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69【算账】
    莫秒其妙有人来“送终”,换谁高兴得起来?
    阎锡山强忍着怒火,皮笑肉不笑地问道:“周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
    “阎部长请看。”周赫煊从兜里摸出两封公函。
    阎锡山打开公函,发现落款是中央财政部,而内容则是要求天津海关和长芦盐署调拨银子,每月给北平大学区支付教育经费。
    天津海关的关余(偿还洋人贷款所剩)银子且不说,只长芦盐税就非常恐怖,一年1000多万的收入啊。褚玉璞做直隶督军时,靠截留盐税硬生生撑起近20万人的军队,无论是谁控制天津都不会放过这些钱。
    阎锡山还有个外号叫“钱鬼子”,他就连打仗都像在做生意。跟谁结盟,跟谁翻脸,出不出兵……在每次做出重大决策前,阎锡山首先考虑的就是会不会赔本。
    在看到这两份公函后,阎锡山立即明白常凯申要向他的钱袋子伸手了,冷笑道:“宋子文空口白牙几句话,就像让我给钱?他也不嫌胃口太大撑死自己。”说着,他又瞪了周赫煊一眼,“就为这件事,你来给我送终?说吧,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周赫煊笑问:“阎部长觉得中央意欲何为?”
    “财帛动人心,当然是想弄银子。”阎锡山说。
    “真的这么简单吗?”周赫煊问。
    阎锡山不耐烦道:“有话直说,别弯弯绕绕的。”
    周赫煊没有讲正题,而是说起眼下中央的情况:“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尽快取得北伐胜利,对战败的小军阀实行的是收买、改编政策。这些杂牌军阀,再加上阎部长你在河北、天津、北平,以及冯玉祥将军在山东、河南等地的卫戍部队,所有开支全都需要南京方面拨款解决。换做是你,阎部长,你会甘心每年花钱养几十万自己指挥不动的军队吗?”
    阎锡山当然不愿意,但他笑道:“南京是中央,中央出钱养兵是天经地义的。”
    “中央出钱养兵天经地义,那么中央宣布裁军同样天经地义。”周赫煊说。
    “他敢!”阎锡山生气地说。
    周赫煊叹气道:“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养不养得起的问题。如果常凯申不宣布裁军,那么中央每年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都要用于军费开支。就中央财政部的统计,实际军费甚至是国家预算的两倍以上。更何况,各地军阀部队听调不听宣,最为国家元首的常凯申能忍?不管是出于政治考虑,还是经济考虑,裁军都势在必行。”
    阎锡山是喜欢算账的,周赫煊就专门给他算一笔账。
    听完此言,阎锡山瞬间陷入沉默当中。设身处地的考虑,就算换成他来当中央领袖,也肯定无法容忍此时的现状。
    周赫煊继续说道:“南京政府的第一步,肯定是收回各地财政,比如天津海关和长芦盐署。第二步,就是停发各地军阀卫戍部队的军费。第三步,就要开始大裁军了。”
    阎锡山心里打着小算盘,周赫煊所说的第二步,他勉强能够接受,但地方财政大权是绝对不会交出的。至于裁撤军队,如果中央逼得太急,那就只好撸袖子干一仗了。
    周赫煊又说:“至于裁军嘛,常凯申肯定先对桂系下手,因为南方是他的大本营,必须先稳定后方。等收拾完桂系军阀,就该拿阎部长你,还有冯玉祥将军开刀了。所以,出于对您的敬佩,我提前来送个钟,免得到时候没机会。”
    阎锡山没有再生气,而是笑问:“你觉得我会输?常凯申他要是敢裁军,全天下的地方实权派都要联合起来反对他!”
    周赫煊说:“常凯申拥有中央大义在,而且裁军也是天经地义,因为中国的军队实在太多了,民心至少是站在他那边的。至于各地军阀联合,阎部长你是明白人,这种联合实在太脆弱,就跟汉末十八路诸侯讨董一样,各有各的算盘。”
    阎锡山默然不语,他不想打仗,因为打仗就要花钱,而且还有打输的风险。
    历史上,桂系军阀已经被常凯申收拾掉,冯玉祥撸起袖子跟常凯申硬刚,马上就要轮到阎锡山了。可阎锡山还在举棋不定,希望大家坐下来和平解决问题,商人嘛,和气生财。
    “你先退下,容我想想。”阎锡山挥手道。
    “告辞!”周赫煊抱拳笑道。
    等周赫煊离开后,阎锡山立即让副官给天津市长南桂馨、天津卫戍司令傅作义拍电报,询问那边的具体情况。
    傅作义在回电中提到,天津卫戍部队的军费,已经拖了大半个月没发,他正在跟中央军部扯皮当中,不过对方一直在回避问题。
    南桂馨跟周赫煊一样,也是耍嘴皮子的,属于纵横家一流,同时还是阎锡山的重要谋士。
    南桂馨已经敏锐地发现异常,说南京方面似乎派来代表,正在和天津海关、长芦盐署的洋人官员秘密接触。经过他的多方打听,南京的外交部也在积极行动,想要以国家的名义,向洋人收回海关和盐署的财政支配权。
    阎锡山看着这两份手下发来的电报,久久说不出话来——全被周赫煊言中了啊!
