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日,大朝,太尉刘裕奏《八项事宜疏》。黄门侍郎羊欣大声宣读刘裕的奏疏,刚念罢第一条,朝堂之上就引发轩然大波。
“燕国既平,变民被灭,休泰之机已显,臣上疏陈便宜八事:其一,试行土断。请于扬州境内试行土断……”
土断是朝廷为了解决侨置带来的问题推行整理户籍、重新调整郡县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居民不分侨、旧,一律按所居郡县编入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清理隐匿的漏户,把逃亡的农户和豪强阴蔽的私户重纳为赋役的对象。
土断一说是西晋司空卫瓘所提出,最初的目的是依照汉代的乡举里选法,使举善进才,纠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东晋建立后,设立了诸多侨州、侨郡、侨县安置流民,这些人称为侨人,户籍有别于当地百姓的黄籍称白籍。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好处是不用承担国家调役,不过这些侨人要被招募参与北伐。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侨人分化成两极,王谢这样的上品门阀主政朝堂,占用田园山林,而多数无产的百姓不得不沦为部曲、佃客,或者开荒成为自耕农。
南下的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因为权力爆发矛盾,南北百姓也因朝廷的赋役政策不同而引发侨旧矛盾,为躲避朝廷税赋,不少南方的百姓索性依附在门阀门下。
这样一来,门阀士族大量地侵占土地、隐匿户口,严重地影响了朝廷收入。于是东晋朝廷分别于咸康十年(341年)和兴宁二年(364年)进行了咸康土断和庚戌土断,效果明显。
特别是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大大地提高了东晋经济、军事实力,为北伐筹集了资本,甚至为后来的淝水之战奠定了基矗
桓温逝后,庚戌土断被废止,门阀士族再次大量地侵吞土地,而司马元显因为建康兵力不足,征调江南“免奴为客”者进京服兵役的诏书引发了孙恩之乱,加速了晋王朝的毁灭。
眼下的朝廷国库空虚,除了雍兖等地,江南各州登记入籍的百姓不过三百万数,大量的百姓成为门阀的部曲和佃户。
徐道覆攻打朱雀桥时,光乌衣巷中的门阀就能组织起一千多人的部曲,可想而知这些门阀的农庄、别墅中有多少佃客。
刘裕在京口诛灭刁氏时,其门下佃客三千余人,得田千余顷,敞开库房,粟米任由百姓称力而取,居然弥日不荆相比王谢庾郗禇等上品门阀,刁氏还是小巫见大巫,刘裕雄心勃勃地想通过土断富国强军。
然后刘穆之、刘敬宣、徐羡之等人无不劝他要小心谨慎,土断必然引起门阀士族的反对,刘裕与门阀之间的关系刚有所好转,若是此时进行土断必然致使关系破裂。
经过再三商讨,刘裕决定以扬州为试点进行土断,因为扬州经孙恩、卢循之乱,百姓伤亡惨重,门阀士族对三吴之地的掌控力大大下降,刘裕是兼任扬州刺史,拿自己所任的州来试点旁人无话可说。
即便如此,尚书左仆射郗恢和中书令谢混皆出言反对,朝臣们纷纷附和。琅琊王头痛地摆摆手,道:“诸卿,且听完太尉的奏疏再议。”
“其二,裁撤冗官。郡县凋散、百姓寥落,应精简人员,裁撤冗官。”
刘裕在奏章中明确提出,扬、徐、荆三州置将不得超过二千人,官吏不得超过万人;其余州置将不得过千人,吏不得过五千人,但兵丁不在此限。
丹阳尹郗僧施心中盘算,这条限制各州官吏将领的人数,恐怕是针对豫、江刺史刘毅而来。雍兖梁司青五州被杨安玄把持,朝廷几乎插不进手去,官俸也不用朝廷供给,每年还会上缴国库数十万石钱粮,置将设官之事朝廷难以约事。
以前广州被卢循占据,对朝廷旨意置若罔闻,自然也不会听从朝廷派遣官吏,如今刘太尉派禇裕之为刺史,广州重归掌控,但广州经卢循之乱,官吏数目不足,亦无影响。
交州地处偏远,朝廷官员多不愿去就职,朝廷对他的管辖十分有限。原交州刺史杜瑗逝后,交州官吏以交州离建康万里之遥,刺史之职不应中断,推举其子杜慧度代管交州事务。
杜慧度斩杀卢循后,朝廷授其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赐爵龙编县侯。杜慧度向朝廷进贡大象、金银、古贝等物,表示恭顺之意。
郗僧施知道刘毅前段时间为对付庾悦向朝廷上疏要求精简江州军政,将江州归于其治下,朝廷下旨应允。刘太尉此议恐怕是借题发挥,趁机减少豫章将领和官吏的数量,南平公是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三,整顿吏治。惩处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官吏。”
朝堂上不少人心中暗凛,九品中正制让门阀士族受益,他们的子侄能轻松入仕,但有不少人不能政务,只知吃喝玩乐,看来刘太尉要清理这批人。
“其四,废除苛法。奏请天子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
