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八章 尔撒成婚
    回回亲,亲套亲,砸断骨头连着筋。

    ——回族谚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易卜拉欣开始参加撒尔塔人的各种民俗活动了。其中,具有饮食文化特色的聚会——吃平伙就是一个。

    传说,吃平伙是撒尔塔人的祖先在古代狩猎的时候分配猎物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变成了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

    入冬以后,田地里没有什么农活了。撒尔塔的小伙子们一起弄来一只小肥羊,选择了家境相对宽裕、主妇厨艺不错的优素福家作为吃平伙的主家。

    易卜拉欣和优素福把小肥羊按倒在空地上,将它的脖子朝向西南方。

    请来的阿洪念了一段经文,一刀割断了小肥羊的喉管,然后仿佛大功告成般地起身,用汤瓶里的水洗净双手,回礼拜寺了。

    其他人送走阿洪以后一起动手,剥羊皮,破胸膛,洗干净,放在案板上,剩下的活儿全都是优素福媳妇的了。

    优素福媳妇把大锅里的水烧热,然后把小肥羊放到锅里煮。

    小伙子们脱了鞋子,围坐在热炕上,一边就着金黄的油香,悠闲地刮着细瓷盖碗茶,一边说买卖、谈庄稼、讲新闻,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优素福媳妇先是把羊心、羊肝和羊肺洗净剁碎,拌上葱花、调料、香油,再撒上少许面粉搅匀,按人数分成若干份装在小碗里。

    大锅里煮羊肉的水开锅以后,她在大锅上架起蒸笼,把装好的小碗整齐地摆放在笼屉中,盖上蒸笼的盖子,直到把碗里的东西蒸熟。这便是撒尔塔人的一道小菜发子。

    她在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发子里浇上沸腾的肉汤,再撒上碧绿的青蒜苗,一碗一碗地端上了炕桌。

    优素福笑着说道:“润嗓子的发子来了。”

    大家说笑着吃了第一道开胃的发子。

    不一会儿,优素福媳妇又端上来鲜嫩醇香的爆炒羊肝。

    优素福说道:“常言道,先来的克巴布(撒尔塔语,羊肝)比后来的羊肉香。兄弟们尝一尝味道怎么样?”

    易卜拉欣用筷子夹了一片羊肝,放到嘴巴里咀嚼,口感非常好,既新鲜又有味道,于是夸奖道:“优素福大哥,新姐(嫂子)的手艺真不错!”

    正在这个时候,从厨房里传来了优素福媳妇的叫声:“优素福,过来帮个忙。”

    优素福笑着说道:“刚在这里夸她,她就来劲了。”

    满炕上的小伙子们都大笑起来。

    优素福把煮熟的全羊捞出来,放在木制的容器里稍稍地控一会水。

    贤惠的媳妇双手揪着指甲盖大小的面片下到漂着油花花的肉汤里,小煮了一小会,再舀到碗里,撒上一小撮香菜末儿,导入香醋和油泼辣子面,端上炕桌请大家品尝。

    优素福把冒着热气的全羊卸成了七大块,再把每一大块按照来客的人数剁成若干小份,人均一份。

    每一份平伙里面都有前件、后件、肋巴、胸岔、背子、脖子和尾巴七个部份。倘若吃平伙的人多,肉块就剁得小一些;吃平伙的人少,肉块就会剁得大一些。

    平伙肉按照份子剁成以后盛放在碟子里,在一盘一盘地端上来。客人即可以当场吃了,也可以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圆享用。

