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淮南军在颖上受到了重创,诸葛诞也没有时间来得及对军队进行重新的整编和重组,一听到寿春有事,就立刻出发,许多建制都是空的。
但这似乎并没有妨碍淮南军的战斗力,毕竟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都是铮铮铁骨的硬汉,这一支残军,实力完全不输于任何一支正规的军队。
吴军在陆战方面,一直是存在短板的,尽管在诸葛恪执掌大权的时代,吴军重用丹阳兵,选择民风彪悍的山越人充实军队,让吴军在步战方面大有色。
但孙峻上台之后,唯恐诸葛恪的亲信将领闹事,对吴军诸葛恪的嫡系势力进行了清洗,自然不乏诸葛恪提拨来的山越将领,所以丹阳兵在这次的清洗之也遭遇到了重创,战斗力大不如前了。
而淮南军听闻到寿春被围,个个是心急如焚,义愤填膺,对吴军背信弃义的举动极为的愤慨,许多人的家人更都是在寿春的,一旦寿春失守,谁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家人不会遭殃,所以为了急着救援寿春,这些淮南兵都特别的拼命,那怕地形上处于不利的状态,他们也是个个奋勇冲锋,与吴军展开了血战,一步步地扭转劣势。
唐咨在吴军之,也算得上是一员勇将了,唐咨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吴国人,而是魏国徐州利城郡人。黄初年间,曹丕征伐吴国,利城郡的兵士蔡方率众造反,推举唐咨为首,并斩杀太守徐箕,后来叛乱被平定,蔡方被杀,唐咨则逃奔了吴国。
做为一名降将,唐咨自然是没有资格在吴国摆谱的,他之所以能升到前将军的位置上,自然凭借的就是自己的勇猛顽强战功卓著,孙峻让他带领着五千人去阻击诸葛诞的三万人马,明知道这个任务是相当的艰巨,但唐咨却是义无反顾。
这场阻击战打得十分惨烈,唐咨的五千人马折损过半,但唐咨却没有后退半步,一直坚守着阵地,与淮南军血战到底,也让诸葛诞在发进攻一天一夜之后,都无法向前推进半步。
孙綝担心唐咨那边顶不住,于是向孙峻建议抽调一部分攻城的军队下来去援助唐咨,阻挡诸葛诞的南下。
不过孙峻没有同意他的建议,现在攻城战已经进行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将攻城的军队抽调一部分下来,必然会影响到攻城的效率,所以孙峻咬咬牙,把自己身边仅剩的五千人马全部派了出去,去增援唐咨。
同时也给攻城的孙綝、朱异、吕据和留赞下达了死命令,要求他们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在一天的时间之内,拿下寿春城。
现在形势已经变得相当紧迫了,如果吴军再无法拿下寿春城的话,那么将会面临淮南军里外夹击的困境,所以想要扭转颓势,吴军就必须要拿下寿春才行,这也是吴军现在重之重的事。
孙峻当然清楚现在这个关键时候,一旦调动围城的军队去阻援,不但会损失一部分的攻城力量,而且会极大地动摇攻城队伍的信心,现在攻城战进行地十分激烈和胶着,攻城的队伍也是极其疲惫,如果军心不稳的话,对攻势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千万不能影响到攻城队伍的效率。
所以孙峻只能是调动他手里最后的底牌,也就是担任预备队的五千人马,原本孙峻是准备在攻城不利的时候,将这五千人做为生力军压上去,展开对寿春的致命一击的,但唐咨的阻援那边出现了一些问题,孙峻就必须要将这五千人送往寿春以北的淮河南岸去,以加强阻击诸葛诞的力量,绝不能让诸葛诞顺利地南下,从而破坏吴人的计划。
没有预备队在后面支持着,现在攻城的任务就只能是指望最先派出去的四万人了,而且迫于形势,吴军也只能是全力以赴地加强进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寿春城,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
接到命令的四员大将个个都是面面相觑,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他们自信是有能力拿下寿春城的,但是现在孙峻只能他们一天的时间,只用一天时间就攻下防守极其顽强的寿春城,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他们已经经过了诸多的尝试了,寿春城的防御强度,已经超过了他们的预估,也就是说拿下寿春城的时间,将会大大延后的。
可现在的形势,又不容许他们耽搁太多的时间,所以孙綝朱异吕据留赞只能是硬着头皮,昼夜不停地攻打寿春城,希望用这种高强度的攻势,来拖垮守城的军队。
现在的寿春城下,已经是尸堆如山了,吴军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清理这些尸体,更没有时间却统计自从攻城开始,他们损失了多少的人马,只不过眼前尸横遍地的场面,已经足以证明吴军的损失是何等的惨烈了。
当然寿春城的守军也不可能是毫发无损的,在激烈的交战之,寿春守军的减员也是十分厉害,许多防守城段是险象环生,只不过淮南军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在诸葛靓的率领之下,拼死而战,让吴军始终也无法跨过城头这一道坎。
夜幕徐徐地降临了,激战了一天的攻守双方已经是疲惫到了极点,但这个时候,吴军的攻势依然如汹涌的浪潮一般,不断地向着寿春城涌来,寿春守军那怕再困再累,也必须要继续地咬牙坚持下去。
许多的将士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无法从城头上撤退下去,后勤兵便将食物和水运送到城头上来,许多的士兵便是开弓放一箭,然后啃两口大饼,接着再放一箭,喝上一口水,整个的吃饭过程,都穿插在战斗的过程之,丝毫都不敢有半点的松懈。
这样高强度的攻防战斗,任何人都难以坚持下去,毕竟人不是机械,需要吃饭和休息,吃饭的事在阵地上就能解决,但睡觉的事,能在阵地上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