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余清和关了灯,问道,那你觉得齐家会弄吗?
不知道。叶未歇道,我也就随口一提,怎么做全看他们自己。
他现在也学聪明了,不再掺和别人家的家事,就算想帮忙也是含蓄着提点一下,不然事成了还好,要是不成,倒成了他的问题。
第二天,两人离开元丰县回了景城。
余清和跑了几天省城后订的货也到了,所以他只在景城待了一天就又出门去了省城送货。
等再回来,已经是三天后。
同时到的,还有一笔足够叶未歇投资宋锦扩大生产的钱。
只是没等叶未歇联系宋锦,对方就先找了过来。
开口就是,我想卖雪纺布料的技术,你们要吗?
叶未歇:
第73章 拉人入伙
当时在深市和宋锦签约时, 余清和就提了条件,如果宋锦以后要卖技术,他们有优先购买权。
但叶未歇以为这只是以防万一的条件, 加上他们合作以来宋锦的龟毛程度, 他从来不觉得宋锦会卖这个技术。
可最不可能的事情却出现了。
小院客厅里, 宋锦坐在凳子上,看着比上次还要憔悴, 额头上的法令纹感觉又深了一点。
叶未歇和余清和对视一眼,问道:冒昧问一下,宋总为什么要卖?
现在雪纺面料肉眼可见的能挣钱, 卖掉技术就跟卖掉一只会生蛋的鸡一样, 怎么看都不合理, 所以叶未歇不仅是好奇,也是担心中间有什么事情,他们当了冤大头。
宋锦把手里的茶一饮而尽, 又抹了把嘴道:也不怕和你们说。
却原来, 宋家在解放前就是开纺织厂的, 而且家业挺大,有好几家厂子。
后来宋家为了革/命,捐献了大部分家产, 只留了一小部分给子孙后代的生活。
但没想到, 就因为这一小部分,宋家在那十年里被人举报, 给打成了地主,全家下放。
雪纺技术就是宋锦的父亲, 也就是上次叶未歇他们在棚户区见到的那位老爷子在这段时间摸索出来的, 后来平反后就传到了宋锦手上。
早几年国家改革开放, 经济政策跟着放松,宋锦觉得雪纺面料能大火,就迎着改革的春风把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
但出乎意料的是,雪纺面料太过于新奇,加上他们又不会推销,销量一直不好,只能勉勉强强的维持厂子运行。
后来孩子生病需要钱,宋锦又舍不得把好不容易制办出来的厂房机器卖掉,就把家里房子卖了,全家搬到了房租便宜的棚户区。
全家艰难度日。
也是宋锦命不该绝,在他快撑不下去卖厂子时,他在一个展会遇到了姜伟。
姜伟买下了他所有的库存。
最后姜伟又碰到了叶未歇他们,濒临倒闭的纺织厂就这么给盘活了。
到这里,本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宋锦这边才刚有起色,那些早就断绝了关系的人也闻着味找了上来。
当初举报宋锦父亲的,正是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宋锦同父异母的大哥。
知道宋锦的纺织厂被盘活后,那位大哥找上门来,说既然技术是宋父摸索出来的,那他作为长子,也有知道的权利。
宋父当然不肯,当初大儿子的行为是直接寒了他的心。
他直接把人骂走,说他们早就断绝了关系,让他滚。但人既然找上门了,哪里肯轻易放弃,就和宋父争执起来。
后来人虽然被赶回来的宋锦给赶走了,但宋父也被气得不轻,当天晚上人就迷糊了。
后来送去医院也只拖了那么几天,人就没了。
听到这里,叶未歇和余清和都不免想起了那个低矮的棚户区里,那位佝偻着脊背,牙齿都已经快掉光的老人家。
没想到上次见时,对方还要给他们倒茶,再得消息,人已经离开。
节哀。叶未歇道。
宋锦低垂着眉眼,谢谢。
父亲离世后,宋锦的大哥再次找上门来要求分遗产,这其中就包括雪纺技术。
宋锦当然不肯,双方就此闹了好几次的不愉快。
他儿子刚动完手术不久,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妻子就说不如给他,不然他们一家子都不安生。
宋锦哪里能咽下这口气?
当初他那大哥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举报自己的亲生父亲,让他们全家被下放,他母亲还为此把命留在乡下。
现在见到他们过好了,又恬不知耻的上来要东西?谁给他的脸?
何况这其中还有他母亲的命,现在父亲又是被他给气死的,那就更不可能。
这也是叶未歇屡次催促他扩大产能,他却始终拒绝的原因。
因为不知道哪天他们就要和他那大哥闹翻,那投入的钱就很有可能会全部打水漂,那到时候就是得不偿失,所以他一直没松口。
难怪。叶未歇心道。
他当时就一直想不通,开厂子的人,怎么可能不懂扩大产能的重要性,但宋锦就是油盐不进。
现在这么一说,倒是理解了。
但还不如不理解呢。
宋锦继续道:所以我现在想把技术卖了,然后带着老婆孩子找处小地方,再找个工作,安安心心过自己的小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