    易卜拉欣吃了自己盘子里的一款羊肉,打算把其余的打包带回家,给很久没有吃过肉的父母和弟弟们。

    平伙平伙,平起平坐。首先,平伙肉无论贫富贵贱一律平等。一人一份,份量相同。其次,吃平伙的钱实行人均分摊,既可以交现钱,也可以等到秋天粮食大丰收的时候用粮食抵顶。

    吃平伙是撒尔塔人团结和睦、平等互助的集体精神的典型写照。撒尔塔人豪爽豁达的性格在吃平伙的风俗习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好日子要等到好几年才会有一次。因为地主的剥削越来越重了。官府摊派的赋役也越来越多了。灾年更是越来越频繁了。前年是暴风雨,打折了满地的庄稼。去年是干旱年,地里没有长出几棵苗来。今年中途又来了一场冰雹,打落了满树的水果。农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是撒尔塔人的传统节日阿术拉节,也是妇女和儿童的节日。

    按照祖宗传下来的习惯,麦里燕在家里要做上一顿叫作罗波弱的肉粥。她用火把羊头和羊蹄上的毛燎掉,反复地冲洗干净,放到锅里面水煮,再撒上花椒、青盐,与青稞、小麦、大豆等混合在一起煮。这样的肉粥既有粮食的香味,又有肉的香味,的确美味可口。

    一年一度的斋月到了。

    易卜拉欣严格遵守教规,每天只吃两顿饭。吃两餐的时候分别在前半夜和后半夜,不能见到太阳的光亮,而且白天滴水不进。

    大公鸡叫了头一遍,易卜拉欣和父母已经吃完了早餐。

    尔撒遵循祖先传下来的家规,尊卑有序,尊敬长辈,关爱幼孩,男子为先,妇女的地位相对比较低。

    每次吃饭的时候,易卜拉欣和弟弟们都要等到长辈们动筷子吃了一口,才开始动手吃饭。倘若长辈不吃,他们必须忍着饥饿悄悄地等待着。

    一个月以后,他们又迎来了尔德节(开斋节)。

    清早起来,易卜拉欣和弟弟们要到阿达、阿妈的面前说“色兰”。

    他们跟上阿达一起到礼拜寺里做礼拜。回家吃过早饭以后,还要到埋扎(坟地)给无常的亲人上坟念经。

    易卜拉欣年满18岁的那年秋天,尔撒听说住在对面山坡上本康村的马哈散人马尤布的女儿身体结实,是个当家过日子的好女子,便托村里的人前去说媒。

    撒尔塔人对婚姻的约束十分严格。青年男女不得私自谋面相谈。婚事必须由父母决定。其中的一切问题都要通过媒人在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

    马尤布早就听说过尔撒的大儿子易卜拉欣长相英俊、知书达理,如今见到媒人主动上门提亲,高兴还来不及呢,岂有不答应之理?

    得到马尤布同意的回话以后,尔撒当然十分高兴,马上跑到西南庄的商铺买了茶叶、冰糖、红枣和核桃,用红、黄、绿、蓝四种颜色的纸包扎成四色礼,通过媒人向马尤布家送去了落话礼。

    不久,牛、马两家便履行了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送彩礼。

    麦里燕遵照乡下的风俗,专门把当年新收下的小麦磨成白面,再蒸成馒头准备送给马家。她在馒头的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雪白的馒头顶部如同盛开的黄花,预示着亲家来年五谷丰登。

    尔撒带领易卜拉欣、媒人和陪客等数人,拿着茶叶、红糖、糕点、衣服、耳坠、手镯等彩礼奔赴马家。

    马家隆重接待了牛家的客人。

    马尤布的岁数比尔撒大,白须飘飘,一脸的笑容。他首先是客气地请客人上座,让其中最年长的尔撒坐在中间的上席,然后按照年龄依次坐开。

    马家的儿子为客人们沏上了三泡台盖碗茶。

    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谈笑。

    茶过三巡,便有年轻人端上来金黄酥脆的油香,接着是几盘子炒菜和手抓羊肉。

    最后一道菜是鸡肉。

    撒尔塔人一般请阿洪念经宰鸡,拔毛洗净以后煮熟,按照鸡的部位分解成13块。先把鸡的两只大腿、两个胯子、两块勺勺分解下来,再把鸡翅和小腿剁成4块,把鸡胸部的岔子肉剁成两块,剩下的最后一块是尾巴骨,即鸡尖。在撒尔塔人看来,鸡肉中最上等的就是鸡尖。

