门内门外,人头攒动,个个兴奋异常,好像里面正进行着什么盛大演出。
“这是汴京城最大的瓦肆!”手被那只熟悉的温润大手握住,耳边传来苏轼得意、表功般的笑语。
“啊——”眼瞬间瞪得溜圆,看向苏轼,心中涌动起无以言表的感动与满足。“你真的带我来这儿了?”
苏轼满眼含笑,轻挑眉头,“可还满意?”一字一句,有点怜惜,有点戏谑。
“嗯!”我狠狠抿嘴,重重点头,来不及多感动,拽起苏轼的衣袖,就冲向那渴望已久的门里。
庭院深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流如织。到处都是亭台楼阁,廊庑掩映。许多排列的小阁屋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欢声笑语不时从中传出。远处碧波荡漾,画舫泛舟;近处也有小桥流水,假山怪石,水绕亭台,虹桥相接。满园古色古香,处处彰显着雅致与气派,透出主人不凡的情趣与品位。
“夫人对敝舍可有指教?”一道低沉磁的声线传入耳中,我诧异间收回视线,入眼的是一张俊雅不乏豪放的脸,三十岁上下,正眸含戏谑,注视着我。
我不禁皱眉,素昧平生,如此与人搭讪,善恶难辨,我条件反似的闪到苏轼另一侧。
“王兄,别来无恙?”身边的苏轼呵呵笑着,对来人拱手作揖。
那人也笑着回礼,“几年不见,子瞻兄风采依旧啊!”说着,又侧目与我。
“这是内子,鲜少出门,让王兄见笑了。”苏轼笑着拉过我,与王兄见礼。“这是北瓦的少掌柜,王公子。”
我忙上前一步,笑着含点头致意,“王公子好!今日来打扰了!”
一丝诧异滑过他眼眸,我忙低头检查自己,并不见有何异样,抬头,却见他眼露好奇,“欢迎夫人常来打扰!”他笑了笑,又戏道:“夫人真是有趣!”
有趣!我心中顿觉不悦,把我当成什么了,小狗?小猫?还有趣!我恼怒地瞪过去,他的笑意瞬间溢出眼眶,满脸开花,竟“呵呵呵呵”地大笑起来。
我无奈又懊恼地看向苏轼,他低头在我耳边轻笑:“谁让你傻呼呼、急了了的,看人家笑话了吧?”继而转向王公子,“王兄,子实可有到来?”声音中竟透出一丝不悦,似在警示,她,我可以笑话,但,你,不可以!
王公子随即收敛笑意,一本正经说起话来,“刚到不久,正在雪竹轩等你呢。”
一行人一路前行,他二人寒暄絮叨,我又东张西望,自顾自观赏起景色来。
“哗——”一阵欢笑从不远处的楼上传来,不绝于耳。那笑声透着发自内心的欢愉,张狂而恣意,吸引了我的脚步。
忽然,又一阵惊呼与怪叫自左侧传来。我一惊,顿住脚步,望向左面,“怎么了?出了什么事?”那里却是一片寂静,本没有人存在,似乎刚才那声惊呼只是我的幻听。正要迈步向前,又一声众人的嘘声响起,仿佛长松了一口气,我越发好奇,想调转方向去左侧。
不及抬脚,后面又一阵喧闹,好像来了一帮打把式卖艺的,锣鼓喧天,“好!”“好!”“再来一个!”叫好声络绎不绝。我忙回头,侧耳注目。
还未看清怎么回事,耳边就传来一声嗤笑。“嗤——”
苏轼正一脸的忍俊不禁,笑望着我。看到我回眸,王公子笑着挤眉弄眼,一脸的有趣。
我马上垮下了一张脸,十分的可怜,万分的无奈,皱眉看向苏轼,“轼儿,我不知道该从哪儿看起了?”
他轻轻摇头,笑着拍了拍我的头顶,牵了我的手,一脸的怜爱,说:“随我来!”
王公子一手按住了他的肩头,“子瞻稍候!”同时招了招手,一个紫衣少女随即闪现眼前。“子实已在等候了,还是让紫衣带夫人四处转转吧。”
苏轼的身子顿了顿,想了下,转头望向我,面带歉意。“可以吗?”
