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秘书班子
除夕的清晨,太阳艰难地从厚厚的云层中挤出几丝阳光,清冷的空气也从大开的窗户中灌进来。
古代的空气就是好,还有山中野花的气味。朱平槿站在殿门外深吸两口,转身跨过门槛,快步走进西阁,习惯性地坐在办公桌后。左手端起茶杯,右手在桌上摸索今天的报纸。没有?喔,忘了身处的这个时代。不,这个时代已经有报纸了,而且是官方的。朝廷的邸报时不时会出上一期,刊登些官员的奏疏和朝廷的敕令以及其他的一些消息,比如朱平槿最关心的鞑子和流贼。
只不过今天并没有邸报。
朱平槿原来每天上班,已经与其他同事一样,养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先浏览报纸,尤其是党报、机关报的头版,然后是上网看新闻,娱乐版他绝对不在这个时间段看,再后是看上头新签下来的文件,然后才是处理一天的各类事务。工作看似很轻松,至少机关院子外面的很多人是这么看的。不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让朱平槿明白,这样的工作习惯是绝对必要的。准确把握大形势,清晰掌握小细节,是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养成的基本习惯。
朱平槿的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这个时代,信息的采集手段非常有限,主要依靠各级官吏的奏报。人力是有限的,因此信息量太少、太失真,存储和传递的效率十分低下,成本高得吓人。这些技术上的局限使每个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集中式管理,都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其中最困难的,便是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成本。
例如朱平槿的老祖宗蜀献王朱椿。他就藩成都,下车伊始便遇到西番蛮人作乱。他连忙上奏朝廷,奏折从成都到南京,仅用了十六天。可这只是特例,若要保证这样的传递速度,成本高得惊人。崇祯年后,因为驿站被裁,信息的传递成本节省了,但信息的传递速度便慢得像乌龟。书上记载,四川去京师一万七百一十里,去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川内疆域还有一千一百五十里。四川巡抚衙门上奏一项事务,就算日行两三百里,来回也要三四个月,中途还要跑死几匹马。再加上朝廷公文上传下递、决策审议的时间,等待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很正常,这还以传递途中没有遇到贼人为前提!
朝廷为解决这种状况想了很多办法,但主要的办法,还是给予地方合理的分权。广为建藩是分权,总督、巡抚、巡按代天巡视是分权,土官、流官之分也是分权。在分权后,中央的权利仍然保留很多,且保有任何事务的最终裁量权。各类事务的点滴信息,从地方到中央,层层上报、层层过滤、层层累加,如同点点雨珠、汇成涓涓细流,最后注入滔滔江河,到达皇帝的案头。
皇帝只有一个脑袋一双手,帝国庞大疆域带来的公文堆积如山,怎么可能及时处理?所以只能依靠同样庞大的官僚机构。这些官僚机构中又有很大部分属于秘书机构。在中央一级,大明外朝的内阁属于最高一层秘书,阁员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首辅即皇帝的大秘。内阁下面有翰林院,属于前者的辅助和后备。大明内朝的司礼监同属于最高一层秘书,只不过他们不是组织配备的官方秘书,而是领导的私人秘书,所以与领导的距离还要近些。他们只按照领导的个人意见批朱,按照领导的意见与外朝提前沟通协调。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大明朝的最高权利只集中在一个人手里——皇帝本人。
“秘书专政。除了政治秘书,还得有保卫秘书和生活秘书……”朱平槿想到这儿,在案头后笑了笑。他唤了曹三保进来,几天前安排的事进展如何,这奴才还未禀报。
“曹伴伴,”昨晚找回老婆后,朱平槿的心情一直很好,此时觉得有必要与老婆强化联系,“你下面悄悄安排一下,从府里选个聪明能干可靠的女子送到罗府听用,就是昨晚的罗姑娘家去。她做什么事要听罗姑娘吩咐。”朱平槿停了一下,觉得这事瞒不了曹三保,又说:“这罗姑娘本世子十分上眼,将来是要娶进府来当世子妃的,也就是你们的女主子。”
曹三保听到“娶进”,而不是“纳入”二字,就觉得不妙,又听到朱平槿明确宣布那是将来的世子妃,更是觉得头大。这世子娶妃可是蜀王府的头等大事,哪有这样草率?
仿佛看透了曹三保的心思,朱平槿又对他说:“此事本世子决心已下,等会儿就禀报王爷王妃。先给你吹吹风,不要往外传,但是可以先作作准备。”
见世子决心已下,曹三保的心思连忙转弯:“世子爷不妨先报王妃。王妃点头了,王爷那儿就好办了。”
朱平槿点头说:“这样好。前几天让你找的府中文案怎么样了?”
