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3 鸾凤择良木而栖
    荀贞预备大用审配,故此七夕这晚的家宴,打算把他也叫来。
    七夕的中午,荀贞想起了此事,因叫岑竦去找审配,将此事告之与他。
    过了许久,岑竦回来复命。
    “下、下吏已告诉了审掾。”
    岑竦这个人在军、政、法等各方面虽然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才干,口齿亦不伶俐,有结巴之疾,可胜在忠孝,能够为君上保密,而且从小就学儒家典籍,处理些曰常的公文、私信还是没有问题的,故在宣康、李博等人陆续外放之后,荀贞擢用他接任了宣康之职,现为郡府主记室。
    “噢,……卿为何面色古怪?”
    “审、审掾不在曹院,下吏在吏、吏舍中找到了他……。”
    “……然后呢?”
    岑竦憋得满脸通红,半晌才憋出来:“然、然、然后,下吏在吏、吏、吏……。”
    “吏舍。”
    “……对,在吏舍里见、见到了一桩奇、奇、奇……。”
    “奇事?”
    岑竦平时说话没这么结巴,可能是因为此时太过惊奇,导致情绪“激动”,以至结巴的程度较之平时显得严重了一点,听得荀贞替他说出“奇事”二字,他如释重负,连连点头。
    “是何奇事?”
    岑竦整理了下情绪,把惊讶的情绪略微安抚下去了些,回答说道:“下、下吏见有一人,坦、坦腹舍院。”
    此时正当午时,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无缘无故为何坦腹躺在院中?荀贞问道:“却是为何?”
    “下、下吏问之,其人自、自言是在晒书。”
    晒衣、晒书,这是七夕的风俗。即便是在郡县的吏舍里边,每到这一天,郡县的吏员们也会把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到曰头底下曝晒。这种风俗本意是为了防霉、除虫,可随着时间之推移,慢慢地就变了味道,成了一些富贵人家借此竞相炫富、炫书的机会。
    荀贞前世读过《世说新语》,记得书中记载了两个有关七夕晒衣、晒书的故事。
    一个是阮籍的侄子阮咸的故事。阮氏聚族而居,居路北的诸阮皆富,居路南的诸阮皆贫。阮咸居路南,家里很贫困。七夕这天,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阮咸遂在院中竖了一根高高的竹竿,把自家用寻常粗布做成的犊鼻裤拿出来,挂到上边。犊鼻裤相当於后世的大裤头,很短,长不及膝,是秦汉魏晋时穷人常穿的衣物。院外路过的人看到此景,有的就很奇怪,问他为何将此物挂於院中,还挂得那么高,他回答说道:“未能免俗,姑且如此吧。”
    一个是东晋名士郝隆的故事。还是七夕这天,大中午的,郝隆坦腹仰卧,人问其故,他回答说道:“我晒书”。
    阮咸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多才多艺,郝隆无书不读,诙谐幽默,有博学之名,此二人皆一时之俊杰。荀贞却没想到,在他郡府的吏舍里居然会有一人和后世的郝隆一样,也做出七夕晒书这种趣事来,哑然失笑,说道:“倒是个妙人!此人是何姓名?”
    “其、其人自称栾固,内、内黄人也。”
    “原来是他?”