“行!”我欢笑着看他,尽量表现出愉悦。
苏轼眼神一亮,满脸释然,随即拍拍我的肩,“好好玩,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不要放过,只要你开心!过会儿,我来找你。”
目送他离开,我随紫衣姑娘转开来去。
苏轼刚刚步入政坛,需要交结的人很多,事情也多,我不能为了自己的一时欢愉影响他的正事。有人说过,对朋友要简单一些,对家人要快乐一些。是的,一个人应该时时把快乐传达给家人,让家人快乐起来才是真正的快乐,快乐的家庭才是人生的港湾,才是让人留恋之场所。
这个瓦肆很大很大,占地面积约有数十千平方米,里面设有五十多座勾栏,每个勾栏里的娱乐节目各不相同。
那个发出惊呼声的勾栏里正在表演“弄虫蚊”,就是驯化昆虫来做戏,刚刚上演的节目是“与蛇共舞”,真够惊险刺激的。叫好的那个勾栏里是歌舞表演,欢笑的勾栏里是皮影戏。其他的勾栏里,节目更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杂技表演的,有说书的、唱曲的、丑剧的,皮影戏,还有球技表演、武术表演、木偶剧系列,中间还有卖药的、卖旧衣服的、餐饮、剃头、书画买卖的,等等。
节目特别一些的,有“弄虫蚊”,比起现今驯化大象、狮子等动物来表演杂耍,要困难得多;还有“商谜”,就是与别人商量出谜语;“说诨话”,就是讲诨笑话;“合生”则是指“指物题咏”,诗赋作对。还有一种节目叫“杂扮”,有些像是现代的化妆舞会;还有“神鬼”,扮演鬼神或讲鬼神故事;“叫果子”,模仿各种商贩的叫卖声。各种节目,多得数不胜数,不可罗列。
值得一提的是说书,其内容是一些人们过去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当代当朝发生的新鲜事情,类似于新闻戏说报道,有的内容还是现编现演,对艺人的文化水准要求相当高,这既充满了娱乐,又不失其真实,让百姓在了解国家大事的同时,还得到了娱乐。说书的底稿叫话本,是北宋新兴的一种白话市民文学,说明了北宋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与不俗。
“这可真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啊!”我不禁感慨万分。
“嗤——”旁边的紫衣听着只是笑,并不多言,见怪不怪,继续带着我向前走,边走边继续作着介绍。
这里的每个勾栏少则容纳二三百人,多则五六百人,最大的勾栏可容纳数千人,规模十分壮观。这让人很难想象业主的庞大财力,更难以让人想象的是,宋代怎样高度发达的经济,才造就了如此盛况的文化娱乐生活呢?
勾栏的经营常常通宵达旦。夜幕降临,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奔波与忙碌之后,常常选择来瓦肆消遣娱乐,放松紧张了一天的心情,宋代市民的日子过得有张有弛、有滋有味,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气象和风貌,享乐中很少有迷醉、堕落的萎靡气息。
我一边走,一边听,一边看,沉醉于这种富有朝气的娱乐之中,被感染于这种热闹喧哗的气氛之中,忘了饥渴,忘了时间,只恨少长了两双眼睛和几对耳朵,只恨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这美好的景观漏留在了世间。
天色渐晚,大量人流涌入,络绎不绝。华灯初上,争奇斗艳,一时间人如置仙境。丝竹声不绝于耳,鲜衣华服翩然眼前,怎么都让人觉得不够。
“该回家了!”苏轼的轻言响起于耳畔,似恐惊了我的兴致。
“哦!回来了?”我恍恍惚惚,如梦方醒。
“嗯——”我欲罢不能地拖出长音,“我饿了,渴了,走不动了。嗯,能不能在这儿吃了饭,喝点儿茶水,然后再回家。”我温言软语,半带撒娇,尽量让自己可怜一些,出来一次不容易,来这种瓦肆更是机会难得,我还没有玩够。
“嗯——”苏轼也轻言软调,拖着长长的音,歪头想了想,说,“恐怕不行!”眼中却闪过了然与戏谑。
我有些恼羞成怒!
“没有事先与家人打招呼,不能随意在外用饭!另外,迈儿一到天黑就该找娘了!”苏轼把“娘”字说得很轻,我的心头却是一软,那份固执与恼火顷刻雾散。
收了眼,垂了头,把手交给苏轼,任由他牵了往回走。
第七章 还朝 3在线阅读
第七章 还朝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