这事曹三保办的有点不顺。他本想着等事情有个理想的结果再说,见世子开始询问,只得禀报:“奴婢知会了陈公公。陈公公倒是没说什么,吩咐送过来几个精通文墨的小宦官供世子爷挑选,有府里的、庄上的、铺子上的。我蜀王府诗书传家,府里自幼读书认字的人多去了,世子爷您张了嘴,陈公公那儿哪能说什么?干爹那里,还有我府中的,奴婢也挑了十几个,都凑在一块,世子爷有空瞧瞧?”
陈公公,就是蜀王府的大太监陈恩,承奉司的正承奉,平时跟在王爷身边。
“送进府里的宦官,不管是从哪里来的。”朱平槿沉吟片刻才说,“一律打散了安排做事。什么杂事你都可以安排他们去做,现在也没有什么文案要做。只有做过了苦事、累事、好事、坏事,他们的心才能看明白。你就在旁边静静瞧着,看谁可以用。这府里用人,不同于外面,当以忠谨老实为先。比如你曹伴伴,本世子就很放心嘛!”
宦官的选拔程序,是先下基层锻炼,经过考察再提拔。至于选拔标准,朱平槿说的明白,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听见世子亲口赞扬,曹三保的脸上已经遮不住笑容了:“主子谬赞了,奴婢就是主子的一条狗,主子叫咬谁就咬谁。”曹三保趁着机会,赶快把遇到的麻烦讲出来。
原来朱平槿选文案,分成内、外两部分。内部用宦官,外部用书生。内部宦官好调,上头吱一声就行了。再说谁都知道‘跟得早走得远’的道理,这些小宦官哪个不想过来?这些小宦官无论在府里、庄上、铺子头,都有许多人在上面压着,熬到出头之日不知猴年马月。不如先在未来的主子眼前跟着,主子一扶正,他们也就一步登天了。
问题出在外面的书生。一个主动应聘的举人、秀才都没有,只有华阳县一个没有功名的书生主动应聘。举人们不愿跟一头圈养的猪厮混一辈子,秀才们又瞧不起世子府开出来的聘金,最后曹三保求了舒师傅,舒师傅在学生中推荐了两个,又搭上自己的一个侄儿,这才勉强凑足朱平槿要求的最低四人之数。现在这四个人都在舒师傅家帮忙读诗。
择日不如撞日。既然有了候选人,那么就见见。朱平槿定了,曹三保赶忙出去找人。一个时辰后,他带进来四个书生。
四位书生站成一排行了参拜之礼,作了自我介绍。
都是书生,都是二十出头,但外表差别还是挺大的。
第一位英武帅气,神采飞扬。他麻衣白帽,一看就知道戴着重孝。此人朱平槿到舒师傅家吊唁时见过,知道是舒师傅二弟家的幼子,名叫舒国平。献贼破泸州时,全家十几口人都死了。他在舒师傅家读书准备秋闱,堪堪躲过一劫。
第二位身材清瘦,面色苍白,手指细长,衣袍单薄发白,说话斯斯文文,做事彬彬有礼。此人名叫李崇文,文昌帝君家乡人(梓潼县)。梓潼县在崇祯十年被李自成破了以后,李崇文带着新婚的媳妇一家逃到了老师家,靠着老师同学的的接济和教授童生为生。
第三位身材高大,面色红黑,衣帽簇新,领子一圈狐毛,腰上一块玉佩一个香囊,举止大大咧咧。这人咋一看不像书生,倒像一个武生。此人名叫高安泰,天全人。
第四位名叫孙洪,籍贯东城华阳县,家住西城成都县。他是四人中唯一没功名的,身材中等,相貌普通,不过两眼炯炯有神,举止沉稳有度。
四人见礼之后,朱平槿并没有开口。他一边在观察这四人,一边在想自己问什么。
差异化是多元化的基础。有趣,朱平槿想。四人中,有两个成都人,两个外地人;两个与贼有仇,两个没仇;三个是舒师傅的子侄学生,一个不是。
“献贼猖獗,蜀中汹汹。本世子龙脉所系,困于藩禁之制,故常心中惴惴。各位先生都是饱学之士,可有教我?”在漫长的沉默之后,朱平槿终于沉声发问道。
这话朱平槿问得直,也挖了坑。意思就是献贼就要打过来了,我是宗藩,想打不能打,想跑跑不脱,所以心里怕得很。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另外,我说的是四川,你们不要动不动扯天下。
朱平槿已经决定,一旦这四个人中有人出言犯禁,比如劝朱平槿起兵造反啊,或者阴结官绅,私交大将啊,立即把桌上茶碟狠狠一拂,大叫一声乱棍打出,表明与之坚决切割。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留在身边,迟早都是个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