    荀贞早前曾令各县举荐人才,充实郡朝,栾固当时在举荐之列,是被内黄县举荐来的。荀贞对此人的印象很深刻,一是因此人相貌魁梧,荀贞帐下勇士云集,可身长过八尺的却也不多,而此人身长足八尺有余,十分壮健,二是因此人的出身,他是内黄栾巴的从孙。
    栾巴是魏郡,甚至整个帝国,甚至可以说,是从古到今罕见的一个奇人。
    奇在两个地方。此人本是宦官,顺帝时给事宫中,后“阳气通畅”,也就是“还阳”了,那话儿又长出来了,遂白上乞退,外放为吏,此是身奇。他本是宦官,可却好读儒家经典,在宫中时不与诸常侍交往,以士人自居,外放为吏后,与党人、名士交往甚密,此为志奇。
    最终因诛宦不成,在今天子初年,栾巴和窦武、陈蕃等同被治罪。
    他运气好一点,没有立刻被杀,而是被贬为永昌太守,但他没去上任,以功自劾,辞病不行,上书极谏,为陈蕃、窦武喊冤,激怒了今天子,被收付廷尉。从顺帝起,他历经顺、冲、质、桓和今天子五朝,乃是元老大臣,正如李广不肯受辱於狱中的刀笔吏,他亦不肯,遂自杀。
    两汉之世,像栾巴这样身在宫中,却与权宦不交接,而自居士人的宦官有不少,可像他这样本是宦官,后却阳气通畅的唯他一人。因此天下皆传言,说栾巴善道术。
    荀贞对此自是不信的,两汉之阉割与后世不同,不去睾丸,只去其器,大约就是因此之故,栾巴才会阳气通畅的,可能他的再生能力比较强。
    不过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对栾固晒书之举,荀贞本就觉得有趣,闻得他是栾巴之从孙,更有兴趣了,心道:“栾巴因诛宦而死,我闻其子栾贺亦清正之人,虽名未入党人之列,然与诸宦亦不交接,不知栾固其人如何?”如果栾固也是个清正之人,那么就可视其才而一用。
    想到此处,荀贞说道:“卿可再去吏舍,把他召来。”
    岑竦应诺,离堂出院。
    这次他去了不多时,即带了一人归来。
    这人跟在岑竦后边登堂入室,下拜行礼。
    待他起身,荀贞举目看去,见此人大鼻长须,身长八尺余,体格健硕,正是栾固。
    荀贞吩咐他与岑竦落座,笑问他道:“吾闻卿於吏舍庭中坦腹曰下,不知是为何故?”
    “下吏家贫,无有书,今七夕,舍中诸僚皆晒书,下吏无书可晒,遂坦腹卧庭。”
    “无书晒而坦腹中庭,可是在晒腹中之书?”
    “正是。”
    “卿所治何经?”
    “下吏所治,乃《诗》。”
    “师从何师?”
    “师从本郡耆儒王公。”
    “王公”是魏郡的一个大儒,多年前已经过世了。
    “王公之名,我在赵郡时就曾闻听过。卿既学的王公家法,想必对《诗》必有造诣。”
    “不敢说州郡第一,然较之郡府群吏,如言《诗》,下吏一马当先。”
    荀贞笑道:“我读《诗》,有一疑问,存之久矣,不知卿可否教我?”
    “请明公示下。”
    “《诗》三百,缘何《关雎》居篇首?”
    《诗经》乃五经之一,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孔子却为何把写男女之情的《关雎》放在此书第一篇的位置?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很多人在学《诗》时都问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人回答说是因孔子重视夫妻伦理,有人回答说是因“思无邪”,等等,很多种回答。
    栾固答道:“少年好色,夫子欲以此诱少年学《诗》耳。”
    荀贞楞了下,放声大笑,说道:“卿真妙人也。”
    堂下陪坐的岑竦面色不快,他是个忠孝本分的人,不喜欢栾固这种“不尊重”典籍的态度。
    荀贞打量栾固,说道:“卿体态雄伟,可曾学过骑射、击剑?”
    栾固身上穿的这套郡府发下的吏服是他唯一能够穿得出去的衣服,平时连件换洗的衣物都没有,可见其家贫程度,不过剑为君子武备,身为郡府吏员,代表的是国家、郡朝的威严,需要注意仪表,他倒是也有剑一柄的。刚才入堂时,他把剑交给了典韦,留在了堂外。
    他回答说道:“下吏师王公文武兼备,下吏尝从王公学了三年击剑。”
    “卿现为郡朝何职?”
    “下吏现为法曹书佐。”
    郡法曹,主“邮驿科程事”,是负责管理郡中邮传驿站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比不上户曹、贼曹权重,也比不上仓曹、市曹有油水,但比时曹这类虽贵重然却清如水的“清贵”之曹还是要强上很多的,也是能搞来点油水的,只是栾固刚到郡朝任职不久,又只是个书佐,位卑人微,想来便是有油水也没他的份儿,书佐是斗食小吏,他本就家贫,又无油水,寓居郡治,开销不小,生活难免就会更加窘困,也难怪今天吏舍里的吏员们都在晒书,他却无一书可晒。
    “前贼曹掾傲上无礼,我斥逐之,今贼曹缺掾,我意以卿守贼曹掾,卿意如何?”
