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换代历来就意味一个杀戮与一个改变。杨坚的登基对于北周皇室的杀戮是连已经退位给自己的九岁小外甥周静帝都没有放过,然像可怜的周静帝一样大小的杨坚儿子们却因为他的登基而小小的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公元581年,杨坚登基为帝后,追封先祖的同时大封宗室。在他登基十一天时即二月二十五日,册封其弟杨慧为滕王,杨爽为卫王,除早先已经被册封为太子的大儿子杨勇外,其他儿子杨广、杨俊、杨秀、杨谅分别被册封为晋王秦王蜀王汉王。
因为杨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马上天子,对于天下没有像那些马上天子的开国帝王一样有着绝对的掌握,且在魏晋以来皇帝都是通过加封宗室掌控军权以确保皇室对于政权的有力控制。对于通过“和平”手段取得天下的杨坚来说,虽然有实力反对他的人都被镇压了,但是就算他已经做了皇帝,反对他、想取代他或者想让北周复辟的大有人在。“始迁周鼎,众心未附,利建同姓,维城宗社”。所以杨坚在刚刚登基没多久后,就把几个小儿子分封到各地镇守各方。
杨坚分封到各地的藩王儿子都占据着大隋的战略要地,行使着只低于皇帝的藩王权力。其中13岁的老二晋王杨广,被任命为设在并州(今太原)晋阳的河北道行台尚书令,武卫大将军。并州在《周礼·夏官·职方》记载乃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且据《舆地广记》载,周(不是北周)时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在春秋战国时并州是晋国的国土,所以杨广的爵位晋王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到了此时的并州还是一样有着显赫的地位,曾经还是刚被灭掉不久北齐的别都。纳入北周,如今成为大隋的国土后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并州背靠大漠,南近京洛,东临华北大平原。这个地方既是隋朝抵御北面草原游牧民族入侵的屏藩,又是捍卫京城控制中原的战略重镇,在冷兵器时代一直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杨广12岁的弟弟老三秦王杨俊被任命为河南道行台尚书令,治洛阳。河南在京城长安的东面,位居天下中心,是隋朝控制东方的门户。其洛阳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杨广的另一个被册封为蜀王的弟弟老四杨秀虽然只有10岁,也任命为设在成都的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出镇益州。益州在京城长安大南边,有天府之国之称,沃野千里,是粮食的重要产地,且地势险要。既是当时尚未统一天下的隋朝京城的南面大门,更是将来攻陈的战略要地。同时这一个地方因“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很容易让有野心的人在这里割据称王称帝,且益州在杨坚的眼里也是“巴蜀阻险,人好为乱”。奉车都尉于宣敏更是曾向杨坚谏言:“但三蜀、三齐,古称天险,分王戚属,今正其时。若使利建合宜,封树得所,巨猾息其非望,奸臣杜其邪谋。所以这一地方杨坚不得不派一个自己的儿子来镇守,哪怕儿子只有10岁。
杨坚的儿子们除了被册封为皇太子的大儿子杨勇作为储君留在京城,还有6岁小儿子汉王杨谅可能是因为太小无法出镇地方也留在长安,都被派到地方上去为国“戍边”。说实话派出去最大的儿子杨广都只有虚岁13,在温室里成长的杨广兄弟可以说是真正的年少无知。但是对于帝王来说,年少与无知算的了什么,只要是他儿子就行了。因为皇帝的他可以让天下最为优秀的人才去教导与辅佐他那尚未懂事的皇子。
杨坚在为儿子们选择的官署人员以及老师应该来说绝对是一流的,我们可以从杨坚为儿子杨广选的辅佐人员就能看出。杨广出镇并州的辅佐人员先后主要有李彻、王韶、李雄、张衡、韦师、段达、冯慈明、张虔威“八大金刚”,他们分别出任河北道行台的重要官职以辅佐,同时也担任尚在成长中杨广的老师。我们可以从这八人的“简历”就能知道这八个人绝不是一般的教学夫子。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在北周时期就是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出征过吐谷浑、北齐,是一名上过战场打过仗的真正将军。在杨坚取代北周后,被杨坚封为左武卫大将军,出任云州刺史。在为杨广选人的时候,杨坚认为李彻是前朝旧人,在军旅中颇有建树下诏李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在蜀王杨秀出镇益州的时候,杨坚对身边侍臣说:“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从这话足以看出杨坚对李彻的看重。
王韶字子相,自称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北周时屡次因为军功受到提拔,官至大将军,可以同三司一起商议国事。周武帝攻取晋州后,想要班师回朝,王韶谏道:“北齐朝纲混乱,已历数代君王,这是老天助我朝王室,可以一战而灭掉北齐。如果现在放弃这次机会而回去,恕臣愚钝,很不理解,希望陛下好好考虑这件事。&最终武帝听取了王韶的意见。等到灭掉北齐,王韶因军功升为开府,封为晋阳县公,周宣帝即位,拜为丰州刺史。等到杨坚登基,晋升爵位项城郡公,加位大将军。晋王杨广出镇并州后,王韶就被任命为行台右仆射,跟随在杨广左右。王韶性格刚直,晋王杨广很是畏惧,每件事都向他咨询,不致违犯法度。王韶曾奉使巡视长城,走后晋王凿池引水,建造三座假山,王韶回来,用自我锁拷的方法而谏阻,晋王于是致歉而作罢。他与李彻是一文一武,是杨广的左右臂膀。
李雄,字毗卢,赵郡高邑人也。曾从达奚武平汉中,定兴州,又讨汾州叛胡,其后复从达奚武与齐人战于芒山,诸军大败,只有李雄的部队保全。周武帝时,跟从滕王宇文逌破吐谷浑于青海,以功加上仪同。周宣帝即位后,跟从行军总管韦孝宽略定淮南。李雄以轻骑数百至硖石,说下十余城,拜豪州刺史。杨坚登基后拜鸿胪卿,进爵高都郡公。晋王广出镇并州多年,杨坚让李雄为河北行台兵部尚书接替前面说到的李彻。杨坚曾对李雄说:“吾儿既少,更事未多,以卿兼文武才,今推诚相委,吾无北顾之忧矣。李雄文武两全,为官正直,听说因为他看起来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使得杨广对他又敬又怕。
段达,姑臧(甘肃武威)人。父亲段严是北朝的朔州刺史,爵位是襄垣郡公。段达三岁袭爵位。史书载,段达身高八尺,善于骑射。他在隋文帝即位前就跟随隋文帝左右。隋朝建立后,段达被封为车骑将军。在杨广的晋王府任参军。
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人,是北齐皇亲。杨坚建隋后为开三府官,任司空司仓参军事。在杨广的晋王府任司士。
张虔威,字元敬,清河东武城人,从小聪敏,涉猎群书。他的伯父张嵩之曾对人说:“虔威,吾家千里驹也。十二岁的时候,就在北齐出仕做官了。十八岁为太尉中兵参军,后累迁太常丞。杨坚做丞相时为相府典签。在杨广的晋王府为刑狱参军,杨广非常赞赏他的才能。与晋王府的张衡俱见礼重,人称为“二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