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六节 玻璃和三十六计
    忽然想到妹妹马上要大婚了,朱允炆拍了一下脑袋,叫刘振过来:“你派人去工部营缮所叫一下所正过来,顺便带上几个擅长做琉璃的工匠,再让他们带几块上好的琉璃过来,孤有用。”

    “好的。”

    京师的夏天还是有点热,朱允炆在树荫下坐着,略微放松一下。过了一会儿,刘振让人在院里放了桌子,原来到了午饭时间,朱允炆苦笑,他现在需要人照顾,吃饭就是一个麻烦事,还得刘振喂他,唉,真丢脸啊,不过也没办法。正吃着,外面进来三个人,领头的人身着从六品的官府,但是举手投足之间,一股手艺人的气息,年纪大约三十岁左右,后面两个年纪大多了,估计至少五十岁了,面色枯黄,感觉经常在烟熏火燎的环境里工作。

    允炆让刘振停下,三个人在朱允炆前跪下,向皇太孙施礼。

    “营缮所所正王全参见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营缮所匠户于得水参见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营缮所匠户吕福余参见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允炆道:“三位平身。”

    王全应了一声就站了起来,两个匠户却不敢站起来,朱允炆使个眼色,刘振过去将二人扶起。然后拿了三个座位让三位坐下,两个匠户千恩万谢的坐下。

    “你们吃饭了吗?”

    “还没有。”三位互相看了看才说道。

    “哦,刘振,给他们三个人拿些饭菜来,吃饱了我们再说。”

    “小的不敢。”三个人连连推辞。

    “行了,殿下让你们吃,你们就吃,吃完还有正事呢。”刘振不耐烦的说道。殿下昨晚就没休息好,还受了伤,还要做这么多事情,这些人还叽叽歪歪,不由得生起气来。

    朱允炆吃的差不多了,就停下来,其他三人一看,也赶紧放下筷子,连声说吃饱了。朱允炆也没办法,就说道:“孤让你们带的琉璃,带来了吗?”

    王全随身带了一个木盒,放到桌子上,打开木盒,把里面的东西摆在桌子上,说道:“殿下,这就是殿下要的上好琉璃。”

    朱允炆仔细看了一下,张口结舌道:“这就是琉璃?”

    桌子上摆着三个白色泛青的小动物塑像,分别是马、麒麟和狮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但是却不透明,感觉比瓷器做的强不了多少。

    王全诧异道:“殿下,这是这一年来营缮所做的最好的三块琉璃,还没有送到宫里,一般这种琉璃都是皇上用来赏赐重臣的。至于新科进士只能得到玉佩状的琉璃。”

    “孤好像也有一个,中间刻了一个“炆”字。”

    “是的,殿下,大明的亲王、郡王都有这样的一块玉佩,因为做起来太困难,所以数量不多,殿下那块也是我们营缮所做的。”

    啊,朱允炆想起来,自己的那块好像送给了白家兄妹,该死的王度也不提醒自己,自己觉得没什么啊,没想到这么珍贵。他哪里想到,王度也不懂这个,而且看到白芳蕤,以为殿下有别的想法,就敢多嘴。

    “王所正,孤记得佛经上说的,琉璃是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是佛家七宝之一,难道就是这样子?”

    王全一抱拳,道:“殿下明鉴,上古琉璃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华夏经过多次战乱之后,已经失传了,目前只能做出这种琉璃。”

    “琉璃很难做吗?”

    王全看了一眼于得水,道:“老于,你来回答殿下的问题吧。”

    于得水偷看了一眼朱允炆,道:“殿下,小老儿的手艺乃是家传,每一块琉璃都需要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别说小老儿,即使是家父、家祖,以他们精湛的技艺,都不可能保证每次都能制作成功,得需要一些运气才行,而且只要这些工序中出现了一点点问题,琉璃就报废了,只好重做。”

    朱允炆想了想道:“孤的妹妹江都郡主要招仪宾,孤想要两个琉璃杯子,两天时间能做出来?”

    王全的脸立刻变成苦瓜脸,扭头看着于得水和吕福余,两个人对看一眼,赶紧跪倒:“殿下,小的做不出来,两天时间太短了。”

    朱允炆想了想道:“你们会做玻璃吗?”

    “玻璃?怎么做?”

    “孤从一个古书上看到过,不过现在找不到了,好像用硅石、石灰和碱一块煅烧,就可以得到一种透明的液体,然后用吹管吹成一个圆球,然后放到模具里继续吹,就可以做出透明的杯子。”

    三人面面相觑:“殿下,您看的什么书?”

    恩?还不相信自己?朱允炆有点怒了:“你们不相信孤,觉得孤在骗你们?”

    三人吓得赶紧跪倒:“殿下,臣/小的不敢。”

    “行了,你们起来吧,按照孤的说法,你们赶紧回去烧炉子,先烧出透明的液体出来,再吹一吹看就知道了。”

    “臣领命,不过硅石是什么?”

    “硅石,最简单的就是沙子,白色的沙子,还可以把石英石磨碎,也可以。”

    “哦,好的,卑职这就回去制作。”

    “恩,你们赶紧去搞,时间不多。”朱允炆挥挥手就让他们走了。

    王全、于得水和吕福余在路上互相嘀咕。

    “殿下在哪本书上看到的?我怎么从来没听过。”

    “该不会骗我们吧。”

    “殿下还用骗我们?你身上有什么值得殿下骗的啊?”