“其五,举才需试。九品中正制初置选拔秀才、举孝廉,需加策试合格方才取用,拔用寒微的才学之士。”
九品中正制设立之时,要经过策试取用,后来策试这关不了了之,各地举荐的秀才、孝廉都被世族子弟占据,名不符实。
“其六,兴办学庠。合并国子学和太学,凡六品以上官员子侄皆可入学;各州均需设立官学,招收有志于学之人。” “其七,轻徭薄役。除朝廷规定的税赋外,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租税和徭役以户籍为准;凡是州、郡、县以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适当减轻原有的杂税、徭役,赈济贫苦。”
“其八,发展商业。凡官府购置物资,皆到市场买卖,照价给钱,不得征调;不得征用百姓车牛,减少关卡繁杂税项,鼓励各地通商。”
八条念罢,朝堂上一片沉寂,琅琊王撑额不语。这八条奏疏多数触及到门阀士族的利益,特别是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五条都直接有损于门阀士族的利益。
尚书左仆射郗恢道:“刘太尉所陈八事,兹事体大,不宜仓促决定,应详加商议后再论。”
朝堂上一片附和之声,刘裕也没想过抛出奏疏后就能得到众人同意。天子退朝,众人转至东堂,开始对刘裕所奏的《八项事宜疏》逐条商讨。
六月八日,刘裕的《八项事宜疏》出现在杨安玄的案头,郗恢的字气势浑厚刚劲,阴友齐的飘逸灵动,曾安的字迹工整端正,一丝不敬,见字如见人,杨安玄面前浮现几人的面容。
这三人是杨安玄在朝堂上最大的助力,但随着孟昶身死,刘毅败贬,刘裕升任太尉,朝堂门阀随风使舵,逐渐向刘裕靠近。
虽然郗恢是尚书左仆射,其实已无多少话语权,更不用说祠部尚书阴友齐,便连琅琊王司马德文对刘裕的决定亦难以反对,郗恢等人对杨安玄的助力越来越弱。反而是曾安与一批低阶官员关系密切,容易得到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消息。
看罢刘裕所奏的八条,杨安玄暗自佩服,刘裕不愧被后人誉为定乱代兴之君,雄才大略,堪与秦皇汉武比肩。
从所奏八条来看,刘裕看到了晋室的积蔽所在,想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若是不论其最终的目的,这八条顺利施行应该能改善社会现状,让经济得到发展,百姓得到生息,恢复晋室元气。
只是这八条触及门阀世族的利益,刘裕能否如愿还在两可之间。郗恢透露,琅琊王有意向各方镇刺史询问改制一事,他受不少门阀委托,请杨安玄向朝廷谏言缓行第二条和第三条。
从内心讲,杨安玄赞同刘裕的八条改制,自问没有刘裕这种义无反顾的决心,当然这与刘裕携伐南燕、灭卢循之威有关,包括琅琊王在内的朝堂大臣不敢出言反对。
将抄录的《八项事宜疏》分给王镇恶、辛何等人观看,杨安玄把郗恢让他谏言缓行第二、第三条的事说了说,问道:“诸公以为愚该不该谏言?”
礼曹掾向晋关切地道:“刘太尉这八项事虽切中要害,但操之过急,愚以为刺史应该向朝廷谏言,循序渐进才好。”
王镇恶笑道:“朝廷的旨意还未到,先不用急,等等再说。”杨安玄听懂王镇恶的意思,是等暗卫将京中风向探明。
杨安玄欣然道:“愚倒是有意借刘太尉行改制之机在雍州推行土断。”
向晋脸色一白,急声道:“杨刺史,土断影响甚大,还望三思而行。”
主簿钟援道:“此八事中整吏治、废苛法、办学庠、轻徭役、兴商业杨刺史已然施行,成果斐然,士族拥护百姓得益。至于举才需试要由朝廷决议,至于土断和裁官二事,仆以为暂不可行,以免人心动荡,生出事端。”
守从事郭辉拱手道:“刘太尉这八项事,土断、裁官、整吏、试才这四条有损于门阀世家。弘农杨氏乃上品门阀,与我等家族休戚与共,若主公赞同刘太尉改制,必然招天下门阀侧目,望主公谏言暂缓这四条改制。”
杨安玄心中暗叹,向晋、钟援等人出身门阀世家,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自然不愿看到士族受损。自家牢牢掌控雍州,提及土断尚且遭到僚属反对,可想而知刘裕在朝堂上的阻力有多大。
大堂上议论纷纷,多数人不赞同土断、裁官、试才等三事,杨安玄知道一时间也争不出结果,道:“此事不急,诸君先回去思量清楚,等朝廷问询的旨意颁至再做计较不迟。”
等到众人散去,王镇恶留了下来,对杨安玄道:“向晋等人顾及家族,不愿赞成土断等事,但主公当放眼天下,借此良机推行土断。不然若让刘太尉抢得先手,收复民心,主公再要南下便难了。”
杨安玄沉吟半晌,道:“雍兖司梁等地,门阀士族子弟占据大半官职,愚若强行土断裁官,定然引发反弹。愚有意在明后年北伐长安,此时宜静不宜动,若能顺利攻占长安,再携大胜之威推行土断不迟。”
王镇恶听杨安玄说起北伐,立时请命道:“主公曾答应让愚率军北伐,可不能食言。”
杨安玄笑道:“愚已写信给龙符、蒯恩、龄石、胡藩、安远等人,让他们在九月底前来襄阳,商议攻秦之事。”
王镇恶振奋地道:“愚十三岁离开长安,至今已二十五年矣,做梦都想着重归故里,多谢主公成全,愚定为主公夺取长安城,擒拿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