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百二十四章 帝王的无奈
    陈鸣不会对个**感性趣,玩什么养成计划;也不会因为见到了史名人而激动,他早就见到和干掉过太多的史名人了。顶点小说更新最快何况那王贞仪在后世也并不怎么出名,也不是绝色大美女,要不是看的一些清穿小说中有这个女人的名字出现,陈鸣可能都不知道她是谁。
    但是他地位不一样了么。
    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在陈鸣的记忆中,王贞仪是一个很用功也很有毅力钻研数学、天文的女人。在史上那个满清时代的舒服下她都能取得不俗的成就,如果给她换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她又会爆发出怎么样的能量呢?
    陈鸣还专门让人调查了一下王贞仪。年纪不大的王贞仪在西湖女校素来有才女之称,个性强势,活泼,身为女孩子却喜欢骑马射箭,还非常喜爱看书。这说明生活环境虽然改变了,可王贞仪没有长歪。
    陈鸣一直在提倡女子入学的,但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死死地压在头上,让女子教学的国内的推广十分的不方便。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英雄出现,有一个杰出的,在某些领域上超乎、比肩男人的女人出现,这能给社会带来很大很大的影响力,也能给全天下的女子带来很大很大的动力。
    那么还有谁比王贞仪更合适的呢?
    陈鸣有信心亲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军人,可他不认为自己想培养出一个女科学家就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女科学家。或者那需要太多太大的财富和精力的投入,还要担负着很大很大的失败的风险。
    而计划一旦失败,那就会影响到陈鸣的预定策略,就会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变革都产生不好的影响。后者带来的损失对于陈鸣来说更大。
    而王贞仪,那就是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消弱到最低底线的存在。至少陈鸣心底里对她更有信心。因为在史上,在更坏更恶劣的环境之下,她成功了。陈鸣当然会选择她。
    就好比到了北宋末年,培养李清照;到了道光晚年去找傅善祥;这女子成才的几率绝对更大。
    谁也不会放着手下一个叫华罗庚的小孩不管不顾,而去对一个叫张三的小屁孩大加培养,是不是?
    而王贞仪这个时候对陈鸣的感官也从最初的讨厌随便变成了中心的敬爱。
    原来的讨厌是因为陈鸣下杭州忙癫了王锡琛,让王贞仪期颐依旧的十二岁生日也不了了之了;而现在的喜爱是因为,陈鸣把她老爹调入南京了。今后上学期间,她不用跟自己的家人分离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别提王贞仪是多么的高兴了,原本在渡过一半愉快的假期之后,她就开始担心起日后的离别了,结果听到了这个消息,心里头真的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且不说她欢喜又伤感的写帖子给自己在杭州的小姐妹们‘离别’,就说她爹王锡琛来不及跟杭州的亲朋同事告别,赶紧收拾了几件衣服并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就随着圣驾赶去南京了。
    王锡琛在杭州为官两年多,置下的一些产业也就全由王氏来负责处理了。
    店铺、田庄,主要是这两款。
    还要命人拿着帖子到王家在杭州的远近交情处送上赔礼,事出有因,请大家多担待担待。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
    没过几天,王家的几处产业还没有完全脱手,南京就有好消息传来,王锡琛没有进内阁秘书处,而是到了皇帝身边的秘书监,虽然品级还是正四品,但这跟区区一个杭州知府的份量是天壤之别的。
    就好比兔子这里,一个普通的市级干部,在地方上当然牛逼哄哄,可是在帝都,哪里有中央办公厅的处长有面子啊?
    转眼间王家面临的局势就不一样了。
    变成铺天盖地的人跑来送礼的,还美其名程仪。虽然没人敢送金银财宝,但是杭州、江浙的土特产,王家可收到了好几马车。这就是区别啊。这几日连王家的仆人都一脸的与有荣焉。
    可是这几日李小妹却是不舒服了。借着小李氏来看她的机会,李小妹吩咐道:“让兄长多探探王家的底细。”
    “皇上这几日长说起那个小丫头,说的我这心里慌慌的。”
    “那小丫头比鼎儿小了三四岁,等她能成婚的时候,鼎儿都二十了!”
