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章 开春仙茶壮
    自那老者赐茶籽开始,农旺年就把“茶籽”视为“仙籽”。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从把茶籽种到天心岩古茶树周边的那一刻起,农旺年就像伺候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有加。农旺年与儿子换班,日夜待在窝棚里值守看护,几乎天天到播种茶籽的地方转一转,看看茶籽冒尖了没有。这样他才觉得心里踏实一些。

    一天早上,农旺年惊喜地发现茶籽露出尖尖角了,而且那五粒茶籽全部发了芽。他欣喜万分,在他眼里,这小苗如茶神一般。正如那老者所言,他要耐心地等待它出好茶,让它香飘万里。

    农旺年相信:这不是一个故事,更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棵稞实实在在的茶树苗,如今,它就在自家的茶山上茁壮成长,是真真切切的。

    在第一时间,他将茶籽出苗的事告诉了妻儿,家人都无比兴奋,他们就像迎接财神一样充满虔诚,还有一点顶礼膜拜。不,应该说,就是顶礼膜拜!

    一出苗,农旺年就做了五个结结实实的木栅栏,赶紧围上茶苗,以防牲畜或野兽踩踏。

    一月有余,茶苗就蹭蹭长。他发现,这可比家种茶苗长势明显快一些,不觉一阵欣喜。如果照此下去,不到一年就会长到一人高了。想到这里,农旺年只觉得不可思议。但他更愿意看到能成此景。

    他趴在茶苗边上去闻,一棵一稞闻……他要看着茶籽嬗变为小茶树,再长成成年茶树,这个转化过程,于他,就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哪怕付出再多心血,他也心甘情愿地陪伴它们经风雨见世面,一路成长。

    这天,徐才运来到农家,跟农旺年说:“走吧,带我去看看茶树吧。”

    “好的。”

    两人就一起上了茶山。到了天心岩,远远看见一棵挺拔俊朗的古茶树,这是徐才运第一次见到如此高大茂盛的茶树,就“啊”了一声,因为一般家种茶树都是矮戳戳的,所以徐才运说:“真是一棵神茶树啊!”。

    农旺年指着那棵古茶树说:

    “它有上千年了。”

    “那不是茶树,它就是茶神!”说完,徐才运来到古茶树前,一副敬畏的样子。

    随后,徐才运又说:“我得好好拜一拜茶神,保佑我们茶市兴旺发达!”

    “好啊,你就拜吧,茶神会成就你的。”

    徐才运无比虔诚,恭恭敬敬跪地磕头,还在嘴里默念着。

    拜完后,农旺年指着新出的茶树苗说:

    “这些也是我的心头肉。”

    徐才运见茶树苗扬着头,说:“青秀秀的,长势喜人。”

    农旺年告诉徐才运:“我一有空就弄一弄,看了,心里才踏实。”

    徐才运赞誉道“老兄,伺候得好啊!”

    随后,两人下山。徐才运是第一次来花谷,出于好奇,提议到冷杉寺去看看,农旺年说“好”。

    这冷杉寺位于天心岩西北约四里路。下到半山腰,他们转了大半圈来到冷杉寺,进得寺内,见一小沙弥,徐才运上前问:“寺院方丈在哪?”

    小沙弥说:“跟我来。”就带他俩去见方丈。

    通报后,方丈出来,双手合十:

    “两位施主,来此何事?”

    徐才运说:“我们是来拜访方丈您的。”

    “若无它事,我们不妨饮茶,阿弥陀佛。”于是,方丈带他俩来到茶室。

    落座后,温杯、投茶、冲泡、出汤、分杯、奉茶,方丈说:“请两位施主品茶!”

    农旺年喝着茶,心里搁着几个困惑的问题,想借此机会请教方丈,便问道:“何为茶?”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可帮助消化;茶为不发之物,可抑制性欲。僧人解渴、坐禅、祈祷、茶会均要用茶。”

    他俩第一次听到如此妙论,甚感惊讶。

    在我国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已成为传统。

    徐才运好奇地问:“那何为茶礼?”

    方丈答:“茶礼由茶德衍化而来,德礼相配,则人生可成。”

    他俩点头称是。

    农旺年继续发问:“那禅茶一味又作何解?”因为他刚才进寺院时,偶尔看到了这一句话,觉得不是很明白,故此问。

    方丈解释道:“禅是一种境界,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相通,彼此交融。”

    他俩听到这里,钦佩不已。原来,茶与禅的关系如此高深。

    中国禅茶文化底蕴深厚,其精神可概括为“正、清、和、雅”。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农旺年还有心结,便趁机请教方丈:“茶汤如何保持醇香?”

    方丈像诵诗一样地说:“茶品特色为本,山泉水冲泡为妙,松枝煎煮为佳。”

    经方丈如此点拨,他俩对茶都有一种全新的领悟,连连点头。

    见时候不早了,徐才运与农旺年起身作揖,说道:“今天受教了,多有打扰。”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随即,他俩进到大雄宝殿,见有功德箱,便往里面放些碎银,银子落入箱中发出沉闷的响声。于是两人匆匆离去。

    从寺庙回到家后,农旺年就在琢磨方丈讲的那些玄妙深奥的茶理。心想:这茶竟有这么多道道。他也想起他的爷爷常说的一句话:茶叶是灵性之物,要善待它啊。

    原来觉得这话朴素,现在倒觉得有些分量。他也在一番醒悟的引领下逐渐改变自己:一会上茶园看看土壤墒情,一会对比茶叶的细微差异;不是在桌边泡茶品鉴,就是在茶房炒茶。一句话,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

    从摊青,杀青,制形,干燥,静下心来进行全过程的揣摩,尤其是注意制茶细节上的把控,练自己的心性、磨自己的耐心,隐隐觉得,他要将一种“禅味”融入茶的世界里,做出无愧于“茶神”的好茶来。

    这天,农旺年正在制茶,让儿子帮忙,父子俩忙了一个上午。制完茶后,农敬堂给父亲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问道:

    “父亲,黄茶有哪些特点?”

    农旺年认真起来,回答儿子:“黄茶是轻发酵茶,只是在干燥过程前后,增加一道闷黄工艺,促进物质部份氧化。加工方法近似绿茶,主要是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闷黄最重要了,这是黄茶的主要特点。”

    农敬堂给茶杯添水,农旺年抿了一口,放下茶碗,又说道:

    “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堆积后也可以湿布盖上,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让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农敬堂说:“那黄茶难就难在闷黄了。”

    农旺年点头,又特别叮嘱儿子:“初制茶时,你要重点掌握好湿热和干热两个关键工序,湿热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浓;干热的作用就在发展黄茶的香味上了。”

    “父亲,孩儿明白了。”

    农旺年加重语气:“熟能生巧,你以后要勤加练习。”

    “好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