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商谈了一些细节,毛玠起身告辞,要将好消息回报刘璋。
北宫衍挽留了两句,见毛玠去意甚坚,便表示为示诚意,愿与毛玠同去拜见刘璋,毛玠自然应允,北宫衍遂带一众羌将并十余名护卫与毛玠一同往刘璋大营而去。
天黑如墨,幸好护卫点起许多桐油火把,众人速度倒也不慢,约半个时辰便到了刘璋大营。
如此前的北宫衍一样,刘璋和众文武忍着疲劳等侯毛玠的消息,得知北宫衍率众来降,刘璋不禁大喜,亲率众人出迎。
北宫衍见众星捧月般而来的刘璋,立即跪倒在地,口中道:“末将北宫衍,参见主公!”众羌将也和北宫衍一般行了主仆之礼。
刘璋大喜着上前扶起北宫衍,道:“将军来投,实是大汉之福、璋之幸也,将军快快请起……”
“末将不敢,昔日末将不识好歹,与主公为敌,如今思之,惶恐不已,还请主公降罪!”
“哈哈,过去的事情提他做什么,我们要向前看,不是吗?”刘璋扶着北宫衍,笑道。
“多谢主公……”
“进去说,进去说……”刘璋拉着北宫衍的手进了帅帐。
刘璋道:“将军来投,实乃天天喜事,原应和将军共谋一醉,然璋早有严令,军中不得饮酒,法由璋而立,不能由璋而废,这顿酒先欠着,等到击败了董卓,璋再与将军畅饮。此刻,只能以茶代酒了!”
北宫衍当然不能反对。
刘璋吩咐上茶,又让伙房送上炖牛羊肉、白面馒头,四更将至,众人原有些饿了,这一餐便当作早饭。
期间,刘璋询问了羌族的事情,当北宫衍说起羌人的困难,刘璋表示他会酌情予以帮助,然后又问了些董卓的事情,北宫衍倒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转眼天明,刘璋急于追赶董卓,也不休息,便下令大军开拔。
北宫衍当即表示愿为先锋,刘璋欣然同意,北宫衍遂率羌兵往北疾驰而去。出发前刘璋命几个贴身亲卫顺北宫衍一同行动,不是为了监视北宫衍,而是刘璋想到关羽也在前面追赶,虽然早走了大半天,但是步兵速度远不如骑兵,不出一两日必然被北宫衍追上,为免两军发生误会,刘璋这才派了亲兵带了他的亲笔信与北宫衍同行。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北宫衍走后,刘璋仍命华雄警戒两翼,他率步兵居中,追着北宫衍的脚步去了。
槐里,右抚风治所,原有重兵把守,但是刘璋北伐后,董卓有感兵力不足,四处调兵支援前线,槐里重城守军仅剩千余人,董卓北撤前想到此去北方后必定困难重重,钱粮筹措、兵员征召都是问题,遂下令通知槐里守军携城中金银随行,原本董卓还想带上城中粮草,可是李儒进言追兵不远,情况万分紧急,还是及早撤退为妙,而且带上大量粮草必然会影响大军的行动速度,极易被追兵追上。
董卓急于逃命,遂同意李儒的意见,不要粮草了,但以他的性格,他得不到的,他的敌人也别想得到,于是命令守军撤退时举火烧毁所有粮草,同时放火焚城,以拖延刘璋军行动。郡尉严格遵守董卓的命令,金银运走后,便要下令焚城,然而不知何故,消息被百姓所知,受尽苦难的百姓顿时愤怒了,他们拿着家中的锄头、柴刀、猎叉等等工具将城中道路堵个水泄不通,警告西凉兵,若是在城中点起一处火苗,那么他们情愿和西凉兵同归于尽,反正城池被焚烧,无衣无食的他们也会死在即将到来的隆冬之中。此时的郡尉兵马不过六百人(为确保金银安全,董卓命郡尉派四百护送金银前行一步),面对数以万计的愤怒的百姓,他毫不怀疑,如果他真的把百姓往死里逼,那么他们一定会把他撕成碎片。郡尉连忙阻止士兵点火,并声称焚城之说只是谣传……
最后,郡尉在百姓的监视下灰溜溜跑出了城。董卓得知郡尉违逆了他的命令,将槐里完好的送给刘璋后,顿时火气,当场就要砍了郡尉的头,还是李儒以“形势危急,正是用人之际”相劝,郡尉这才躲过杀身之祸。
西凉兵撤退后,城中无人管理,百姓失去了约束,立即开始哄抢府库和原西凉军的府邸。许多百姓为了一斤粮食、半尺花布之类不惜与别人大打出手,昨天到此时,城中已经酿成许多惨案,数十百姓身亡。
刘璋得知后,一面继续追赶董卓,一面分出五百士兵占领了槐里,威风凛凛的益州军开进城中后,城内的情况很快稳定下来。
