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去年一年都按兵不动,既没有用兵的地方,也是自己在埋头调整。
给文鸢等高级将领做了做思想工作,也没什么说不通的,他们不是崇尚西方制度吗,西方国家的軍队哪国是直接归皇帝管的,所以他们的心里障碍还是在利益方面,主要是不想受制于文官政府,但英国是这样,法国是这样,德国軍队也是总参谋部权限最大,朱敬伦恩威并施他不接受也不行。
軍队的爪牙是不是剪断了目前还不好说,但至少已经给他们套上了一个笼头,让他们不至于跟文官政府拧着来,否则预算也没有,后勤补给也没有,甚至文官政府还能够决定不配合军官的升迁,軍队算是统一进政府里了。
因此太平天国的局势变化,现在兵部就有了绝对的发言权,去年总参谋部就给他们做过计划,一旦太平天国局势恶化,大明的目标是至少分割太平天国一个省的国土,最现实的当然是浙江,从福建北上就能攻取浙江,跟大明国土是连为一体的。得到苏南地区也不算坏,跟江西同样能够连成一体。当然最完美的是,全部都得到,这样大明就掌控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整个江南地区。
如果只需要分割一省,大明基本上什么都不需要做,静待湘军将太平军主力歼灭,然后明军北上摘桃子,如果两省都想要,明军得做好等太平军失败后,然后调集兵力跟湘军进行决战,争夺江南。
但如果想要全图两省,不知道要等多长时间,谁也不清楚湘军在江南会跟太平军纠缠多久,这两个死对头已经缠斗了二十多年,谁也不敢肯定是不是会继续缠斗下去。军事计划中,估计到了这种持久战的情况,那么明军可以选择先攻占太平军的浙江,在打江苏,弄不好最后明军要先打太平军,再跟湘军打一场。
现在的明军已经不怕开战了,全体上下别说打江南了,就是打北亰都不觉得有难度,北伐中原的呼声就没停止过。
但列强会那么容易就让大明一统全国吗,别说一统全国,恐怕是江南地区,他们都不能接受被明军全部占据。
另外朱敬伦也看到了,此时一统全国,对大明来说,不是利好,很可能是利空,一个救灾就让大明有些挺不过来,整个国民经济大受影响,统一了全国,就背上了几亿教育程度低下的民众,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的包袱,不是背得起背不起的问题,而是在大明工业化正在发展的时候,背上这个包袱的机会成本太大。
朱敬伦很早的战略就是,以东南沿海地区,最容易发展经济的省份为根基,尽快完成工业化,才能积攒出一统全国的实力,近二十年过去了,大明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只是世界二流,放在欧洲大概能够意大利这种穷光蛋帝国主义比一比,只比希腊等东南欧国家强一些,跟英法德等先进国家差距很大。
另一个顾虑就是,现在就发动北伐,正在经历灾荒的老百姓还得死多少?中国民族的元气还得损失多少?
跟湘军争江南是一定要的,这里显然附和大明优先以容易发展经济的地区为根基的战略观念,但要一口吞掉江苏和浙江两地,不管会不会引起列强干涉,光是一个可能让这个地区陷入持续不断的拉锯战一条,朱敬伦就不能接受。
江南毫无疑问是中国的精华区域,经过太平军跟清军多年的拉锯,损失人口达到七成,虽然很多是逃走了,但死亡的恐怕也有一半。这是精华地区,不只是经济,文化上也是,因此江南动乱造成的中国精英流失难以估量。
因此朱敬伦在听取兵部的汇报之后,告诉他们不要以争地为目的,哪怕一个省都不占,只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这一地区的稳定就值得做,因此不要以争地为目标制定计划,而要以最短恢复地区和平为目标进行计划。
根据修订的计划于是变成了,一旦湘军对太平军取得决定性优势,大明立刻介入,在湘军消灭太平军之前,攻取对方防御薄弱的浙江,然后再跟清军坐下来谈谈分割领土的问题。
可不等大明找清军谈,曾国藩反倒是给朱敬伦写了一封信,在大明待过多年的曾国藩,对朱敬伦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有时候觉得朱敬伦有些沽名钓誉,但是他相信朱敬伦心里是抱着施仁政的思想的。
于是曾国藩在信中跟朱敬伦讲仁义大道,评论自从拜上帝邪教倡乱以来,江南久经战乱,百姓十不余一,大明也是礼仪之邦,不该与这些孽障为伍。曾国藩还直言不讳的表示,或许将来明清会争天下,但那也争的也是一个有仁义道德有忠孝礼仪的天下,而不是一个仁义充塞,率兽食人,甚至人相食的天下。所以他建议跟明军联合灭发匪(太平军),曾国藩表示大清很愿意跟大明在江南划僵而治,永为友邦。
朱敬伦很想阴曾国藩一把,比如把这封私信公开,这可是与他国妄议划分疆土啊,曾国藩的名声恐怕又会臭了,不知道这个老夫子还能不能经得起这一次打击,更阴的是,曾国藩可以回一封信,表示如果是跟曾氏划分疆土,大明非常愿意,如果是跟满清划分疆土,大明绝不答应,恐怕这封回信发出去,会彻底毁了曾国藩的。
但曾国藩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些,他敢于冒风险给朱敬伦写信,那是把朱敬伦看作一个仁人君子,朱敬伦如果阴他一把的话,就显得太下作了。
不过朱敬伦真的给曾国藩回了一封信,没有谈划分疆土的问题,而是表示希望湘军在作战过程中,能够少造诛戮之事,以全人命为上。
曾国藩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他屠杀的行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怎么会做出那么令人发指的事情呢,安庆大屠杀很能说明问题。
湘军进城后,俘虏了上万人,曾国藩让全部都杀掉,曾国荃反倒是不忍心。曾国藩去信安抚他的弟弟说,“既然出来带兵,就应该以‘杀贼’为志向,何必以多杀为悔?此‘贼’掳人杀人之多,流毒南方。所称的‘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就算周王孔圣生在今天,也绝没有不力谋诛灭的道理!既然下决心诛灭,绝没有以多杀为悔之理!”
