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三十七章 废藩置县
    入夜,平安却仍在忙碌,当然张辅、铁无尘等人也没有休息。

    平安忙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给皇帝写奏折,一个是消化那个傅安的话,当然,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奏折除了阐述事实以外,还需要加上自己的判断,这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当然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在皇帝那里失分了,所以平安绞尽脑汁,非常谨慎。

    平安知道皇帝不喜欢文绉绉、废话连篇的奏折,所以只要是给皇帝看的奏折,他都亲自来写,力求简单、直接,为此,皇帝曾经专门褒奖过他,虽然文臣们不以为然,但平安却一直坚持,当然如果是写给兵部、五军都督府备案的文书,他都是让身边的文书执笔,因为那都是些套话而已。

    在奏折中,平安写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傅安应该是真的,因为辨别其身份并不难,他当年在朝中为官,认识他的人不再少数,而且当年他从嘉峪关一带出关,那么经历过的州城府县肯定会有人记得他,所以在身份上作假,可能性非常小。

    但是人心隔肚皮,十年未归,谁知道他是如苏武一般保持忠贞,还是如秦桧一样叛国投敌?所以平安还要判断其是否为内奸。

    如果他不是,那么一切安好,皇帝必然给与重赏。

    但是如果是内奸,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他有什么目的呢?

    大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迷惑自己,让大明放松警惕,然后雷霆一击,但这种迷惑不会有太长的时间,事情在一个月之内就会知晓;另外一种就是其从人中,或者说那些帖木儿汗国的随从有问题,但他们能做什么呢?平安有些不解。

    从晚上到凌晨,平安几乎想白了头发,只想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其中有人是擅长煽动叛乱的,联想到听说帖木儿要东侵,回教及蒙古族的士兵骚动串联的事情,让平安加重了警惕,他立刻传令,对傅安一行人严加看管,如有意图逃脱者,格杀勿论,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

    忙碌了一夜的张辅和铁无尘,对比了所有人的口供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傅安应该是真的,傅安所说的也基本属实,但是帖木儿死了没有,所有人都没有看到,都是听皮尔说的。

    平安想了想,命人将傅安一行人送往京师,但皮尔派来的随从不许跟随入京,这引起了随从首领泰拉尔的不满,但平安不予理会,将其送到肃州城,当做犯人关了起来,不许任何人靠近,否则格杀勿论。

    同时平安将自己的奏折送往京师,请皇帝安排人来迎接和辨认傅安。

    待傅安走后,平安命令加强戒备,向东察合台汗国派出使者,询问帖木儿汗国的情况,同时平安以西北军总指挥的名义行文绥远都司,令宋瑄加强戒备,防止敌军偷袭。

    ......

    四月一日,是徐妙锦入宫的日子。

    当天晚上,两人尽享鱼水之欢,互诉衷情,但天亮后,朱允炆却不得不离开软玉温香的怀抱,前往乾清宫处理政事。

    本来,朱允炆想好好安抚一下徐妙锦,打算好好陪她几天,但是朝鲜的形势越发恶化,让他不得不紧张应对。

    事情如张紞等人所料,李芳干死讯传开后,对于议政院的声明,朝鲜没有几个人相信是李芳远干的,而明军谋害李芳干,嫁祸李芳远的消息却流传甚广;而李芳远在庆尚道为李芳干发动盛大的祭奠仪式,在仪式上李芳远大声宣读了祭文。

    在祭文中,李芳远先追忆了与李芳干在一起的岁月,回忆了一起跟随父亲李成桂创业的艰难岁月,不仅表扬了李芳干的高尚情操,还缅怀了其对李芳远的臂助之情。

    尔后,李芳远又后悔没有及时与李芳干沟通,造成李芳干对其产生误会,在明人的挑拨下与李芳远火拼,事败后,又在明军的保护下逃亡平壤,最后被明人扶持在汉京成为傀儡。

    如今李芳远为了朝鲜民族在做最后的抗争,而明人竟然利用完李芳干之后,就将其杀害,还栽赃到李芳远身上,这让李芳远哭笑不得,李芳远与之感情深厚,断然不会做这种猪狗不如之事,苍天可鉴,如若李芳远食言,那么愿死在刀剑之下。

    最后李芳远痛斥明国枉为天朝上国,却恃其强大,利欲熏心,攫取西京平壤的大片土地还不满足,还要奴役他整个朝鲜,李芳远在此立誓,绝对不会停止反抗,即使剩他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

    更让朱允炆愤怒的是,李芳远号召所有的大明属国,一起起来反抗明国的暴政,他号召蒙古袭击明国的边关,号召倭国袭击明国的海疆,号召帖木儿汗国进行嘉峪关,号召安南......

