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88章 转战大同
    春去冬来,天津新城的建设正在快速进行,城内的开发也十分火热,而为了安置那些无业或者无处谋生的青壮,杨鸿章过了年之后除了扩大施工队伍再次募兵五千,分为三个步兵营。而先前的几个营的将士的训练强度也逐渐增加,这其中就包括十公里负重越野等。
    按照杨鸿章的预计,只要粮食不断,天津新城的建设再有半年就能全部完工,到时候周围三十里的城墙,外加四门瓮城以及护城河和胡护城河内的无数的碉堡,将来再安装上守城的大炮,杨鸿章就可以骄傲地夸口此城坚固超过山海关!
    当然最让人欣慰的是因为天津卫附近大量的荒地以及从沧州源源不断补充过来的粮食,现在天津新城内除了军队外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六万!这在整个直隶都是首屈一指。
    就在杨鸿章踌躇满志的时候朝廷的调令到了,来天津宣旨的不是杨鸿章的熟人高坑,而是高世民,圣旨的内容也是让包括杨鸿章在内的所有人诧异,因为杨鸿章建城有功劳,练兵有方,加昭武将军领大同总兵!
    尽管还是正三品,但是大同是九边重镇之一,重要程度仅次于辽东。和天津总兵比起来大同总比可谓真正的边镇重臣!杨鸿章不认为朱由检这么快就必须将自己调往大同,因为目前自己在天津做得很好,天津也需要自己。而北京城的那些内阁大臣们也恨不得杨鸿章一辈子呆在天津总兵位置上得不不到升迁,那么问题来了。大师是因为什么呢?
    杨鸿章搜肠刮肚寻找关于大同的记忆,明代大同府城是在与北元蒙古贵族的激烈争战中兴建的。也就是说,金戈铁马、千里烽烟催生了明代大同府城。它与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有辉煌绚丽的一面,也有血与火的一面;既倾注着先贤们的谋略和智慧,也饱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被迫和无奈;它是形势需要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诸国,路经大同。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称赞大同是&一座宏伟而又美丽的城市&,&这里商业相当发达,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它军需品更加出名。&当时大同领录事司,弘州、浑源、应、朔、武、丰、东胜(内蒙古托克托县)、云内(呼市西南)八州,及大同、白登、宣宁、平地(今集宁南)、怀仁五县。
    大德四年在西京黄华岭立屯田。六年立万户府,所属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共七屯。明承袭行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大同路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大同府,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及大同(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河北涞源县)七县。大同镇为九边重镇之一,洪武五年山西行都指挥使司设在大同。
    永乐七年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十年(1474年)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年)设总制。所辖大同前、后卫(两卫治大同),大同左卫、云川卫(两卫治左云县),大同右卫、玉林卫(两卫治右玉县),阳和卫、高山卫(两卫治阳高县),天成卫、镇虏卫(两卫治天镇县),平虏卫(治平鲁县),威远卫(治右玉县南),井坪千户所(治今平鲁县井坪镇)等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其地为山西外长城以南,东自冀、晋省界,西至大同西北一带,为京师西北屏障。
    明洪武五年徐达依旧城重建大同城,可以说徐达至于现在的大同城就好比杨鸿章至于天津。
    无论是所管辖的区域还是卫所的数量以及地理位置的中压型,大同镇都是天津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如果杨鸿章顺利赴任的话将从此跨入大明顶尖武将行列,成为与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人并驾齐驱的日子并不远。
