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卷 千里江山千里营 117 逍遥坐监
    在钟离匡的那边受阻之后,林叔寒还未放弃,忽然心生一计,转而去找随皇帝南下的河洛王郑华。

    郑华向来韬光养晦、不问政务,到江南之后当然不会参与军事政务,而是找了一群所谓江南才子天天游山玩水,也算是逍遥快活。因此他听说是“半松先生”林叔寒登门拜访,立即来了兴致,竟以皇帝亲弟弟的身份,亲自出来迎接。

    待将林叔寒迎入书房之后,便斥退左右,开口就要谈论诗文书画。

    林叔寒却没有半点同河洛王郑华谈风弄月的雅兴,将秋仪之的事情同郑华说了之后,便请郑华出面,将秋仪之保奏出来。

    郑华是个明白人,知道以秋仪之本身的身份功劳,寻常过失皇帝是不会轻易惩处的,今时今日被皇帝关入囚牢,必然是犯了通天大罪。

    原本以郑华的禀性,他是不愿意参合这种捅破了天的大事的,无奈林叔寒营救秋仪之的心情坚固,答应若是郑华帮忙,便替郑华手抄一部《论语》并篆刻一方印章。

    这两样东西,在郑华眼中,可是无价之宝,左右权衡之下,干脆让手下取出上号湖笔、端砚、徽墨、宣纸,让林叔寒就在此处抄写,自己立即就到皇帝那边保奏秋仪之。

    然而皇帝余怒未消,郑华冒冒失失跑过去,除了结结实实喷了个硬钉子之外,只取回皇帝一句训斥“你只在江南赏景吟诗便可,这等事情不是你可以掺和的”,便灰溜溜退回了自己的住处。

    此时林叔寒只将论语从《学而·第一》抄到《雍也·第六》,见郑华回来时候满脸的阴郁而不带半分喜色,知道这事情没有办成,只得留下这半部《论语》在郑华这里,便告辞回去了。

    这两个人的面子都不好使了,那就连足智多谋的林叔寒都不知如何才能将秋仪之营救出来。思前想后,除了亲笔写了一封信送到在京城洛阳监国的郑淼那边,让这位同秋仪之关机极好的三皇子说话作保之外,便只能枯坐书斋,任凭局势发展而已。

    正在外边的林叔寒正上下奔走,寻求营救秋仪之的办法之时,秋仪之本人倒是心静如水。

    原本秋仪之的身份摆在这里,即便犯了罪过也不会被投入大牢,而是会由刑部有司官员,挑选一处僻静民宅或是佛寺软禁起来也就是了。然而此次是皇帝亲口下旨,刑部官员不敢自作主张,只能按照皇帝的圣旨,在将秋仪之关闭在江南道府衙门的牢狱之内。

    即便如此,有了宰相钟离匡的亲口叮嘱,又有在尉迟良鸿在刑部的亲自照顾,秋仪之在牢房之中没有吃半点苦头——进门的三十六计杀威棒自然是免了,牢头纵是浑身是胆也不敢刁难折磨,饮食起居也十分受用,就连他居住的单人牢房都由专人一天打扫两次。

    比起在外面勾心斗角、如履薄冰,秋仪之身在这密不透风的牢房之中,心里反而踏实了许多,只是面对四道青砖砌成的结实墙壁,实在是无聊得紧,他便开了张书单,请牢头去外头采购。

    秋仪之自从居间于大商人周慈景和老船主李直后,便两面抽头,每个月进项都在一万两银子以上,皇帝虽将他囚禁起来,却没下旨搜检抄家,着实富得流油。事到如今,林叔寒作为秋仪之的谋士,花起这笔钱来极为大方,又有尉迟良鸿的面子在,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牢头、狱卒都被他打点遍了,采买几本书的事情,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为难的。说句难听的,就是秋仪之想见秦淮河畔哪座青楼里的花魁,牢头一样能想办法给他送进来。

    就这样,秋仪之在牢房里头浑浑噩噩住了下来,照例每天睡到自然醒,饱餐一顿之后,便在牢房之内打一套尉迟良鸿传授的拳法,略读读书,用过午餐之后饱饱地睡上一觉,醒来又是读书、吃饭、睡觉,这样一来比起进牢之时反而肥胖了不少。

    就这样,秋仪之在牢内被关了大半个月,转眼已到了仲春初夏时节。

    江南天气炎热,这个时间气候已是十分闷热,在密不透风的牢房之内就更是酷热难捱。

    这囹圄之内也没有什么斯文人,秋仪之索性脱去了衣衫裤子,光着膀子,只穿着一条宽松松的裤衩,将床上的被褥堆到床铺一角,翘着二郎腿自顾自捧着一本书在读。

    他正读得入神,忽听有人在牢房门外训斥道:“仪之,你这样仪态,成何体统?”

    秋仪之被这话斥得一愣,慌忙翻滚下床,弯腰捡起随手扔在地上的衣袍七手八脚地披挂起来,这才朝门口拱了拱手道:“师傅教训的是。”

    原来竟是贵为当朝宰相的钟离匡探监来了。

    钟离匡只孤身一人前来,浑身散发的冷峻气质依旧慑得别人矮了一寸。只见他努了努嘴,对身后躬身站立的牢头道:“把门打开,我要同他说话。你们都战得远些,如敢偷听,小心脑袋!”