午后,刘璋军正在小憩,忽然接到北宫衍的报告,他和受阻于泾水的关羽相遇了。
原来董卓不知道北宫衍能不能为他争取到足够时间,故而率军渡过泾水,万一北宫衍拦截挫败,他便还可以以水代兵,利用泾水为他拖延追兵。自然,想要以水代兵,他便不会给刘璋留下舟船,于是他下令将泾南的所有舟船一律征用,待大军过了泾水,又在泾水边放一把火把船只烧了个精光。
追到泾水边的关羽非常沮丧,但他并没有绝望,他一面让士兵四处搜集舟楫,一面命人砍树伐竹赶制筏子。
正当士兵干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游弋在外的斥候来报,一支羌兵正在全速杀来。正在为放跑了董卓而懊恼的关羽不禁闻言大喜,不知北宫衍已然成为战友的他立即下令沿泾水结阵,准备背水一战,消灭这支羌兵。
一直全力奔驰的北宫衍见关羽开始列阵,立即明白对方误会了,连忙在距关羽三里外约停兵马,同时下令刀剑归鞘,表明无意与关羽为敌的意思,随后派刘璋的亲兵前去联络关羽,说明情况。原本北宫衍还以为刘璋是为了监视他才特意派亲兵跟随,此时才知道刘璋的真正用意,不禁为自己的小心眼而脸红。
刘璋的这几个亲兵中有两个关羽以前也见过几次,算是认识,再加上看到了刘璋的亲笔书信,这才相信了北宫衍已经投降,传令大军解除战备,继续寻找、赶制渡河之物。
北宫衍领了几名羌将求见关羽,得知消息后,也下令羌兵帮忙。
然而羌、汉两军共有两万三千士兵,更有一万三千匹战马,短期之内,根本找不到这么多的渡河器材,无论北宫衍、还是关羽,只能临水大骂董卓奸诈。
刘璋得知消息,也是无能为力,只能赶到泾水边再作打算。
傍晚时分,刘璋抵达了泾水边,得到消息的关羽、北宫衍远远出迎。
刘璋和关羽寒喧几句后,便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泾水河边。
后世有个成语叫做泾渭分明,原意说的是在泾水和渭水汇合的地方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但是刘璋也知道,关于泾水和渭水谁清谁浊的争论持续了几千年,直到满清乾隆皇帝时还曾下旨让当时的陕西巡抚调查真相。虽然没能在汇合处真正一睹泾渭分明的现象,但分别看过渭水和泾水的情况后,刘璋自然得出了结论。
泾水,长九百余里,宽十至二十丈,说起来并不算宽,许多地方水不及胸,如今又是枯水时节,水深更浅,按说应该可以徒涉,可是泾水流域都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水中含沙量极大,当地民歌便唱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可见在泾水河底必定淤积了大量河沙,若是徒涉,必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关羽和北宫衍忙碌了半天,也不过找到四只可供五六人横渡的小船,加上赶制的一些竹筏、木排,到现在仅渡过去不到两千人。因为渡河工具简陋,战马无法渡运,因而此时过河的清一色是步兵。虽然董卓已是惊弓之鸟,但是仅凭两千步兵追击的话,无疑是自投罗网,因而只有少量士兵乔装改扮后追了上去,大部份士兵也和南岸士兵一样,在渡口上下游搜寻船只。董卓为了防止追兵过河,在南岸的船只几乎全部烧毁,但是对北岸的破坏并不严重,最后被士兵搜寻到十几条小船。
看着载员仅十余人的小船在浑浊的河水中慢慢被撑向对岸,刘璋心里不禁着急起来,以这个速度,七万多人马全部过江没有两三天功夫根本不可能,可是等到两三天后有大量马匹代步的董卓军都在三四百里之外了,还怎么追赶?或许羌骑先行渡河,再能追上董卓,可是关羽和北宫衍早就试过了,那些战马一旦上了摇晃动荡、起伏不定的船只立即便会惊恐发狂,无论骑手如何安抚皆无用处,第一次试渡三匹马便有两匹在发狂后不慎落入了河水之中,一入水后战马更是惊恐万状,疯狂的挣扎,结果一转眼便陷入了深深的淤泥之中。一连试了数次,白白损失了八匹战马后,关羽和北宫衍不得不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