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33章李际遇巡视河东
    清军从河北撤回关外,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半,洪承畴在锦州筑起棱堡,建立了防备乾军进攻关外的防线。
    这期间,随着清军殖民朝鲜,从唐国购买粮食和物资,清军已经逐渐在关外站稳了脚跟。
    乾朝改革的成功,落在各方眼中,清廷也不例外。
    在乾朝召开大会之际,清廷的八旗贵族,也在盛京召开了大会,并起确定了发展冶炼、铸炮、农业、畜牧业的长远计划。
    同时继续在东北推行旗庄制度,将东北的土地分配给各旗,以凝聚各旗人心。
    洪承畴遂即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建城计划,每旗至少封一城,每城赐予大片土地,用以开发东北。
    河东,太原城。
    清军撤回关外后,无心经营河东,等清廷颁布各旗分别建城的政策,驻守河东的各旗,便开始迁徒驻地的百姓,去关外建设自己的旗城。
    虽说清廷知道,这会削弱清廷中央的权利,但是为了增强实力,安置各族八旗,激发各旗的热情,便也只能给各旗放权。
    这个策略一出,各旗便热情高涨的,营造自己的城池,开垦周围的荒地,增强自身的实力。
    在清军主力撤出河北后,河东的清军虽然没撤,但是也没了经营河东的意思。
    这时,在太原城外的原野上,一队清军押着百姓,还有搜刮来的物资向北而去。
    树林中,几个乾军斥候,看着这一幕,为首一人道:“清军的心思都在关外,已经没有心思经营河东了。”
    斥候一路过来,只见河东各地,都是十室九空,人口凋敝,清军已经将大量物资和人口向关外转移。
    看见这样一副场景,即便只是普通的斥候,也能看出来,乾朝收取河东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同太原周边的凋敝不同,在唐国控制下的晋西南却又是另一副景象。
    在高欢收复河北,将清军赶出关外后,给予了李际遇极大的压力。
    为了能够于高欢对抗,李际遇被迫采纳牛金星的建议,在唐国境内推行改革。
    因为国情不同,唐国的改革与乾朝大不相同,高欢改革是为了富民强国,而李际遇则是为了巩固统治。
    李际遇要坐稳江山,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支持他,只需要掌握军队即可。
    在牛金星的建议下,唐国实行了一切以军队优先的改革,用了一年的时间,效仿秦国建立了耕战制度,以土地封赏有功将士,建立起了土地军功制。
    首先获得土地的,便是李际遇的嫡系曹营兵,每名士卒至少获得十五亩土地,使得曹营兵一时欢声雷动,士气高涨。
    唐国其他各军,见此也是心急如焚,可望作战立功,当上地主。
    应该说牛金星推行的改革十分有效,大大提高了唐军的士气,也凝聚了军心。
    唐军将士得了土地,都愿意为保护自己的资产而战,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李际遇登基后,根基一直不稳,现在军队归心,那么百姓、士绅和文官对他有意见,也反不了天。
    李际遇对改革很满意,唯一糟心的就是,关中土地贫瘠,李际遇手头可以用来封赏的土地不够了。
    当然推行这个策略,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土地分给军队后,使得许多百姓轮为军队的佃户,造成了百姓的不满。
    凡事就怕对比,秦国能够推行耕战,一是秦朝有函谷之固,给秦种地有个安稳的环境,不用担心受到战争的波及,许多赵、魏、韩的百姓都逃到秦国,给秦国人种地。
    二是,那时后关中土地肥沃,百姓虽然要给秦国人交很重的赋税,但是土地的产量高,交了之后依旧能够生活。
    三是,关东六国对与百姓的压迫,比秦国还重。
    这样秦国才能形成秦人负责打仗,六国流民给秦国种地的局面。
    现在情况则不同,一是关中土地贫瘠,佃户给军户上缴佃租后,生活过得十分贫苦,二是乾朝那边百姓过得太好,不仅没人往关中跑,关中的失地百姓,反而往乾朝逃。
    这次高欢收复河北之后,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军队,还能拿出土地来吸引流民百姓,引得不少唐国百姓向乾朝逃离。
    牛金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方案,便是断绝与乾朝的往来,封锁国境,并开办唐国的官方报纸,大肆污蔑乾朝。
    不过唐国没有向乾朝一样大力发展教育,国内文盲高达九成九,读书人又不太好糊弄,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对唐国而言,关中地区还好管理,封闭关隘之后,可以让百姓逃不出去,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消息,只能给军户种地,可是河东地区,就不太好控制了。
    清军撤离河北后,河东的清军无心经营,对于地方控制很松懈,大量唐国控制区的百姓,便先跑到清军控制区,然后绕道跑到河北。
    现在乾朝正欲将河北建设成攻击关外的基地,乾军不仅为逃亡过来的河东百姓修建房屋,还帮助他们开垦荒地,组建国营农场,安置这些百姓。
    一年多来,清军控制区域的百姓往河北跑,唐国的佃户也往河北跑,让李际遇损失了十多万人口。
    晋西南,平阳府,临汾县。
    李际遇领着牛金星等人正视察汾水河畔的军田,关中的良田少,为了稳定军心,河东的良田也大都赏赐给了军队。
    这时李际遇领着一群人来到田间,一名老者领着几人战战兢兢上前磕头,“草民叩见皇帝陛下。”
    李际遇微笑道:“老丈,你家里谁从军呢?”
    “回禀陛下,草民的大儿子,二儿子都是官军,得到六十亩军田。”
    李际遇满意的颔首,看着附近的土地,不禁皱眉问道:“老丈,你这片土地,怎么没有种完啊?”
    老者道:“陛下,草民年纪大了,家里没有劳力,也没找到佃户,便只能让地慌着。”
    李际遇闻语脸色有些难看,关中到是人多,可是他不敢放到河东来。
    这边唐国无法封锁边境,佃户来后,肯定会被条件更加优厚的乾朝吸引过去。
    这时牛金星不禁对老者道:“老人家放心!陛下很快就会给你们分配佃户,让你儿子好好为陛下效力,不用为家里担心。”
    李际遇在临汾巡视一遍,发现逃民现象十分普遍,心里不禁十分不快。
    牛金星道:“陛下,河东百姓逃走,主要是清军没有控制边境。清廷已经无心守卫河东,这将是我大唐的巨大隐患,臣以为不如向清军索要河东,把河东全部掌控在大唐手中。”
    (求月票,推荐,追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