    这道祭文很快以檄文的方式传遍朝鲜,仁人志士闻之无不痛哭流涕,山贼草寇无不矢志报国,草头百姓无不义愤填膺,一时间烽烟四起,乱军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当张紞的这封奏折送到朱允炆手里时,朱允炆真的怒了,他觉得自己还算一个好人,虽然想谋夺朝鲜,但是也没有李芳远说的那么卑劣啊,自己还是想给朝鲜百姓带来好的生活的啊,虽然李芳远必死无疑,但对于李芳干,朱允炆本打算等朝鲜稳定下来,让其上书献土,然后封其个公爵,世袭罔替,也可以成就一番佳话。

    可是这一切,都让李芳远给毁了,如今大明骑虎难下。

    让李芳果继位已经不可行,在如今的形势下,不太可能有人冒朝鲜之大不韪与明军合作,即使是李芳果也不敢这么做。

    就在朱允炆焦头烂额的时候,平安的奏折到了,朱允炆看了之后,感觉心头的大石去掉了大半,根据他有限的历史知识,觉得帖木儿应该是死了,历史上他死在东征的路上,现在因为朱允炆的提前准备,他死在准备东征的过程中,似乎也合情合理。

    如此一来,朱允炆心里慢慢有了一个决定。

    ......

    傅安的身份很快被确定为真实,之前鸿胪寺的同僚和兵部的同僚都证实了其身份。

    按照另一个时空的记忆,朱允炆的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

    傅安出使十年,不仅忠贞不屈,还在帖木儿汗国游览过,足迹遍及后世的伊朗、阿富汗等地,时间长达六年,与汉时张骞交相映辉,是西域的一个活地图,只可惜其手稿被毁掉了,这是不能拟补的遗憾,不过傅安表示,可以回忆起一部分,朱允炆立刻命令傅安口述,翰林院负责整理,参考使团其他人员的回忆,再加上其他资料,力求详实。

    为表彰傅安的功劳和气节,朱允炆敕封其为威远伯,褒奖其不堕大明声威之功。

    对于朝鲜,朱允炆也下定了决心。

    如今朝鲜的乱象,其实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结果,想要以平滑的方式得到朝鲜,已经不可能,因为别人不会跟着你的脚步走,李芳远就给朱允炆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如今朱允炆基本可以确定,是李芳远杀的李芳干。只可惜军国大事不是破案,即使找出证据,也没有意义,不过朱允炆并不气馁,既然此路不通,那么就只有最后一条路了。

    建文七年四月十二日,大明建文帝朱允炆发布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李氏本高丽小将,蒙王氏信用,借元末大乱,攫取兵权,却不思报效,囚禁主上,杀戮忠臣,朝鲜百姓无不切齿痛恨!”

    “太祖高皇帝虽闻之不臣,却仍望其改过自新,故赐‘权知国事’,欲其自我醒悟,不累兵戈。”

    “然李芳远残暴更胜其父,借李成桂病重之时,发动政变,杀死幼弟李芳硕,囚禁李成桂,立李芳果为傀儡;后趁夜围攻李芳干府邸,并纵火焚烧,大火三日不息,李芳干子嗣就此断绝,所以李芳干侥幸逃出升天后,立刻向大明求救,朕甚为天下之主,深感李芳远贼子野心,不可不除。”

    “李芳远本高丽进士,却随父叛乱,暗杀大臣,是为不忠;囚禁其父李成桂,是为不孝;挑起内乱,杀死兄弟,百姓死伤无数,是为不仁;利欲熏心,僭越称帝,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朕决意除之。”

    “然高丽王氏血脉已为李成桂、李芳远诛除殆尽,朝鲜无主,故朕以天下之主,在朝鲜设立朝鲜布政使司,张紞为布政使,王良为按察使,瞿能为都指挥使!”

    “历城侯盛庸为平朝军总指挥,指挥朝鲜驻军,克日剿灭李芳远,还朝鲜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

    “钦此!”

    随后朱允炆命令吏部向朝鲜调派官员,迅速稳定形势。

    圣旨一下,天下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