    马尤布将剁好的鸡肉块按照客人的长幼尊卑依次分发,把鸡尖让给了来客中最尊贵的尔撒品尝。

    尔撒先是和马尤布谦让了一番,夹起鸡尖又向媒人礼让。席间的客人互相礼让鸡尖是客套的程序,增加了寒暄的机会和谦让的热闹气氛。但是,谁也不能接受礼让的鸡尖。因为谁在席面上要是吃了鸡尖,象征着他代表全桌的客人接受了主人的款待,说明他是今天的主客,今天的宴席就是为他的到来而准备的。吃了鸡尖的客人也会感到被尊重的满足和骄傲。

    马尤布笑着说道:“据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位撒尔塔人请外庄的一位头面人物和本庄的绅士到自己家中做客,没想本庄的绅士不客气地吃了宴席上的鸡尖。外庄来的客人当即拂袖而去,认为自己是贵客,鸡尖理应由他吃,结果却被他人吃掉了,自己的人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因而生气离席。后来,经过双方都认为德高望重的人协调,最后以本庄的绅士牵上两只肥羊上门赔礼道歉才算了结了。”

    尔撒说道:“我听老人们说,宴席上只有鸡头、鸡腿而没有鸡尖,说明这不是一只完整的鸡,有可能是吃剩下的,所以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吃鸡尖的习惯就这样传了下来。”

    在吃吃喝喝之间,牛、马两家商量为了取个吉祥圆满之意,决定在秋后的一个主麻日举办婚礼。

    阴历的9月底,易卜拉欣和马尤布的女儿马奴里如约举行了婚礼。

    当天,易卜拉欣与娶亲的队伍来到了本康村。

    村里的年轻人堵在村口的路上,用土块打、柳条抽,故意惊吓新郎和陪客的骑乘,要使他们摔下马来。即便是新郎掉下马受了轻伤,也不得翻脸生气,还要向那些捣乱分子赔礼道歉。这是撒尔塔人娶亲时候的一个习俗——罚新郎。

    马尤布的家里热闹非凡。亲戚、朋友、邻居们都穿着最好的衣服应约而来,按照亲戚关系的亲疏、朋友交情的厚薄搭上一份礼物,对马家的喜事表示祝贺。

    阿洪征询了易卜拉欣和马奴里的意见以后,当着众人的面念起了尼卡(婚约),说明这个婚姻真实有效。

    在诵念尼卡的时候,阿洪还要议定婚后易卜拉欣给马奴里一定数额的尼卡钱,象征着男子向女子承诺的义务,约束他不得随意抛弃自己的妻子。

    念完尼卡以后,证婚人把预先摆好的一盘红枣和核桃撒向围观的大人和小孩,表示早得儿女。

    大家一起高声欢呼着,一边争抢红枣和核桃。谁抢得多就意味着谁将来获得的幸福多。

    这个时候,易卜拉欣才第一次亲眼看到了自己的新娘。

    新娘的身材十分高大,与身边的女子比较显得略微有点笨拙。她上身穿着前后开叉的过美(撒尔塔人的长裙),上面套着镶有假袖的斜襟上衣,腿上穿着有绑腿带的西古(套裤),脚上穿着一双绣着牡丹花的红布鞋。

    易卜拉欣看到新娘不是自己心目中稀罕(喜欢)的样子,不禁有一些心灰意冷了。但是,现在婚礼都举行了,再不愿意也已经没有办法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古到今,一脉相承,易卜拉欣也没有办法改变。

    迎亲的人们回到尕阴屲牛家的庄窠门前,新娘由送亲的兄弟抱下马车,送进入院子里。

    院子里坐满了宾客。其中一个人站起来,带头高呼道:“哈利。”

