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一生经历丰富,宦海沉浮,早年是蒙古高官,做到枢密知院,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投明后从百户做起,做到卫指挥使的职位,说明其能力很强,且向上之心永不磨灭。枢密知院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例子看出,后世鬼力赤称汗时,作为其重要部下的阿鲁台,其职位是太保枢密知院,后来阿鲁台驱逐了鬼力赤,立本雅失里为汗,自任太师,把持大权。
熟悉蒙古人和明军战法的张玉,对漠北决战的不乐观态度,深深的影响了朱棣。朱棣思考后,觉得采用他的意见,向朝廷上书,要留用部分兀良哈俘虏,同时驻军开平,以防不测。
作为大明皇储的朱允炆,近日被淹没在公文的海洋之中,老皇帝最近身体不好,所以大部分事情都由他做决定。朱允炆封王度、解缙、黄子澄、卓敬为翰林学士,再加上刘三吾等人,才堪堪支撑得住。经过朝廷政务的洗礼,朱允炆对这些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解缙年轻,有冲劲,才华横溢,可塑性强;黄子澄书生气重,学识渊博,实干性差;卓敬文武兼资,涉猎极广,非常全面,培养的潜力最大;至于王度,年纪最大,学识不如其他人,但是脑子灵活,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总体来说,朱允炆最喜欢的是王度,次之为卓敬,其他两人学识上可以做为补充,只可惜读书太多,整天想着复古,推崇上古之治。
对于朱允炆最关注的马场、屯田使、水军的问题,四人看法也不一样,王度是全部支持,这一点是朱允炆最满意的,也是其他几人对王度最不满意的地方,觉得他是个谗臣。卓敬对马场和屯田表示支持,但是不支持发展水军,觉得派船出海捕倭,完全没有必要。
解缙和黄子澄对这几个都不支持,觉得茶马交换和民户养马挺不错的,京师的郊外每到春秋天放养着一群一群的马匹,没有什么不好的;对于屯田使,他们认为在内地不妨试试看,在边疆地区则是极力反对,觉得得不偿失,还可能会造成边疆军士的不满;对于水军,则与卓敬的想法相同。
朱允炆在后世只是一个普通的码农,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主,所知道的治国方法都是后世的经验以及穿越小说的洗礼,所以他很有自知之明,对朱棣的恐惧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打仗,得指望军人,所以他下了很大力气去拉拢朝廷勋贵子弟,指望他们能够帮自己打败朱棣;他知道卫所在明朝后期完全败坏,清朝则完全取消了卫所,所以才有了屯田使的想法,打算慢慢将卫所取消,但现在只敢小步试点;马场的事情是觉得大片草场不利用有些可惜,另外觉得民间养的马只适合拉车,不适合在战场上驰骋,所以才有办马场的想法,目前河套马场监正周德已经将河套分为二十四个马场,征召陕西、宁夏、甘肃擅长养马的军户到马场养马;辽东马场监正高巍则在金州卫到沈阳卫圈定了二十四个马场,征召辽东、北平、山东擅长养马的军户到马场养马;另外将开中法应用到马匹上,由马场根据马匹质量,开设盐引。至于水军就更简单了,稍微对军事感点兴趣的人都会知道马汉的《海权论》,可惜朱允炆也不会造船,而在龙江船厂的参观,更让他彻底熄灭了画图纸的想法,自己根本就看不懂工匠的图纸,也看不懂哪个船更好。
为了保障马场和屯田使试点的成效,朱允炆向陕西、辽东派出了监察御史,这些监察御史还带着大批国子监的监生作为助手,检查马场、屯田使的工作成效,尤其是对于新迁移军户的安置问题,朱允炆非常重视,要求监察御史必须走访民间,得到第一手资料,如果有伪造资料的现象,严惩不贷。
为鼓励商人到陕西、山西、北平、辽东等边地行商,朱允炆降低了这些地方的商税,并将京杭运河的通行税降低,税卡减少,只是时间尚短,效果还不明显。
这些政策都通过白望儒主办的《民生旬报》公布,白望儒是个心思活泛的人,他很快就找到了通过这些政策来赚钱的方法,他向国子监的人约稿,让他们去分析这些政策,然后写成评论文章发出来,这吸引了很多商人来购买阅读;他还派出许多记者(朱允炆的叫法)到政策影响的地区去调查,看当地是否真的执行了这些政策,这种做法立刻吸引了一些商人,他们把自己在地方上遇到的刁难、以及经商时遇到的一些风土人情,在《民生旬报》发表出来,这样可以提高知名度,找到了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
《民生旬报》的热卖很快引起了不少商人的注意,他们经过摸底研究之后。到洪武二十九年,在京师、苏杭等地开始出现了类似的报纸,他们规模小,不够权威,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生财之道,抓住本地的地方特色,活得也挺滋润的。
为保障金州卫的安全,朱允炆从登州水师调派了一部分船只组成辽东水师,总部设在金州卫的港口,朱允炆将其命名为大连港。登州水师和辽东水师的责任是保护渤海湾的安全,因为金州卫乃至辽东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倭寇的觊觎。