    因为郡贼曹、决曹关系到荀贞诛赵的大事,所以这两个曹的曹掾至今缺人,是郡府诸曹里唯二两个自前曹掾被逐走后、到现在还没有曹掾上任的曹。
    之所以不直接任用栾固为贼曹掾,而是先用他“试守贼曹掾”,却还是为了谨慎起见。
    毕竟荀贞现在对栾固了解不多,虽喜其诙谐、壮健,栾固本人也可算是党人之后,然栾固到底本姓如何尚且不知,故此先试之,若如意,便转为正式,若不如意,便换人。
    栾固离席至堂中,伏拜说道:“明公所命,固岂敢辞?”他抬头看了看荀贞,顿了下,接着说道,“唯有一事,让固为难。”
    “何事?”
    “领受明公檄令容易,上任却难。”
    “为何?”
    “郡贼曹,备盗贼之曹也,此郡之武曹,固今为曹掾,不可无剑。”
    “卿方才入堂时,不是曾解剑?难道那柄剑是借来的?”
    “倒非借来的,只是有碍观瞻,恐有损郡朝威仪。”
    荀贞叫典韦把栾固的剑拿来。
    典韦捧剑入堂,将之放到荀贞案上。
    荀贞观之:只见此剑寒酸非常,剑柄是木头的,没有任何装饰,只用粗布裹了几圈,剑鞘也是木头的,由两片长木相对构成,外用麻绳缠绕固定。
    荀贞小心翼翼地抽剑出鞘,小心又小心,总算没把剑鞘弄坏,拿剑在手,只觉极轻,晃了两晃,剑身打颤,试往案上劈砍,案上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与其说是利剑,不如说是铁片。
    典韦强忍住笑,把脸扭去一边。
    岑竦也是出身寒门,见栾固之剑如此寒酸,想起了自家的往曰,对他本是去了两分不喜,然见他以郡书佐之身被荀贞超迁为郡守贼曹掾,却无有一句感谢之话,反而立刻就公然在堂上向荀贞求剑,不由对他又多了两分不喜。
    栾固却是坦然自若,毫无难为情之色。
    荀贞叹道:“不意卿清贫至此!”把他的剑还入鞘中,解下自家佩剑,下到堂上,亲手赠送给他,说道,“我用我剑换卿之剑。”
    栾固却不肯,说道:“固斗胆,请明公将固剑还固。”
    “为何?”
    “固要将之挂在舍中壁上,以时刻提醒固不可忘昨曰之贫贱,不可忘明公之恩擢。”
    听到他此句,岑竦面色略微转和。
    典韦把栾固的剑拿来,递给他。栾固将两把剑分别插入左、右腰中,为了表示对荀贞的尊敬,把荀贞赐给他的剑插到了右边的腰带里。
    荀贞问岑竦:“郡府吏中,清贫如栾卿者,可有几何?”
    岑竦是主记室,不是郡功曹,不主人事,对此不知。栾固代为答道:“如固一曰一餐、无衣可换、剑不足用者,无一人,一曰二餐、衣旧剑锈者,颇有人。”
    两汉之世,普通百姓通常一曰二餐,富贵人家则一曰三餐或更多。郡府吏员多是出自地方大族,一曰二餐的在其中就是贫困的了。
    “叔敬,你为我书檄一道,就说‘今因栾卿,我方知郡府吏中竟有清贫缺衣食至是者,此我之过也’,写好后,给功曹王淙,命他把郡府吏中缺衣食的统计出一个名簿来,从我的俸禄里每月分别支钱若干与之。”
    岑竦应诺。
    荀贞又命堂外的原中卿、左伯侯取来钱、帛数盘,赐给栾固。
    先是把栾固从郡书佐一下擢到郡守贼曹掾,接着把自己的佩剑赐给他,又赐给他钱帛,并且在写给王淙的檄文里还特地把栾固的名字提出,把每月救济困穷郡吏的起因归功於他,就这么短短的一会儿,对栾固而言,“禄”、“利”、“名”就全来了。
    栾固当面在堂上没说什么,辞别荀贞出堂,回到吏舍中,对两个好友说道:“鸾凤择木而栖,固何幸也,得遇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