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3章 化名蒋山佣
    第五零三章化名蒋山佣
    愈加无人知晓的是,这个王略表面上蝇营狗苟、聊以度日,其实,他们却在这家粮栈的掩护下,私下另有文章……
    这件事,还要从他身后的那位大名士——顾炎武说起。
    顾炎武,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千灯镇人,现年三十八岁,本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之为“亭林先生”。
    不过,此时出现在扬州的顾炎武,却化名蒋山佣,是这座粮栈的东家……
    顾氏,为江东望族,顾炎武自幼被过继给早逝的堂伯为嗣,寡母王氏十六岁即未婚守节,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等忠义之节。
    顾炎武自幼饱读经书,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
    到十八岁时,二人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崇祯十六年夏,炎武以捐纳成为国子监学生……
    顾炎武治学,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
    他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激烈批评空谈心性的陆王心学,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的无用之学,极力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
    在他看来,学问之道,贵在明道淑人,抚世宰物,提倡“坐而可言,起而可行”的实用之学,他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炎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曾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撰述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音学五书》、《古音表》、《金石文字记》等著述,其中所著《日知录》中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人格典型……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南京弘光政权建立,顾炎武暂居老家,由昆山县令杨永言推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
    他满腔热忱,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了弘光小朝廷身上,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酉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可惜,正当顾炎武欲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时,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直指苏杭。
    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等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可惜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刚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
    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四万,吴其沆战死,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
    九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乃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虽说我是一个妇人,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
    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一时难以赴任,便偕同前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等暗中策动清将吴胜兆举义反正,后因事情败露,子龙等被逮遇害,炎武多方营救未成,孤身离家出亡避祸……
    虽因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此时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
    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
    因此事,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
    去年(1650年),因乡党叶方恒等人的陷害,顾炎武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更名为商人蒋山佣,离开昆山出走避祸……
    此后一年多来,尽管遁迹商贾,居无定所,但因极善治财,故而炎武的经济并不拮据。
    每到一处,他往往置田五十亩以自给,或买一店铺经营,不久后弃去,由门人辈管理田产商铺,自己另寻他所,重起炉灶。
    期间,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
    其中,他与孤悬舟山的鲁王麾下明将张名振的关系尤为密切,常年为之奔走联络,解决粮秣物资困难。
    来到扬州后,他看中此地颇多生财的机会,可以趁机为各地义军筹集军饷,于是邀约挚友淮安人王略共谋义事。
    一番商议后,他们决定以粮栈为掩护,暗地里组织伙计,利用运粮船不断向江南贩运私盐,借此获取经费,接济鲁王张名振等各部……
    虽然此举既辛苦又危险,但他们却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为此,顾炎武以填海的精卫自励:“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就这样,明面上,化名蒋山佣的顾炎武,在这里做的是粮食贸易,实质是以此为掩护,四下联络,秘密进行抗清活动。
    他们分工明确,王略在明处经营店铺,顾炎武则在幕后四下活动,组织人员筹措物资。
    他们频频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东至海上,北至淮阴王家营,足迹遍布江浙,多方纠合各地义军,以图伺机而动……
    顾炎武让王略在前台负责,一是因为自己正被官府通缉,不便过于抛头露面。
    二来,这个王略本是商人之子,家中本来在山阳开米铺的,对粮食贸易这个行当相当熟悉,熟人也多,很容易开展工作。
    事实上,王略的工作确实十分出色,他有着商人的精明和细心,更有一个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的莫大决心,是顾炎武最好的助手。
    一年来,他们组织的十数次行动均十分顺利,从未出过事。
    当然,在这个时代,无论明清,官府的反间意识普遍不强,技术更是落后,对这些富有智慧的读书人来说,不论是潜伏打探,还是暗中的联络活动都不是难事。
    除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伙计外,王略还有一个得力的帮手——他的账房先生,徐州人万寿祺。
    这个万寿祺,也是顾炎武的好友。
    清军攻占徐州后,万寿祺的父亲因为得罪了当地的豪绅,被诬抓进了大牢。
    一场官司打下来,人虽然是出来了,却耗尽了家财,还借了不少债。
    三番五次的过堂和牢房内的折磨,使得他父亲油尽灯枯,出来之后不久便去世了,为了抵债和发丧,还不得不变卖了家宅。
    因为听闻仇家要“斩草除根”,万寿祺无奈,只得带着家人连夜逃往扬州,幸好在此巧遇北游避祸的顾炎武,以及前来会友的王略。
    几人唏嘘之余,一番商议后,万寿祺也就在扬州落了脚。
    ……