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95【我心永恒】
    美国百老汇大街盛行的戏剧,脱胎于英国戏剧,而又发展出自己的独立特征。
    刚开始的时候,英国戏剧的内容都和宗教有关,主要在教堂等宗教场合表演,因此被称为“礼拜剧”。“礼拜剧”渐渐的世俗化,转移到教堂外的地方演出,并增加了喜剧成分,但内容仍以圣经和圣徒的故事为主,这一阶段叫做“神秘剧”或“奇迹剧”。
    至欧洲中世纪期间,基督教有意识地使用戏剧来布道,宣讲教义和伦理道德,所以出现“道德剧”。而贵族们为了享乐,往往在“奇迹剧”和“道德剧”之间插演娱乐短剧,这种短剧被称为“插剧”。
    以上这些就是英国戏剧早期的起源和发展。
    现如今人们提到的英国戏剧,其实就是从“插剧”演化而来的。它最初只是插演在宗教戏剧之中的陪衬品,但却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因此在都铎王朝建立后飞速发展。
    为什么莎士比亚地位崇高?
    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着英国戏剧的最高成就——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戏剧的黄金年代,各种戏剧大师层出不穷,莎士比亚却能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那个。
    文艺复兴结束以后,英国戏剧一度没落,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风行欧洲。英国戏剧吸纳了法国情节剧的元素,对话增加了音乐伴奏,舞台上开始出现富丽堂皇的布景,戏剧艺术在英国开始渐渐复苏。
    但从18世纪下半页,到19世纪上半页,这100年来的英国戏剧要么奢靡,要么低俗,要么爱得死去活来,完全不能跟文艺复兴时期相比。
    于是萧伯纳出现了,王尔德出现了,这两位大师带领英国戏剧重登艺术高峰,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戏剧的发展。美国百老汇那边的编剧和演员们,都得恭恭敬敬地喊萧伯纳和王尔德一声祖师爷。
    如今王尔德已死,萧伯纳却活得好好的。因此在许多英国戏剧爱好者眼中,萧伯纳就是活着的莎士比亚,可见其地位有多么崇高,漂亮女演员们抢着倒贴太正常不过。
    此时此刻,男主角的演员趴在道具木板边缘,抓着费雯丽的手说着遗言。舞台侧面的音乐指挥闭眼轻轻抖动指挥棒,小提琴手演奏着悲伤而舒缓的乐曲,时而有钢琴声点缀,代表那冰冷的海水和波涛。
    这种表演方式很有意思,在周赫煊看来,就是把电视剧搬到了舞台上。
    剧情、对白、表演、背景、道具、音乐、灯光……要什么有什么,跟坐在影院里看电影没有太大区别。
    猛地,指挥家弓着的身体突然绷直,随着指挥棒抬起,管弦乐队的大小号开始演奏,钢琴依旧低沉,但小提琴声却激昂起来。
    “要活下去……不……不能绝望,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多么艰难,快答应我……萝丝,答应我……一定做到!”男主角的声音颤抖而喑哑,却在音乐的衬托下,迸发出刺穿人心的力量。
    “我答应……”费雯丽绝望的痛哭起来。
    “一定做到!”男主角的声音渐渐虚弱不见。
    费雯丽低声痛哭:“我一定做到,杰克……我一定做到!”
    指挥家再次弯腰俯身,他右手示意小提琴和大小号停止演奏,钢琴声还在继续,接着沉郁的大提琴声开始响起。
    在悲哀的大提琴声烘托下,整个剧场的气氛陷入极度悲伤之中,舞台灯光也暗淡下来,有些感性的现场观众已经在抹眼泪了。
    迟来的救生艇把费雯丽接走,一个伦敦顶级的女歌手站在侧舞台,在管弦乐队的伴奏下开始歌唱:
    “every_night_in_my_dreams,
    i_see_you, i_feel_you,
    that_is_how_i_know_you_go_on
    ……
    we'll_stay_forever_this_way,
    you_are_safe_in_my_heart,
    and_my_heart_will_go_on_and_on.”
    后世感动了无数人的《我心永恒》,放在30年代的英国宛若大杀器。因为此时的流行歌曲尚未发展成熟,当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刻骨铭心的歌词,响彻在观众的耳边时,带来的震撼简直无以复加。
    “呜呜呜……”许多女性观众小声抽泣着,不停地使用手帕擦泪。
    艾伯特王子自言自语道:“这……这首歌,这个故事,太……太令人难忘了。”
    伊丽莎白王妃则痴痴地念叨着歌词,仿佛是想起某个让她难以忘怀的人:“you_are_safe_in_my_heart,and_my_heart_will_go_on_and_on(你活在我心中,而我心永恒)……you_are_safe_in_my_heart,and_my_heart_will_go_on_and_on……”
    台上的费雯丽已经消失,只有那位女歌手仍在歌唱,当最后一个音节落下,舞台的幕布缓缓降落。
    剧场里只剩下零星传来的抽泣声,而当幕布再次打开,全体演员站在舞台上谢幕时,无数观众轰然起立,报以雷鸣般的热烈掌声。
    “薇薇安!”
    “薇薇安!”
    “弗雷!”
    “弗雷!”
    “杰克!”
    “萝丝!”
    “……”
    人们疯狂呼喊着男女主角演员的名字,更有些直接喊着戏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费雯丽和那个叫弗雷的男演员,已经靠演出征服了现场观众,只要再演出几场,他们的大名必然响彻伦敦。
    周赫煊特地给费雯丽起了个艺名叫“薇薇安·利”,翻译成中文就是“费雯丽”。
    艾伯特王子本身就是个狂热的戏剧爱好者,他看完演出极为激动,带着王妃亲自上台与演员们握手,还特地问唱歌的女歌手:“那首歌叫……叫什么?”
    女歌手微笑着回答:“《我心永恒》。”
    “好……好名字,是谁写的?”艾伯特追问道。
    女歌手指着台下观众席:“周赫煊先生。”
    艾伯特激动得都忘记了口吃,连连夸奖道:“写得好,唱得也好!”
    这场演出显然是极为成功的,周赫煊租用伦敦大剧院的时间是三天,接下来两天的表演座无虚席,可以说是场场爆满。原本打算坑周赫煊钱的剧院老板,高兴得天天拜访周赫煊,最终获得了本剧的演出许可,代价是每场演出的收入分半成给周赫煊和萧伯纳(编剧)。
    费雯丽和那个叫弗雷的男演员,也成为伦敦炙手可热的新星,并且两人还莫名其妙的曝出绯闻。
    《我心永恒》这首歌也迅速流行起来,某些观众为了学会歌曲,特地天天买票观看演出。伦敦的一些唱片公司也找上门来,希望把这首歌灌成唱片,出价最高者希望用1000英镑买断版权。周赫煊当然不愿意,只卖了五年的英国唱片版权,版税300英镑——可以买两辆低端轿车了。
    随着戏剧演出在英国走红,《泰坦尼克号》小说原著很快卖断货,这在低迷的英国图书市场显得极为抢眼。
    英国的其他城市还好,伦敦已经到了“逢人便说泰坦尼克”的地步。周赫煊做为原著作者,以前只在英国学界有影响力,这次却是在民间走红了,火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