    亲朋好友都站了起来,一起和唱祝贺新婚的曲子,按照曲子的节拍击掌或着拍打手臂,将双腿弯曲成骑马的姿势,向左右转圈。

    “哈利”的唱词由宾客们即兴编唱,内容多为新郎英俊、新娘美丽、婚恋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等赞美之词。

    婚礼的高潮部分是戏公婆。

    乡亲们戏谑地将尔撒和麦里燕的脸面抹上锅黑,翻穿上羊皮袄,腰里系上铃铛,头上顶着一扇破帽子,手脚象征性地捆绑住,让他们倒骑着毛驴亮相。

    新婚之夜,闹新房的小伙子们手持准备好的枕头,朝坐在炕角上蒙着面纱的新娘身上砸去。新娘的女友们则用自己的身体组成一道防线,将砸过来的枕头又反砸过去。年轻人哄笑呼叫,场面十分热闹。

    女友们揭去马奴里的面纱,向大家展示新娘的容颜,并且打开带来的箱笼,出示娘家珍贵的嫁妆。

    第二天一早,马奴里同牛家的老少见面拜客。

    下午,马奴里第一次走进牛家的灶房,和了一团面,按照传统擀试刀面,请邻里和老人们品尝新媳妇的手艺。

    麦里燕吃着马奴里做的乏味的长面,觉得她的厨艺真是拿不到桌面上来,心中不禁为易卜拉欣将来的日子担忧起来。

    送走了吃面的客人,马奴里给易卜拉欣新沏了三炮台茶水,恭恭敬敬地端了上来。

    撒尔塔人自古以来酷爱喝茶。

    他们从茶具、茶叶和配料的搭配都是精益求精。茶具由盖子、茶盅和掌盘三层组成。泥细质薄、透亮精致的三炮台是茶具中的上品。如果是来自景德镇的茶碗,那更是茶具中的精品。

    撒尔塔人对茶叶的要求也非常讲究,以云南的春尖茶和沱茶为最高档次。如果是家中来了贵客,都要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重视。

    除了上好的茶叶以外,茶水里还要配上冰糖、桂圆、红枣、杏干、枸杞、葡萄干、无花果等。这样的茶水喝起来苦中有甜,甜中带酸,既能解渴消暑、强心利尿,又能舒筋通络、消化积食。

    易卜拉欣没有说话,低着头用左手端起茶碗的底盘,用右手的姆指、食指和中指环成兰花状夹起碗盖,斜着在茶碗上面刮一下,推开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只见汁清色碧,水汽袅袅,轻嘬慢咽,一股纯正浓郁的茶香渗透到了五脏六腑。

    马奴里的眼睛盯着易卜拉欣,犹豫了一下问道:“易卜拉欣,你为啥这几天对我吊脸子?我们家陪的东西比别人家的一样不少,质量也不差。”

    易卜拉欣没有吱声,自顾自地喝着茶水。

    第二年,马奴里生下了一个男婴。

    男婴的哭声低弱,不到半个时辰便没了气息。

    马奴里伤心极了,哭得死去活来。

    第三年,也就是1920年,马奴里又生下了一个男婴。

    男婴的哭声依然低弱。经过麦里燕的精心呵护,这个男婴居然成活了下来,只是身体比较孱弱。

    易卜拉欣请阿洪给孩子取了个撒尔塔的名字,然后请父亲尔撒再给孙子取个官名。

    尔撒思考了一会儿说道:“这个娃娃特别金贵,第一个字取玉吧。我们尕阴屲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就叫作牛玉山。以后尕娃的名字里都有个山字,让他们记住家乡的大山。”

    易卜拉欣的三个弟弟牛占祥、牛占川和牛占海坐在院子里,一边吃着用青稞面发酵后贴在锅上蒸熟的锅塌和把小米面装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烧熟的米面窝窝,一边高兴地嚷道:“太好了!阿哥当阿达了。我们也有侄儿子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