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4年,太皇太后不在了,汉武帝刘彻可以说了算了。
刘彻不喜欢在未央宫正殿宣室上班,那里一上朝看都是老气横秋的脸,害得他说话声音不好意思太大。他喜欢到清凉殿,和他亲定的‘内朝’人员议事。此时虽然没有内朝一说,但刘彻已经想好了,到时候就搞一个内朝,研究国策自己说了算。
刘彻确定了要向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但还是担心后院起火,于是,在沐浴日招来了几个亲信:“你们分析一下,现在诸侯王有谁有能力、又有胆量造反的?”
刘彻要对付诸侯王,真不好意思在正殿宣室的朝堂上说,只能在这里与他们讨论。
这帮人员官职不大,也不姓刘,与刘家没有什么亲戚,狠不得把诸侯王一个个整下去。要他们分析和找对付诸侯王的办法,他们鬼点子多的是。
有人把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兄弟俩、放在有想法人中的首位。
田盼曾经骗过刘安,说“现今陛下没有太子,大王(刘安)您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从此时起,刘安的心就有些不安分了。说刘安有造反之心,不是捕风捉影。
但也有人反对,说刘安不会的,他在研究豆腐的做法,搞气球上天的科研项目,还要写书,没有时间想造反的事。
刘安一出新书,就寄来给侄子刘彻看。刘彻很佩服很敬重这位有才气的叔叔,他要是研究热气球,说不定能把马车研究到空中走,到时候他刘彻出行脚不落地,只管像大雁一样,走空中……
刘彻把刘安想成一位有希望的科学家,相信淮南王叔叔刘安不会造反。
有人把中山王刘胜提出来,说他曾经敢把官吏侵夺欺凌诸侯王的事,向给汉武帝奏报,让皇上增加对诸侯的礼遇,废止有关官吏检举诸侯王不法行为的文书,对诸侯王施行优侍亲属的恩惠。说明他心里不平衡,而且胆子不小,有可能谋反。
说中山王刘胜要谋反,刘彻马上否定:“我九哥不会,他跟我说,他准备造二百个儿子出来,现在只有一百二十离开目标还远着,他的心思在‘造人’,没有时间造反。”
接下来有人说:“江都王刘非,他在江都王位二十多年了,会不会有什么想法?”
说到江都王刘非,汉武帝刘彻沉思了。
刘非是刘彻的五哥,他性情勇猛,十五岁向景帝请求,要出征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赐给刘非一将军印,去打吴军。吴军战败后,刘非封王到了江都,管以前的吴国,并因战功获得了天子赐予的旌旗。刘非好战,好修公馆,扫揽四方豪杰,十分骄奢……
刘彻深思了一会,担心起来,想评价一下五哥,但还是没说出口,只是间接地问:“我五哥他现在怎么样?”
有人就说了:“江都王爱招揽豪杰,而且骄奢,在江都为王时间长,近日听说,在江都国有人在寻‘赵王勾践剑’,不知道是不是大王刘非所为。我看对他应该多加匡正了,不然哪一天出事了,皇上您还不知道……”
也有人说江都王刘非不会造反的,他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出来的,知道造反没好结果……
一时间,大家都在讨论起江都王刘非了。最后刘彻说:“我们不是说他要造反,但是找个有能力的人去匡正他,是有必要的。你们帮朕推荐一位,能够匡正我五哥的人来。”
要推荐人才,在场的主父偃来精神了。他脑子一转,就想到了大学士、大博士、大儒家董仲舒。
一提董仲舒,主父偃脑子里就出现董老的形象:头戴一布衣博士帽,国字脸上眉如墨画,慈眉善目;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虽怒时而若笑;爱穿一件灰色长衫,登着一双平跟布鞋,坐如钟行如风,神态风流韵致,目光炯炯有神,才气横溢……
主父偃当然不是看中董老才气横溢,是看董仲舒在长安,他主父偃的才能就被淹没,他的文章就出不了彩。如果哪一天有机会,一定要把董国相推出长安。
想到这里,主父偃马上说:“皇上,江都国美丽富饶,那里有盐有铁铜,是纺织大国,又是很多手艺作坊,象油漆精品丝纺……现在国力强大,可你五哥近几年也不来朝拜了,有想法了。找一个能力去匡正他,很有必要。如果要推荐人才,我觉得儒家大师董仲舒——董老,非常适合这一角色。”
皇上听主父偃说来,很有道理。董仲舒现在可是大汉最受尊重的大博士,他的儒家思想,已经是‘出百家,独尊儒术’是大汉统一思想唯一理论,要他去匡正五哥,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可是,刘彻有点舍不得,他刚竖起的大思想家,让他下基层当个国相,不仅仅是大材小用,还会不会影响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想到这里,刘彻说:“让董老去好吗?你主父偃,主中大夫是不是忌妒董老在长安,你的文章就会被淹没?不如你去江都国吧?”
刘彻爱展示他能窥视到别人的心思的能力,经常直言不讳。
现在的主父偃,已经是中大夫了。他一年之内连升四级,郎中、谒者﹑中郎﹑中大夫,被刘彻破格任用,现在可是刘彻身边的红人。要他到江都国去,主父偃哪里舍得?
主父偃有些后悔,干吗自己提出去江都国的人选?他后背渗出细细的汗珠,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世上没有后悔药,后悔无济于事。办事果断的主父偃,要说服皇上让董仲舒去江都国。
主父偃脑子滴溜一转,道理来了:“皇上啊,我的性格外向,与您五哥有些类似,我怕我去了没几天,说不定与你五哥就干起来了。董老不一样,典型文人书生气,与你五哥可以互补。更为重要的,董老理论水平比我高,说话有道理,容易说服你五哥。再说,董老年纪大,他办事跑腿没我灵活,我侍候在你身边,你办事也方便些不是吗?”
主父偃说的在理。董仲舒为人耿直,虽然理论水平高,但说话办事还是不太灵活。他主父偃八面玲珑,跑腿办事是把好手,还是把主父偃留在身边的好。再说,匡正五哥也是大事,比起董仲舒的理论学术要大得多。
刘彻想通了,说:“就让郑当时国相回来管水利,他对长安的水利情况了如指掌;让董博士到江都国去当国相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谁还敢说不好?
都说好,就是卫青没吭声。他一看大家者说好,他说不好也没用;他有时候很能忍的。
江都国现在的国相是郑当时。郑当时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刘邦下令所有项羽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羽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刘邦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羽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
郑当时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汉武帝即位后,郑当时由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现在是江都国相。
刘彻喜欢在这偏殿议事,没有那些朝廷元老的目光,他桌子一拍:“好,就这样定了,叫董仲舒马上觐见。”
主父偃乐得合不拢嘴,屁颠屁颠跑到门口叫来人,指使门口守候的侍者,马上传董仲舒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