    正是因为如此杨鸿章手下的将士都兴奋不已,但是杨鸿章却异常冷静,在繁琐的接旨程序之后他就将高世民拉到自己的书房,先是奉上厚礼,然后笑道:“高公,京城乃至大同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高世民先是支支吾吾地,不过看在杨鸿章银子的份上他还是说了,原来就在去年山西各地先是受到了鼠*疫的影响,包括大同在内的各地百姓死伤过半数,大同镇刚刚因为前一年清军围攻京城而损失了绝大多数精锐,虽然事后总兵王服依旧担任总兵,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军队人员没有得到补充不说,也无法组织民壮对边墙、城池进行修补。
    然后夏天的大旱不仅影响到了直隶、山西,也影响了蒙古草原,因为草原的枯萎导致敖阔察哈部、敖汉部等在内的大小不落因此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受到了天灾的影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将灾难带来的影响转嫁给南面富裕的汉人。于是几万蒙古骑兵在春节的时候就开始毁墙破关南下,结果让他们喜出望外,以前据称固守难以对付的明军好像一夜之间就弱不禁风,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蒙古骑兵马蹄踏遍大同府四州七县如入无人之境。大同镇十三卫所无一例外地收到冲击,最后竟然连大同城都陷落了。几万蒙古人冲进城内大肆劫掠吐露一番后扬长而去。
    这样的消息杨鸿章是无法相信的,毕竟大同城高池深,蒙古兵的战斗力也远不如清军。当初王服差点被多尔衮团灭那是因为千里驰援,又是在野外步兵被超过自己数量的骑兵突袭,如今他坐守大同居然也会丢了大同,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过不信也没用,这是事实,不然也轮不到他这个才二十二岁,刚刚担任天津总兵不就的新贵接替王服。
    杨鸿章其实也是错怪王服了,大同镇的明军不是没有抵抗而是人数太少,城内百姓也是接连受到疫情和旱灾的影响怨声载道,根本就没有那种众志成城一心抵抗蒙古大字的决心。蒙古骑兵还远在阳高,城内的大户就开始拖家带口的逃离。然后接下来驻守的边军战斗力低下屡战屡败,卫所兵更是不堪大用,大部分都是望风而逃,以至于宣府坐镇的宣大总兵洪承畴不得不派遣援军前往大同,狡猾的蒙古人并不愿意与洪承畴的陕西兵硬碰硬,于是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南下牵制洪承畴,一路则绕过阳高县、天城县直扑居庸关,洪承畴无奈只得一面回援居庸关一边向朝廷求援。
    宣府的陕西兵人数并不多,在去年的疫情中也损失了三四成,因此在面对宣大长达一千多力的外长城和两个府的十几个卫所和州县的防御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往往是集中兵力守城,蒙古人就袭击附近的村庄和城镇,分散守备就会被 个个击破。
    宣大战事的糜烂让原本饱受疫情和旱灾折磨的朱由检大为恼火,关键时刻他只能寄希望于自己钟爱的猛将杨鸿章!希望他能够带兵收拾残局。这一次几位内阁辅臣们几乎是秒过。想来他们也是没什么合适的人选了才便宜了杨鸿章。
    听完前因后果,杨鸿章不禁苦笑,如果再给他两三年时间,他一定能够将天津城打造成为仅次于北京城的超级大堡垒,将会彻底解决山海关之后北京城的东线防御。同样还会给朝廷提供源源不断地税收。奈何人算不如天算!
    皇上的圣旨是即刻点齐天津兵马赶赴大同!高世民作为大同镇监军同行。朱由检和朝中大臣们的心思杨鸿章能够理解,现在几万蒙古骑兵在内外长城之间纵横掠夺,如果再不加以制止,蒙古兵锋就会继续肆虐宣府甚至南下太原或者东进京畿。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不及时堵住这个缺口,一旦清军得到消息尾随而来,那又将会是一场浩劫。
    不管是为了拯救大同百姓于水火,还是安皇上和朝臣们的心,杨鸿章只好回复朝廷表示自己会立即点齐人马出发。
    经过与宋应星的商量,杨鸿章考虑到天津城的治安需要,暂时不动城管队、纠察队和消防队等,只是将新招募的五千新军抽调了两千人与工兵营组成辅兵营,由张林峰负责运送辎重等殿后,自己带着将近一万人先行出发。留下三千新兵给宋应星也算是为了应对这座新城的新居民。
    十几名西洋和尚都被要求跟着辅兵营行动,这当中还有一部分技术出色的工匠。这也是杨鸿章的私心,原本他是打算在天津建立一个兵工厂,扩大燧发枪与火炮的生产的,现在自己要去大同,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同镇以及穷凶极恶的几万蒙古骑兵,他可不打算让这些训练刻苦的将士徒手杀敌。而且大同比天津的优势就是有优质的煤矿。所以杨鸿章的计划中大部分优秀的铁匠和制作工匠都会被他带走,跟随者辅兵行动。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