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二章 装鬼
    入夜一更时分,冬日里天空干燥少云少星,月行中空,那月光要比夏日来的暗淡许多,寒风呼呼的吹,幸运的是夜里无雪,山林的里并不难走,不然厚厚积雪盖着,下山变成了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啪!”的关门声,何伯将梅花山庄大门紧紧关好,取出一副青铜大锁,横着串上,“卡扎”一声,收好钥匙,他身后站着两个人,一个是背着包裹,腰携龙鳞匕的朱魁,还有那儒衫飘飘,手持文士长剑,那高昂的盘发用锦帻束好,一根玉簪横插着,好一副武侠小说中正派老前辈的风范。

    张俭原本打算要与朱魁分开走,他知道自己小弟子的本事,若是他一人,独自逃下山是很容易的事情,谁会去注意一个不过八岁的少年,怕是会当做山中迷路的野孩子而已。

    不过半个多时辰前,张俭终还是扭不过朱魁的倔脾气,同意让他跟随,一同去江夏。

    张俭的打扮终于让朱魁切身体会到汉代儒者风范,夫子曰君子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真正皆会者方可称真儒者也。

    朱魁一直以为张俭书房里的青铜佩剑,不过是摆设而已,刚刚张俭取下后,见他耍了个剑花,才知道这个老夫子击剑之术也是不错的,或许不像勇猛武将他们那般,双手布满老茧,可以大力的劈杀,然而这些儒者却有一种独特文士之勇,这种勇气可持剑杀人,可心如镔铁,这是后世儒者永远不能比的。

    手无缚鸡之力,是不能形容秦汉的文士书生。其实在隋唐以后,文士们才开始真真正正的弃剑从笔,以手持折扇为荣,君子六艺中,射艺成了摆设,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

    何伯挑起两箱行李,走到张俭身旁,抬眼示意了一下,在问着是否可以启程了。

    张俭回着头,望着那梅花山庄的牌匾,看了最后的一眼,这祖先留下的别院,他又要逃亡了,祖先曾为异姓王,不想后世子孙,一代不如一代,竟过起了四处躲藏的生活,愧对先祖啊,沉了口气,淡淡的道了声:“走吧!”

    何伯应声挑起行李,看了一下身后朱魁表示启程,自个紧紧跟了上去。

    毕竟是生活三个月的地方,心底多少都有点不舍,朱魁同样望着那沉寂在黑夜中的梅花山庄,那么的孤寂与荒芜,心中呓语着:“希望这些县兵、游侠等人,若是发现山庄后,察觉人都逃走了,能够理智一点,别破坏了这里一房一木。”

    山庄里已经没其他值钱的物件,金银珠玉都收在何伯的担子里,重要的书籍也被一一收走,除了书房藏有的普通书简,就只有木案,草席等家具了。

    朱魁并不担心暴怒下游侠与县兵们,发现书房的藏书后,给予破坏来发泄,在汉代,书籍是很珍贵的物件,尤其是在平民百姓眼里,哪怕不识字,也会收藏家中,让后世子孙有机会用上。

    因此,历史上常有贵族有烧书的记录,却鲜有百姓毁书之举。

    唯一点,就是怕那些莽夫们,大肆搜查下,把书房给漏了,没发现里面的藏书,之后就一把大火烧起,要把山庄焚尽,那才是最大的破坏,只是如今朱魁也只能祈祷上天的庇佑,可惜他无能为力,只能叹息一声,小跑起来,遥遥朝二人追了上去。

    深夜,寒风中的梅花格外的清香,三人在在梅花林中,快步奔走着,夜色下,人的视线不过三丈远,但对熟悉地形的朱魁三人,影响并不是很大,只要看得清身前四五棵梅花树,那便不会迷失方向,半个时辰后,就已经快到梅花树林的外围了。

    白天里,那些已经进入梅花迷林的县兵和游侠们,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山庄,而后天渐渐暗了下来,入夜后,一个个纷纷燃起篝火,他们这几伙人早有准备,深知梅花迷林不好走,不容易找到,准备了不少干粮熟食,围着篝火一边吃着一边等待天亮,对那高额的赏金依旧不死心。