曾国藩的回复表达的是他的态度,那就是对太平军信仰上的不认同。以事实判断,安庆的太平军已经被包围了两年后才战败,这显然是铁杆的长毛,是不可能拉拢过来的,所以还是杀掉的好。
还有一种说法是,曾国藩当时带兵十年,多次感叹不愿让后人再带兵,那他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彻底,也就是不能留后患,所以才斩草除根。
无论以何种方式判断,一旦曾国藩攻占天京,那里的太平军和家属恐怕不会有好下场,要么全部战死,要么全部被屠杀。这也是为什么太平军跟清军的作战十分勇敢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活路。
现在的天京人口据说已经有上百万了,因为江南的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几年的太平时光,经济恢复的相当好,南京作为首都,商贸发展很快,有一百万人生活也不是不可能,加上太平军有在各地掳掠工匠的习俗,所以整个江南的工匠,恐怕再一次集中在这里了。
一百万工匠的损失,这是无法估量的,多少传承久远的工艺可能就此消失。因此朱敬伦怎么都不能接受湘军血洗天京的行为,所以给曾国藩写了这封信。
但他相信以曾国藩的坚定信念,是不会被他三言两语打动的,大明必须有实质性行动。
江南的变化很快,让明军不得不将军事行动提上了日程。
湘军过江之后,太平天国上下马上就恐慌了起来,洪天王破天荒的将所有带兵的一等王爷召集了起来,此时太平军的王爷分为五等,李秀成等是第一等,统辖其他中小王爷。
洪秀全将杨辅清、汪海洋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责怪都是他们不尊忠王九千岁之令,才有今天的败局,要他们即尊王命不得有违。洪秀全显然是在安抚李秀成,真的不认可这俩人,早干嘛去了,李秀成多少回让他出面压制杨辅清,他都不闻不问。
这时候跳出来,是真的急了,怕了,但也晚了。
杨辅清也看到情势极为不利,放弃了跟李秀成的权力之争,不在抱有保存实力的私心,发动大军跟湘军血战一场,但别说夺回芜湖了,一场大战让杨辅清部再次被击溃,余部不足三万,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
汪海洋部好不到哪里去,李秀成派他救援杨辅清,他溃败的更快,开战仅仅一个多月,太平军中除了忠王本部兵马,已经无兵可用。
李秀成倒是对水师寄予厚望,可是当他让陆顺德带水师去夺取制江权,断湘军后路的时候,陆顺德竟然也被打的打败,十艘铁甲舰被击沉了三艘,这时候太平军才发现,湘军水师中竟然也出现了铁甲舰,而且数量更多,速度更快,大炮更多。
湘军装备了铁甲舰,这个消息大明还是从太平军这里得知的,李秀成派人询问大明,是不是大明卖给清军铁甲舰了,但还真不是,不是大明不肯卖,而是清军没有要买。
太平军很快就发现,那些穿着湘军勇服的水兵,一个个竟然都是金发碧眼的夷人,至此事情就很明了了,曾国藩大概又组建了一只阿思本舰队,而且这只阿思本舰队恐怕不那么简单,军官和士兵弄不好直接就是从英军中抽调的,而军舰根本就是英国海军,至少也都是退役的英**官和士兵,因为能够熟练操纵铁甲舰,并形成战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全世界也只有英国人才能抽调出这么大规模的铁甲舰队交给别人而不伤筋动骨的。
看到英国如此不遗余力的支持湘军,其实也就是支持满清朝廷,朱敬伦猜测英国人恐怕从李鸿章哪里得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利益,而他们也确实不愿意看到大明借着太平天国政权,垄断江南的利益。
同时他们如此姿态,显然也不可能支持大明吞并江南了,至于整个中国,那更不可能。
朱敬伦很清楚,大明軍队该出动了,再晚,恐怕连半个江南都得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