    说话中李小妹额眉头的皱纹能夹死一只蚊子。
    骤然听闻了一个惊天大消息的小李氏,正目瞪口呆的说不出话来,“皇后娘娘快别说了。这不是咒咱家太子爷的么。多晦气啊……”那一刻她真的是被吓得有点六神无主了,一个四品官的儿女。皇帝在搞嘛么?
    回到家里小李氏也有些心慌意乱。她对自己婆婆说:“您说这皇帝怎么想起来一处是一处呢?南京城那么多名门贵女,他非给选一个四品小官的闺女……”
    婆媳俩是对着唉声叹息。谁也想不明白皇帝是怎么想的。难道要学朱明?皇后、太子妃只从民间小门小户人家选?
    可看皇帝对皇子公主们的培养,早早的把一大堆人混在一块,多少联系挂不上啊。也不像是打那个想法啊?
    婆媳俩完全煳涂了。但她们又不能不细细的想,细细的思索。因为他家的孩子也到了成婚的时候了。这皇帝心里头的打算,一定程度上也关乎着李皓的婚事。李皓比之陈鼎可还要大三两岁呢。现在眼看着就能成亲了。
    当然了,记挂此事的还不止李家一家,陈岗家的小黄氏也在为自己孩子的婚事操着心。
    可是偏偏陈岗去了安南,而且把儿子也带过去了。
    这婚事就托给了小黄氏一个人在南京处理,但小黄氏害怕了,就算陈岗说的有点道理,她也没全信,在陈岗去安南之后,她就闭门谢客,轻易不出门。
    现在这就更难了。
    堂屋里的西洋大座钟,刚刚中午11点,钟的鸣时早让仆人给掐了,这东西看时间是好使,就是个头太大,报时的时候声音太大。
    书房里除了站在书桌前抄经的小黄氏外,一侧还守着两个大丫鬟和一个嬷嬷。
    小黄氏年纪也不小了,都快四十了,眉宇间很是平和,不像一般愁苦的女人眉头总带着有一抹刻薄。穿着一身深红色的常服,身形毫无起伏曲线,头上没带金的银的,但鬓边也抿得油光水滑,不见有一丝的乱发。
    她面容很严肃,对着丫鬟仆人冷冷的看过去一眼,能把人冻死。
    此刻她就端着腰背在那里抄写着经书,写完这章放下笔转身坐在榻上,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这才吐出了一口气来。
    抄经文是给长辈祈福的,是要带着孝意的。不能有半点的随意和不恭敬的姿态。小黄氏就是想要转腰扭腰,都要先离开了座椅,走出桌案。
    小黄氏没有大的本事,可她笨人有笨法,她知道该怎么显示自己的孝心。抄经是很老套,可只要管用就行。
    放下茶盏继续回去抄经,等抄完这一卷才长出一口气。
    皇宫里的老太太,还有回京已经几个月的太上皇和皇太后,这都是她要死死巴结的。不求皇宫里能下旨给她自己的孩子赐一门好婚事,陈汉已经不兴这个了,小黄氏只求能得到一个明白话。
    小黄氏上午的计划完成了,时间都已经到11点半了。这时屋里的丫鬟这才动起来,一个大丫鬟出去喊小丫头打热水进来给小黄氏洗手净面,屋里的嬷嬷扶着小黄氏小心翼翼的在榻上坐下,剩下的大丫鬟则跪在榻上给小黄氏轻轻的揉着肩膀。
    小黄氏闭目休息了会儿,嬷嬷一直关心的看着她,等她睁开眼才上前问道:“夫人是这会儿就起来,还是再歇歇?”