    这些人多是生活在高邮县一带多年本地人,对梅花迷林自然有一套应对方法,以求找到山庄,捉到张俭,所需不过多耗些时间。

    那黑夜里的篝火,他们却没料到给了朱魁他们大大的警示,一团团火光正好让人知道,哪里有人,哪里没人,让他们可以轻易的避开来。

    这些县兵、游侠们万万没想到,他的目标已经得到目标,而且已经偷偷的逃过他们的包围圈,逃了过去。很快,只要过了前面那四组梅花树圈,就可转出梅花树林,下得山去。

    忽然,前方传来几声叫骂声,让快要放松心情的朱魁、张俭、何伯三人,立马将胆又提到心眼来,停下脚步,侧耳警惕着,那张俭甚至微微将佩剑拔起,那朱魁也倒提龙鳞匕警戒着。

    “你这混蛋,白天爬山溪的时候,竟然把引火石给掉到水里了,害的我们今夜生个火都不行,冷死我了。”一道尖酸的骂声,一听就知道是个男子。

    “我这。。。这不是不小心么。。。”另一道男声听起来畏畏缩缩的。

    “好啦,都别吵了,快点走,找找看是否能遇上其他人,好去借个火。”最后一道男子声音,应该是领头人。

    好熟悉的声音,什么地方听过,朱魁闻声后脑中第一道念头,他略一做想,便记起白天里自己回山的时候,那溪水旁见到的三个县兵,那畏畏缩缩的男声与溪边大胡子县兵说话语气一摸一样,特别好记好认。

    “前面有人,这么过去,怕是会被意外的撞上。”停下脚步的张俭,横着佩剑,皱眉对朱魁、何伯二人说着:“听声音有三人,恐怕就是魁儿说过,前来捉捕我等的县兵游侠,若是绕路,要往后退好远,走另外条路,怕要耽搁许久时间。”

    “老师,前面三个我知道,是县兵,早前我在林外溪水旁无意中碰见过,我记着他们的声音。”朱魁一边说着,一边思考着对策。

    张俭心中暗算着,是否拼一把,黑夜中以有心算无心,杀三个普通县兵应该不是问,冷声道:“三个县兵,也想动老夫。”哼了一声,就要上去做那狭路相逢勇者胜之事。

    书生一怒,笔伐春秋,但也敢杀人,何况是张俭这样的汉代老儒,什么场面没见过,他一路躲避朝廷追捕三年多了,其中早杀过县兵,眼里存有杀气。

    朱魁一把抓住他的手,劝说道:“老师教过弟子,君子要多动口,少动手,弟子有办法引开他们,老师和何伯可先去山下那柴夫家中暂避等候,弟子很快就会追上回合。”

    所谓的柴夫家,位于高邮县外的一小村中,有些偏僻。前些时候朱魁见那何伯一个老人家忙里忙外的照顾自己,心底大感过意不去,便请示张俭,闲时下山给人当家教,换取木柴,这户柴夫家乃是朱魁问了好几座村庄,最终才寻得。

    曲曲一些木柴就可让人教习自己孩儿识字,本是大大便宜的事情,只不过那朱魁年纪甚小,山下的村民们根本就信不过这个年纪不过跟自家仿佛的少年,故而无人愿意聘请朱魁。

    不过黄天不负有心人,终有一户人家,慧眼识人,他见朱魁衣着光鲜,气质不凡,言语间不似少年,那柴夫像是走南闯北过,他人虽然不通儒学经文,但朱魁最随意的讲解一段《论语》后,这人竟然能明白,随即立马答应用柴火来换儿子读书的机会,此外更是提供不少野味。

    这一个月的认识,朱玉与这户柴夫交情十分的好,那山下小村的地址,朱魁曾带何伯去过,同时也告诉那柴夫家,自己师承山中一位隐居贤人。

    以朱魁对那户柴夫一家的了解,深信自己三人去他们家借宿一两晚,不是问题。

    “老师请相信弟子。”朱魁手持龙鳞匕,信誓旦旦的保证着。

    “你真有把握?”

    “嗯!”

    看着朱魁那坚定的目光,张俭觉得自己的弟子那稚嫩的脸上,有自信、有睿智,心底告诉自己可以信任,捋着下巴的胡须,答应道:“那好,你自己小心点。”

    “我会的。”朱魁应了声,又对何伯说道:“何伯,将你那身白色大衫借给我,我有大用。”

    何伯并没多问什么,听了他的话,将手中的行李放下,解开背上包裹,翻了翻,便将那件白色大衫交予朱魁。

    朱魁接过手来,将白色大衫平摊在地上,又从一旁梅花树上,切下两节梅枝,一长一短,撕下身上的一节衣袖,做成一个十字架,然后把长衫绑在十字架上,成了一个白色长幡。

    朱魁提着长幡就走,回头示意了张俭他们,听到自己弄出动静引开那三县兵后,让他们即刻通过。

    轻轻踏着脚步,慢慢前行着,大约走了近百步,就听到前面刀兵挥砍着周围树枝杂草的声音。朱魁定了定神,深呼吸一声,确定了下那三人离自己的方位,以及自家老师的需要通行的路线。

    夹了夹紧,手臂内的长幡,狡兔一般惊起,仰天大喊了一声:“张俭,尔往哪里跑,你今晚是逃不掉的。”随即朝着另外一个方向,拔腿狂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