    那老头赶紧唯唯诺诺地从腰间一大串钥匙上拣出一把,哆哆嗦嗦把门开了,一转身便走开了。这牢头走得甚急,就连那一串钥匙都忘在门上,没有取走。

    钟离匡见了,摇了摇头,将那老头重又唤了回来,绷了一张脸道:“你连钥匙都不要了吗?牢头怎么当的?你下去,到你上司那边,就说是我说的,罚俸三个月,懂了吗?”

    那牢头听见钟离匡叫他离开,似乎已忘了自己已然受罚的事实,居然千恩万谢地退了下去,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磨难,死里逃生了一样。

    钟离匡亲自将门掩上,回头见秋仪之还在整理衣服,便说道:“仪之,你知道么?中原古称‘华夏’,其中一个‘夏’字讲的是地域广大,一个‘华’字讲的是衣装华美。你这样衣冠不整,还有什么朝廷命官的体统?”

    秋仪之从小不拘小节,像这样因细枝末节之事,被钟离匡当面数落的事情,他不知经历过了多少回,虽然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口中却已认错:“学生知错了。不过是见此牢狱之中甚是闷热,又无须忌讳他人看法,因此才放浪形骸。”

    钟离匡一面摇头,一面走到义子边上坐下,说道:“你自以为是天高皇帝远,做出了多少无法无天、不计后果之事,才导致你今日身陷囹圄之中。经历了这样一番劫难,这‘君子慎独’的道理,难道你还不懂吗?”

    秋仪之满以为是自己坚决不肯领兵做官,因此触怒了皇帝,才惹得皇帝发怒,导致自己坐牢的,却被钟离匡这句话当头棒喝般打醒了——若是自己当初没有做那些事情,那皇帝也就抓不到自己的把柄,便也没有由头捉拿自己了……

    想到这里,秋仪之忙向钟离匡深深作揖,说道:“仪之真是个笨人,若是早早能够悟到这层意思,何至于沦落至此。”

    钟离匡却不接话,话锋一转,说道:“你的心思,我知道。功成名就之后,能够退隐山林、读书耕田,也算是一个好归宿了。总比那些在朝廷之中勾心斗角、尸位素餐之徒强些。不过你既有意如此,就应当韬光养晦,这样锋芒毕露,身后又何来退路?”

    秋仪之叹了口气,说道:“尉迟良鸿常对学生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人在庙堂’也是一样的‘身不由己’。有些事情到了学生眼前,学生就非管不可,实在是装不得聋、作不了哑啊!”

    钟离匡听了这样,比秋仪之更加深沉地叹了口气,说道:“你有这样的想法……唉……是你的不幸,也算是朝廷的福气了啊。看来,你今生怕是无缘山林了,注定要为朝廷效力一辈子了。”

    秋仪之听到这里,忽然发现钟离匡字字句句之间,都是要劝自己出来做官,立时有些不悦,只是碍于对钟离匡的敬畏之情,才没有发作出来,只说道:“经过这场风波,皇上再叫我出去当官,学生是再不敢推辞的了。只是学生才疏学浅、筋疲力尽,怕是做不好统领幽燕、岭南这样的大官,恐怕要辜负皇上的信任了。”

    不料钟离匡又将话题岔开,说道:“仪之,朝廷百官,大体分为几种,你知道吗?”

    秋仪之听了一愣,略思考了一下,说道:“这倒是难以分别,可以按文官和武将分类、品级高低分类、京官和地方官分类、科举官和杂道官出身分类等等……”

    钟离匡摇了摇头:“这这样的分法,都没说到点子上,我看无非分为这样几种。一种是初入官场的小官,满心想的都是如何飞黄腾达、出人头地,可又不知官场规矩,既想办事,又怕办错事,因此无时无刻不敬小慎微、战战兢兢。

    “一种是老幽燕王府出身的官员,这些人知道自己是皇上的嫡系,光凭着出身立场,混混资历便能加官进爵,因此平日做事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现在看来这种人虽然忠诚,却收成有余而开拓不足。

    “一种是混迹长久的老官痞,他们多少通晓一些朝廷运行的法门,却也知道自己这把年纪更难上进一步,因此或浑浑噩噩、或贪赃枉法,最可恶的就是这一群官。

    “还有一种是位极人臣的官僚,这些人饱经官场磋磨才走到这一步,偏偏身居高位,下面有无数眼睛盯着,上面又有当今皇上这样的英主看着,居然也同新如官场的昏头小官一样的如履薄冰。”

    秋仪之听钟离匡短短几句话中,就将官场百态勾勒得惟妙惟肖,不禁拍案叫绝,却又陷入了沉思,半晌才问道:“师傅,那学生这样的,应当归于那一种呢?”

    钟离匡点了点头:“你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足可见是孺子可教也。要说归类么,这世上独你秋仪之一人,不归于任何一类。你既不求升官发财,也不会去结党营私,甚至不怕犯了过失为国法惩处,诚可谓是异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