    不管是财政大权,还是军队大权,阎锡山都不想放弃。
    他找来谋士商量对策,可还是找不到应对之策,只能是见招拆招,当务之急是要把华北财政给保住再说。
    五天后,阎锡山主动召见周赫煊,和颜悦色地问:“周先生是帮谁说话的?”
    周赫煊无奈笑道:“我谁都帮不了,常凯申必须要裁军,各地实权派必然要反抗,这场仗不打也得打。结果是你们这些高位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把中国打得稀巴烂,把中国打得元气大伤,然后该下野的下野,该风光的风光。”
    阎锡山皱眉问:“那你来找我做什么?别提送钟的事。”
    “要钱,”周赫煊说,“每个月30万的教育经费。”
    一提到钱,阎锡山顿时炸毛:“我又不是中央政府,教育经费关我屁事!”
    “以前不关你的事,但现在就关你的事了,”周赫煊说,“南京方面要把长芦盐署和天津海关的钱,拨给北平大学院做经费,这事合理合法,就算闹开来,舆论也是向着他们的。阎部长若是不答应,那就要背上不尊中央、不支持教育的骂名。现在平津各大公立学校,老师们已经10个月没发薪水了,各级教育部门的官员也在等米下锅,成千上万的学生都盼着早日复课。你要是不给这笔钱,整个华北地区的教育官员、老师、学生全都要恨你,报纸也会写文章骂你!”
    “这是宋子文陷害与我!”阎锡山生气道。
    “他们用的是阳谋,陷害又如何?”周赫煊笑道,“我知道阎部长的顾忌,你是怕给了这笔钱,中央财政部就会趁机收回关税和盐税。”
    阎锡山没有说话,算是默认了。宋子文在将他的军,不管他如何做,都要大大的吃亏。
    周赫煊见时机成熟,开始进一步劝说道:“阎部长在山西大办教育,让山西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70%,遥遥领先全国。为什么不出钱支持华北教育呢?难道山西才是你的地盘,华北百姓就不是你的子民?”
    “这不一样!”阎锡山苦恼道。
    周赫煊又说:“阎部长觉得,北平大学区的官员都是中央任命的,不该你来出钱。你出了这笔钱,好处却归中央,这买卖亏大了,是也不是?”
    “是这么个理。”阎锡山点头道。
    “非也,”周赫煊分析说,“以常凯申为首的中央,是反对教育改革的,他们想把教育系统掌控在自己手中。北平大学区的设立,乃李石曾据理力争而得来,根本得不到中央支持,否则就不会连教育经费都筹措不到。”
    “有这事?”阎锡山还是首次听说。
    周赫煊笑道:“在去年颁布的教育法案中,教改之后的大学区,其经费应由当地财政解决,地位独立于各级政府。阎部长,你可以根据这个法律条款,宣布由华北地方政府负担北平大学区的经费。此举是合法的,没人可以反对,而且还能获得老师、学生和社会舆论的拥护,对你的名声有大大的好处。不但如此,还规避了给南京政府插手天津关税和盐税的借口,乃一石数鸟之计。”
    阎锡山还是心疼钱,一个月30万大洋啊,可不是小数目,他说:“容我再想想。”
    周赫煊趁热打铁道:“再想就来不及了,北平的学生已经在闹事。若南京政府把事情捅出来,说是你扣留了教育款项,面对滔天舆论你还能怎么做?天津关税和盐税,就算扣除还给洋人的贷款,每年也还剩下2000多万啊。区区每月30万的教育拨款,一年加起来也才300万,这笔买卖你还是赚的。”
    说服阎锡山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跟他算账,把账算明白了,那事情就十拿九稳。
    左思右想,阎锡山终于下定决心,他还有心情跟周赫煊开玩笑:“周先生,你当文人实在屈才了,该去做买卖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