另外朱允炆命令福建水师派出船只经澎湖列岛,登上台湾岛,勘测台湾岛的情况。派出礼部官员乘坐海船远赴琉球,商讨租界港口事宜,朱允炆打算在琉球设置一个军舰补给基地,截断倭寇入侵的线路,然后借机占领倭国九州岛以南的群岛。
如今的金州卫比一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允炆在这里组建了农学分院、工学分院、银行分部,农学院帮助军户们修建了沼气池,获取优质的肥料,还采用工学院提供的化肥,去年的秋收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今年大家的干劲就更足了。建造了水力机械,帮助军户们完成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去壳、磨面、榨油等,新式纺织机加快了纺纱、织布的效率。当地也出现了采用新式纺纱机的作坊,有南方来的,还有当地人自己组织的,这都大大改变了当地军户的生活。另外还出现罐头作坊,将渔民吃不完的鱼虾加工为罐头和鱼松,提供给军队,这次傅友德北征就征调了不少,作为大军补给。
另外交通银行的银票在当地慢慢流行起来,程本立打算以后征税只征收银票,衙门汇总后再从交通银行取出现银。
如今的金州卫屯田使程本立已经卸任了,新的屯田使是一个国子监的监生,叫愈立仁,是程本立的得力助手。程本立被任命为筑路使,用水泥、地砖修筑一条从大连港到沈阳卫的高速路,这条路被朱允炆戏称为“沈大高速公路”。
眺儿河,源于大兴安岭东南麓高岳山九道沟,最后流入嫩江,其上游就是兀良哈三卫的营地,最初时泰宁卫最为尊贵,其首领是元代的辽王阿扎失里,随着阿扎失里的死去和朵颜卫逐渐强盛,朵颜卫的脱儿火察成为了兀良哈三卫的首领,只可惜他没做多久就成为了明军的俘虏。
得益于朱元璋诛杀功臣,原来并不出众的杨文脱颖而出,论才能、论战功,他都和郭英等人相去甚远,可是最终却坐上了辽东都指挥使的高位,这其实得益于朱元璋的用人策略的变化。
朱元璋的用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其起兵到洪武六年,文臣如刘伯温、刘基等人与朱元璋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武将如徐达英勇善战,智深谋远,是当之无愧的帅才;第二阶段是洪武六年到洪武十三年,就是胡惟庸成为右丞相到被杀为止,这时候的文臣都是些循吏,根据朱元璋的意思办事而已,武臣中朱元璋开始重用傅友德,傅友德是降将出身,不敢越雷池半步,千里征战,朱元璋还要下旨让他注意不要饮用不清洁的水,本质来说,也是循吏而已;第三阶段是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废丞相,独揽大权开始,这时候用的都是些白面书生、秘书之才而已,需要朱元璋告诉他们怎么做才行,这从他们竟然因为小过错被杀就知道了,因为这些小事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而武将中徐达病死,冯胜被弃用,傅友德也逐渐淡出,重用蓝玉,可惜由于朱标意外病死,朱元璋举起屠刀,杀戮数万人,只留下了善于防守的耿炳文和后起之秀郭英(郭英不是开国候,洪武十七年才被封为武定侯),而郭英也是以谨慎忠厚著称。
杨文、耿璇带着沈阳中卫、定辽中卫和金州卫,一万五千的骑兵,沿眺儿河北上,扫荡兀良哈三部,可惜却扑了个空,兀良哈三部早就转移了。这让杨文很是懊恼,他往四周派出侦骑,寻找兀良哈人撤退的痕迹。
耿璇骑在马上,和杨文聊天,道:“总兵大人,兀良哈人为什么会转移呢?难道他知道我们会来扫荡他们?”
“这个啊,”杨文想了想说:“很有可能,之前朝廷的礼部侍郎郑沂不是来这里让他们互市吗?说不定他们以为郑侍郎是来侦查的,所以等他一走,人家就赶紧搬家了。”
“唉,大人,立点功劳真不容易啊。”耿璇有些颓丧,他新婚不久就跟着徐辉祖巡视北方,然后就被留在辽东,快一年的时间了,却一事无成。
杨文看着耿璇的样子,哈哈大笑:“兄弟啊,老哥哥说句不好听的话,你是年少得志,没经历过苦楚啊,扑空了有什么不好?中了埋伏才叫麻烦呢?现在对皇上有了交代,又没什么损失,不是挺好吗?”
耿璇想了想,指着西方,说道:“大人,你说兀良哈人会不会翻过了大兴安岭,往捕鱼儿海那边跑了?”
“呵呵,兄弟啊,这也有可能,怎么,你想追过去吗?”杨文笑着,调侃道。
耿璇楞了一下,还真的思考起来了。杨文看他的样子,急忙阻止道:“兄弟,你别乱想了,翻过大兴安岭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那边是蒙古人的老巢,一旦被蒙古人发现,我们插上翅膀也跑不了。”
过了一会儿,耿璇拍了一下大腿,抱拳道:“大人,能否给我一只骑兵,我要去西面看看,说不定能追上兀良哈人呢。”
杨文看了一眼耿璇,摇头道:“老弟啊,你在开玩笑嘛?你现在是仪宾,等太孙殿下继位,你就是驸马了,如果你有什么闪失,江都郡主能放过我吗?殿下能放过我吗?”说着连连摇头。
最终是杨文拗不过耿璇,不过他也没有答应耿璇的要求,而是指挥所有骑兵往眺河源头驶去,看看能不能追到兀良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