    “对啊,说不定这个法子真的管用。”

    “看起来很简单的样子,回去赶紧试试。”

    突然,王全把两个人拦住:“本官回去之后会专门给你们两个腾出炉子烧制这个玻璃。不过你们要记住,不能把配方告诉旁人,否则小心你们的脑袋。”

    两人也醒悟过来,这是殿下的法子,能告诉自己已经不错了,如果从自己这里流传出去,可不得了。

    王全回去之后,把所有能停的工作都停了,集中所有的琉璃工匠开始烧制玻璃,并下了封口令,不许外传。一时间,营缮所热气直冒,大家疯狂的忙碌起来了。

    由于受伤了,今天朱允炆没有打坐,而且也而比较累,就睡了一觉,可能是太累了,睡得那叫一个舒服啊。等他醒过来,王度已经到了多时了,参谋室的学员也到了,都在院子里坐着,小声说话。

    朱允炆略微让人帮助梳洗了一下,到院子里坐下:“子中,辛苦你了,让你跑这么远,这段时间就在城里住吧,如果没有地方,让刘振给你安排,办公就暂时在詹事府办公。”

    “殿下,这都不用操心,子中不知道殿下要做什么事情。”

    “子中,是这样的,孤去了一趟武学,发现下层军官识字不多,严重影响其素质提高。孤已经让人开始编纂汉语拼音,刘三吾和方孝孺主持。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孤打算编撰武学的入门教材。你能帮孤做这个事情吗?”

    “殿下,大明对基层军官的训练、布阵、宿营和战斗都有严格的规定,我们要做什么呢?”

    “孤想做三个事情:第一就是把古今重要战例详细分析,编一本《古今战例分析》的书,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第二呢,孤想编一个计策的书,书名叫《三十六计》,第三孤听说有一个叫罗贯中的人,写过一本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中的战场描写很不错,你们听过这本书吗?”

    《三国志通俗演义》?王度真没听过,不由得转头看向学员。

    过了一会儿,一个胖胖的学员站起来,道:“殿下,卑职邵云,曾经见过这本书,但是这本书只有上半部分,全本我没看过。”

    “好的,邵云,既然你听说过,那你就负责去找一本来,大家看一看,看是否可以用来提高一下军官的指挥水平。人手方面,刘振负责,子中也适当的关注一下。”

    众人领命。

    然后朱允炆就不管了,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王度在做具体分工,他带两个人谭远和张辅跟着朱允炆研究《三十六计》,邵云带着谢苗(陕西都司)去找《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他人由白自行带领整理古今战例。大家领命各自忙去了。

    王度站到朱允炆面前,看着假寐的朱允炆,不由得感慨这个年轻人的坚强,昨晚生死一线,今天就忙个不停。

    朱允炆睁眼看了一下王度,道:“子中、望之、文弼,你们坐下,我来谈谈三十六计的想法,三十六计其实是古语,但具体是哪些,古书无传,孤想充实一下,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

    “具体如下:胜战计有六条计策,分别是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和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的意思是......”

    朱首道作为职业军人,为保家国,研究过三十六计,此时谈起来毫无困难,王度、谭远和张辅手忙脚乱的记录,不时的发问,朱允炆就停下来给他们解释,周而复始。

    几个人谈的很投机,不知不觉已经晚霞满天,朱允炆松了一口气,总算讲完了,一下午的脑力劳动,感觉好累啊,看向王度、谭远、张辅三人,也是疲惫不堪,但是眼睛贼亮。

    朱允炆停下来,道:“子中,孤说的清楚吗?”

    “殿下,您说的很清楚,但是臣只是记录了,还需要仔细的研究、分析,还有遣词造句,不能太白话才行。”

    “呵呵,好的,接下来都看你们的,最近孤都在端本宫养伤,有问题你们可以过来问孤。对了,有一个事情,这本书不要署孤的名字,就写你们三个人的名字。”

    “为何,殿下?”

    “孤不需要这个名声,你们需要,而且如果孤署名,出现错误,可能也没人敢改,也不利于这本书的传播,孤希望这本书对大明的军队有一定的帮助。”

    王度看了看谭远、张辅,三人同时跪倒:“殿下高义,臣定将此书编撰完美,不负殿下所托。”

    “没什么了,你们起来,辛苦的是你们,孤只是动动嘴皮子。”

    晚上,朱允炆留三人一起用膳,才让他们回去。

    三人在路上走着,不知道说什么好,过了好久,谭远道:“殿下真是奇才,这三十六计虽然在史书上常见,但整理起来要花很多功夫,而且整理的这么好,殿下真是花了不少功夫啊。”

    “是啊,更重要的是,殿下不署名,让我们三个署名,为了武学,殿下耗费了不少心血啊。”王度接口道。

    “王大人,您说殿下是什么样的人啊?看起来很文弱,但是怎么懂这么多军事方面的内容?创建武学,方阵训练,还有三十六计等等。”张辅问道。

    “殿下啊,本官姑妄言之,殿下天纵奇才,仁孝宽厚,有耐心、有毅力,不畏生死,迎难而上,已显仁君之相,真乃大明之福啊。”

    “哦,知道了,谢谢王大人。”张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