    “起来吧,让厨房传膳,吃完了我还要再抄一卷。”小黄氏用热手巾洗了把脸,打起精神后让大丫鬟去传膳。
    嬷嬷心疼道:“夫人用完膳后还是先小睡一下吧。”小黄氏端着身子抄经文,腰背和肩膀最受累了,一天两卷经抄下来,到晚上胳膊恨不得都肿了。
    小黄氏不同意的摇摇头,“这是我的孝心,怎么能嚷累呢?何况,我这样就累了,那还有更虔诚的怎么说呢?”抄经文也有不同的方法和姿态,血书就不用说了,比如那跪着抄经。其建难度瞬间秒杀眼下的小黄氏。
    在不管是眼下时代,还是在未来的中国,在国人的大脑里,都会顺理成章的将抄经书的难度与抄经人对长辈的诚意划上等号。
    很扯的一个定义,但它就牢牢的存在在中国人的脑子里。
    小黄氏也不是不能跪着抄,可她怕人说她以孝显名。皇宫里也有人在抄经文呢,不管是妃子还是公主皇子,很多人都在抄。大伙儿都是坐着抄写,只有她跪着抄写,那是要得罪很多人的。
    抄经文这法子在满清时期的皇宫大内中非常流行,而这个法子也延传到了陈汉朝,只是抄写的本子不在局限于佛经,《道德经》、《四书五经》、各种文集文选,都在其中。
    当然,皇宫里的老太太、太皇太后都信奉佛祖,抄佛经还带着为人祈福的意义,让其比之别的更为流行了一些。
    这也是一些后妃们打发时间的法子,也是一些皇子公主们准备礼物的法子。
    一会儿厨房就长龙一样送来了午餐,杯盘碟碗摆了一张桌子。小黄氏自己用膳也不让支大桌子,她坐在榻上,面前的小炕桌上摆的是她爱吃的,榻下的桌子上也摆的满满的,只是她几乎连一筷子都不会动。孩子没有过来,别人生的自然是跟着亲娘一起吃,她生的都已经大了,自己用饭。这是她男人陈岗定下的规矩。而小黄氏本人呢?也有一个规矩。就是吃饭的时候做很多的菜,自己只吃喜欢吃的,剩下的在饭后赐给下人。
    这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学来的规矩,她觉得这样做可以加深主人和仆人之间的感情。
    在小黄氏眼中,她‘吃剩下’的饭菜似乎比给仆人加菜,更能得到仆人的忠诚。
    ……
    陈鸣这个时候正在阅览着云南送交上来的一份奏折,关于云南山民的安置情况。
    或许是容易安置的熟番都已经进行完了,轮到少于外界接触的生番了。今年上半年的进度很不理想。而已经被安置到平原地带的熟番呢,适龄儿童的上学率很低,或者说整个云南适龄儿童的上学率都很低。
    那里是全国仅有的一个,教育资源出现多余情况的省份。
    也就是一个班级四十人,连标准人数都招不满的。
    云南是仅有的一例,安东和乐浪不算。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似乎不算什么,但是这一情况必定是影响汉化的,因为这样一来,汉语汉子的推广就变得困难重重了。
    去年云南就爆出了这一现象,云南当地政府现在就‘因地制宜’推出了新措施。他们拿无息贷款作为‘胡萝卜’,吸引着少民们把孩子送入学校。因为除了国家规定的低息贷款外,云南的地方政府还准备了一笔款子,完全无利息的借给愿意将孩子送入学校,又愿意再借款的人。
    把适龄儿童送入学校,那就取得了申请无息贷款的资格。
    人,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
    没有看到实打实的好处前,任你说的天花乱坠,许下多少承诺,也不会有多少人相信。
    云南省府现在就打了申请报告,希望中央财政能够针对此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他们还有很多别的想法,但是学校这玩儿是新东西,对于民众的吸引力,也就那么回事。
    想要所有的人,不分生番、熟番,不分少民汉人,全都对学校趋之若鹜,恐怕要等时间来改变了。
    这甚至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必须等到老百姓开到学校的益处,切身的体会到它的好处,还要有着强烈的对比,他们才会热衷。
    就好比在内陆、沿海地区做工经商的外地人一样,很多人都愿意掏更高的钱让自己的孩子在他们所在的城市上上学。
    这不就是因为有无数耳熟能详的例子在影响着他们吗?在那之前,大多数的百姓对于学校都是不认同的,他们更认可传统的书院、私塾,更认可四书五经。但是看到了现实中的一个个例子后,他们迅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对于众多的百姓来说,‘读四书五经’和‘读国文、数学、自然’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为了将来能取得更高的成就。那就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一个阶梯。
    陈鸣听完刘之协做的汇报后,是叹了口气。
    “你去告诉内阁,朕准了。”刘之协本是军工系统的一号人物,现在进了秘书处,工作上还是得到了陈鸣的认可的。将来军工系统或是总后勤部,他会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云南的事儿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百姓不愿意。陈鸣也不能强按着牛头来喝水。只能看云南地方这一政策的效果了,往好的方面考虑,明年应该就能有所进展了。
    左右不过等一年,这点时间,陈鸣等得起!
    现在这一样的事情还出现在朝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