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胡令”只有一句,“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晋书》)。
很多人把之前的两道命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和这一命令联在一起,认为是“杀胡令”的三大组成部分。在我看来则是不然,中国人做事从来讲究留有余地,即使有了“杀汉檄”的前例,我们也希望能够用恩德去感化众生,不会一下把事做绝。之前的两道命令,很明显,一条是用于确保自身的无虞,一条则是赐予胡人的恩惠。
然而胡人并不领情,敌人就是敌人,仇恨就是仇恨,不会因为一两句的善意言语而有所改变。对于我们,也总是在退无可退的绝境中才会捡起曾经多次鲜血淋漓的教训,才会明白并不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的道理,然后才会想起,原来我们需要拿起武器。
从304年刘渊起兵,到349年年末冉闵发布“杀胡令”。期间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原百姓生灵涂炭,饱受胡族凌辱。固然有衣冠南迁,但更多的留下的人们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求活。儿子、丈夫被无情杀戮奴役;女儿、妻子被肆意欺辱蹂躏。数不清的徭役,捐不完的苛税。异族统治下最为低贱的人种,身份等同猪狗,地位不如野兽。每一次的战争,无论谁胜谁负,都伴随着对他们的最无情的屠杀。没有人怜悯,没有人在意。处境何其悲惨,生存岂止艰难。
那时,北地苍凉,汉家衣冠几被屠戮殆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数以千万计的汉人,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繁衍生息,到冉闵时代只剩得四五百万人。
亲们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半个世纪的时间是漫长的,长到足够可以让一个婴儿有了儿子然后再抱上孙子(您不要抬杠说他快三十了还单身)。那么,人口数就不等于一千万减去五百万然后剩下五百万那么简单。而在那个时候,胡人经过多年内迁及生养,人数达到五六百万之多,比从来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汉人还多出不少。中原原先的主人,在那时,反倒成了少数民族了。
看吧,我们今天称之为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各民族间男男女女们相互通婚生孩子,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水乳 交融”的境地。真正的历史是这样的:绝对的歧视,疯狂的掠夺,还有无情的杀戮。仅此而已。通婚?是有的,比如石虎娶了好几万的汉族妇女。
此仇恨,刻骨铭心;此仇恨,千年难忘。
在命令发布的第一天,只是邺城就杀了数万的胡人。报仇的日子终于到了,无论对错,无论身份,什么都不管,只要他是胡人,杀之有功。数十年隐忍积攒的血泪和耻辱终于等到了可以尽情宣泄那一天。拿起手中刀,雪我旧时恨。群体性的报复是极其可怖的,一瞬间,邺城成了修罗地狱,无论是汉民还是冉闵本人,只做着一件事:杀人,杀胡人。被杀者达二十余万,尸体扔在城外,任由野狗豺狼吃食。
随后,冉闵传令各处军队对胡人进行大清洗,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只要是胡人,一律斩杀。而且还有标准:高鼻深目多须。据史书记载,当时外表长得高鼻深目多须的人有一半因滥杀而死。
汉人将领麻秋(后投奔苻洪)也杀死所部胡人响应冉闵。
“杀胡令”是冉闵为了掌控国内形势,满足汉人利益而颁布的命令。在这道指令鼓动下,民族仇恨被彻底激起,复仇的火焰开始熊熊燃烧。一时间,北方大地硝烟重起,凡高鼻深目多须者,都被杀死。汉人与胡人之间“日日相攻,无月不战”,后赵境内尸横遍野。经过此次浩劫,匈奴、羯族从此一蹶不振,几乎全族灭绝。
冉闵是西晋灭亡以后第一个在中原掌控政权的汉人,第一个汉人的政权就下达了这样一个残忍的命令,难道不足以说明那个时代民族之间的矛盾之深刻和严重吗?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处苍茫大地上,胡、汉已然不能共存。
由于冉魏帝国存活的时间很短,而且在国家灭亡以后大臣们大多选择自杀殉国,所以,没有人为冉闵写书立传,或者详细记载那段历史。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鲜卑拓跋氏所建)在史书中对冉闵更是极力诋毁,后世又只能根据前朝流传下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所以,冉闵杀胡的原因也就这样被极度的弱化,渐渐遗忘。只剩下那些冉闵对胡人凶狠残暴的故事供我们观瞻。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就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杀胡令”是顺应民心的,并不是冉闵为了一己之利而进行的刻意挑拨。
曾经,古印度也面临“杀胡令”之前的中国的情况,入侵印度的雅利安蛮族部落把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去驱使。然而他们没有冉闵,所以,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情况依然没有改变,以后,也不再会改变了。那些原本的印度土著人们,只能是生活在印度社会最低层的贱民。
汉民族是幸运的,正因为冉闵,今天的我们才免于重蹈印度本国人的悲剧。
冉闵将胡人赶出中原,为汉人的发展重新赢得了空间。冉闵的神兵铁骑,让胡人从此不敢再轻视汉人的武力,收敛了他们对汉人的轻蔑之心和肆意抢掠的行径。
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杀戮,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本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到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胡族相互进攻掠杀、抢夺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活着回去的人只有十之二三。
冉闵使胡族的大返迁,变相的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胡人。中国历史上后来建国的十六国中,除鲜卑以外,就是成功返回未被消灭的民族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政权。但那时胡人数量已经大减,而民间汉人却恢复增长。胡人见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可怕,于是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达成统治和被统治的默契:汉人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仗。这才开始了胡汉之间的和平共处。
五胡乱华时期,少数民族打仗往往不论男女老少全族皆兵。当然,以后的发展使得精兵全由男子充当。在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当中,胡族士兵大量战死,而且,胡族彼此之间也相互灭族,使得胡人人口数量始终得不到长足发展。而在民间从事农耕的汉人则不断恢复增长,胡、汉人口比例才逐渐发生变化。
南北朝时期,东西两魏的战争使胡人人口数量枯竭,两国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胡族统治者不得不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并且,鲜卑国主们为拉拢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会把公主嫁给他们,而这一点,更增强了汉人在胡人政权中的作用和地位。汉军的起用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了外部条件,为中原汉人重新夺得政权奠定了基础。
一道“杀胡令”,在直接和间接中决定了汉民族能够经历三百年奴役而精神不倒,决定了汉民族在一片废墟与强敌环伺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再次崛起。难道,不足够伟大吗?
“杀胡令”的完整内容早已经随着那段残碎的历史而残缺不全(只有一句话),我们再也无法得知了。现在在网上有一篇“杀胡令”在流传,本人鉴定,此文绝对假货。不过那又如何呢?足以让我们一窥当时时代的心声。
原文如下:
《杀胡令》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我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闵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 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竹难书!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屠戮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天下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同志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即倒,扶华夏之将倾。
“杀胡令”后,群胡尽反。太宰赵鹿、太尉张举、中军张春、光禄石岳、抚军石宁、武卫张季以及诸公侯、卿、校、龙腾等共一万余人出奔襄国。
后赵各地胡人将领据城自守(石琨出奔后据守冀州,张沈屯兵滏口,张贺度据守石渎,段勤据黎阳,杨群屯兵桑壁,刘国据守阳城,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混桥,苻洪据枋头),各拥兵数万,不听冉闵号令。
随后,各部胡人组成联军,兵马数十万,目标直指邺城,共同讨伐冉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